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监狱“百名顽固犯教育攻坚”圆满成功

时间:2012-02-21信息来源:华西都市报作者:

去年以来,四川省监狱系统开展了“百名顽固犯教育攻坚”活动。监狱干警多方努力,成功教育转化了100名教育管理难度较大的顽固犯,维护了监管秩序,推进了社会和谐。

开展“百名顽固犯教育攻坚”

四川省监狱管理局表示,为了更好落实“首要标准”,推动全省监狱进一步提高改造质量,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特殊人群管理,2011年4月-10月,全省监狱系统组织开展了“百名顽固犯教育攻坚”活动,全省监狱共摸排出314名思想顽固、较难管理、较长时间没有得到教育转化的顽固犯进行重点转化,又对其中的100名教育转化难度较大的罪犯包案到人进行攻坚转化。

活动开展后,监狱管理局将“百名顽固犯教育攻坚”列为2011年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目标,并决定在顽固犯相对较多、转化难度较大的10所监狱进行集中攻坚,指派各参与监狱监狱长担任本单位攻坚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据统计,10所监狱共有577名民警直接参与此项教育转化活动。

为确保攻坚活动顺利进行,监狱管理局成立了以刘志诚局长为组长,游柱石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监狱数十次,调研顽固犯的成因、特点、改造难点及对策等,对各监狱活动进行专题指导。监狱管理局还下拨专项经费,制定下发了《全省监狱百名顽固犯教育攻坚活动实施方案》,真正做到一人一策、因人施教,关心帮助,春风化雨,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认罪悔罪和亲情帮教、社会帮教结合起来,努力使这些平时较难改造的顽固犯转化思想,转变认识,悔过认罪。

一犯一策转化顽固犯

为确保顽固犯成功转化,全省各参与监狱按照监狱管理局的部署,全面落实教育攻坚措施。

“我们对顽固犯进行了个案分析。”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各参与监狱对每名顽固犯的成长经历、犯罪史、家庭情况及顽固认定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制定了一犯一策的转化措施,并对每名顽固犯确定了一名专管民警,牵头组织实施攻坚工作。

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考虑到亲情对罪犯改造有积极作用,全省各参与监狱开展了帮教帮扶活动,动员罪犯家属参与帮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并对有困难的罪犯家庭进行帮扶,力所能及地解决罪犯及其家庭的具体问题,有效促进了顽固犯的转化。

据统计,在教育攻坚活动中,全省监狱系统共开展亲情帮教235人次,民警走访238人次,投入帮扶资金32700元,社会各界和志愿者181人参与教育攻坚活动。

心理治疗帮助罪犯改造

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省内各监狱每月都要对顽固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评估,疏通、规劝。对出现重大心理问题的罪犯及时进行危机干预,逐步消除罪犯顽固思想,帮助他们正确改造。

针对顽固成因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变性等特点,省内监狱创新了教育手段。

针对HIV病犯的特殊情况,金堂监狱建立了“红丝带之友”罪犯互助组,通过罪犯的典型引导、互助组的相互鼓励支持、心理互助员的交流沟通,为成功教育转化HIV顽固犯奠定了基础。

对已消除顽固因素的罪犯,监狱结合罪犯生理、心理、改造特点针对性地培训劳动技能、培养健康爱好,进一步深化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动罪犯积极改造。

去年10月底之前,监狱管理局到各监狱,通过召开座谈会、查看专档、与顽固犯个别谈话等方式,检验了转化效果,100名顽固犯得以全部成功转化,确保了攻坚质量。

监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监狱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部门,每转化好一名罪犯,就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安宁一方百姓,顽固犯的转化,只是监狱教育感化挽救罪犯工作的一个缩影、一个方面,类似的工作,在全省每个监狱天天都在进行。

改造顽固犯故事1

解除心病 他决定积极改造

预谋伤害其他服刑人员、表露出暴力倾向、公然和狱警对抗……新源监狱服刑人员陈焕(化名)是一名“反改造分子”,曾经想放弃生命。新源监狱民警耐心和陈焕谈心,了解他心中的不快,从生活和心理上关爱他,终于解除了他的心病,成功将他转化。

