一、强化领导,完善调研保障机制。监狱党委始终将理论调研工作列为党委一项重要工作,定期研究,定期安排,定期检查,增强了监狱理论调研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同时为调研工作创造各类便利条件,比如允许调研课题组相关成员查阅非秘级上级文件、列席相关会议、利用档案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等,为调研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网络通讯,购买相关专业书籍、期刊等资料。今年,监狱还建立专项理论调研经费,制定《监狱理论调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不断调整和完善了监狱调研经费保障制度。
二、架构网络,营造浓厚研究氛围。监狱形成了以党委成员为核心、部门为依托、调研骨干为主体、重点调研课题为纽带的辐射全监的理论调研工作网络,营造了较为浓厚的理论调研氛围。目前,监狱共确立了49名调研骨干,组建了一支由老中青结合、人员配置合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理论调研骨干团队,并依据专业特长分别编入思想政治、刑罚执行、教育改造、监狱经济、行政后勤、监狱文化等六个调研组。各个调研组内采用师徒帮带和互学互助的工作模式,加速培养青年骨干,加强理论调研人才梯队建设。
三、选准课题,着力破解工作难题。坚持“工作问题即调研课题,研究课题即解决问题”的调研理念,深入推进“工作调研化、调研工作化”。为避免以往调研课题贪大、求多等弊端,监狱确立了紧密围绕监狱中心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调研的思路。每年确立十大重点调研课题,采用课题组形式,由分管领导主持,相关职能科室和监区紧密配合完成。要求调研工作必须经过系统分析、反复比较、严谨论证,必须在实践中行得通、做得到、有实效,力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加强考核,完善理论调研激励机制。坚持将理论调研工作纳入到监狱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把是否具备调研能力作为衡量和考察中层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把是否具备调研能力、是否形成调研成果作为民警推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对于在全国或省级各类研讨中获奖者、在《中国司法》、《中国监狱》、《中国监狱学刊》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的作者,给予相应奖励,对于作者所在部门相应加分,作为“星级监区”评比和机关效能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注重交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监狱通过每年举办理论调研会、《东方风来》笔会、“东郊论坛”等平台,对调研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同时积极推荐优秀调研成果到上级刊物公开发表。对优秀调研成果进行汇编整理,并刊印成书,充分发挥调研成果的参考、指导作用。不断改进和完善优秀调研成果评比、评价和转化机制,提高应用价值,搭建成果共享平台。自09年迁建以来,监狱梳理了教育改造工作、民警队伍建设、监狱企业生产等方面有重要参考指导价值的调研成果,吸收转化形成了36项监狱规范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监狱整体工作。
(东郊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