“我不想活了,你们都不是好人。”去年年初,在新源监狱,服刑人员陈焕大声对狱警喊。他预谋策划伤害其他服刑人员,被狱警及时发现制止后,不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表现出强烈的暴力倾向。

陈焕25岁,家住都江堰市向峨乡,因犯抢劫被判刑5年6个月,2010年底到新源监狱服刑。他在入监教育期间,强烈抵触监狱教育改造活动,屡有违规抗改行为发生。

为挽救陈焕,监狱成立了教育攻坚小组,派民警和陈焕谈心,掌握了他的“心病”:一是身体残疾,有27个手指脚趾,不能进行正常的劳动改造;二是自幼被抛弃,由养父收养,缺乏亲情;三是家庭经济拮据,靠养父捡垃圾、吃“百家饭”长大成人,产生了自卑心理。

监狱还得知,陈焕的养父已79岁,为了到监狱探视陈焕,曾沿路乞讨,将乞讨的钱全部给陈焕作零花钱。养父孱弱的身体、如山的恩情,使陈焕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掌握情况后,监狱领导、监区民警从细节上给陈焕帮助。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安排合适的劳动工种;并帮他定制了宽大合脚的布鞋。

去年8月24日,新源监狱副监狱长余霖川带领攻坚民警到都江堰,对陈焕开展亲情走访。监狱为陈焕的养父办理了低保,解决了退耕还林补偿款、耕保基金等问题;并送上大米、油等生活物资和500元帮扶资金。新源监狱还将行走不便的养父接到陈焕的服刑地,与陈焕亲情会见。

在零距离的会见现场,养父拿出一袋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递到陈焕面前:“这么多人关心你,你要听话哦!”陈焕“扑通”跪地,泣不成声,与养父拥抱在一起。“谢谢监狱领导,今后我一定积极改造。”陈焕说。

改造顽固犯故事2

亲情感化 他保证重新做人

服刑期间扬言“不想活了,要报复民警”,川中监狱服刑人员成福(化名)被认定为顽固犯。去年4月,我省监狱启动了“百名顽固犯教育攻坚”活动,川中监狱运用亲情帮教、家庭帮扶、心理危机干预等手段,成功转化成福,防止他在狱内自杀。

36岁的成福是河北省唐山市人,高中文化,因抢劫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2002年到川中监狱服刑。

在服刑期间,成福两次得到减刑,2025年将刑满。减刑后,成福放松了改造,经常抗拒劳动、顶撞民警,屡次受到严管处理。受到处理后,成福认为是民警“整”他,扬言“不想活了,要报复民警”。

为挽救成福,监狱先后三次为其调整了改造监区,分管副监狱长和监区所有领导及民警屡次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但收效甚微。

于是,监狱启动了服刑人员危机干预机制,分析出成福抗拒改造的根源:主观上,他很自卑,认识问题偏执,心理扭曲严重。客观上,亲人很久没有来监狱探视,父亲患癌症,去年服毒自尽,他对父亲负罪感深;女儿小成(化名)没能上户,影响升学,这也让成福不安。

为帮助成福转化,川中监狱联系他的家?无信心、无兴趣的罪犯……今年5月,黄思被监狱确定为“攻坚”顽固犯。

为了转化黄思,川东监狱监区副教导员周晓东每天给他说一个笑话,并通过笑话内容,鼓励黄思积极面对生活。周晓东还经常和黄思聊天,在谈话中指出黄思的优点,表扬他聪明有文化,让他感到自己有价值。经过一段时间,黄思开始信任周晓东,愿意主动交流。

去年,川东监狱开展警民亲“大走访”活动,周晓东来到黄思家,号召黄思的家人拨打亲情电话。在家人劝说下,黄思泪流满面,他承诺,“一定会安心改造,不让家人失望。”

华西都市报记者曹一莎摄影报道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