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歌手”创作给妈妈的歌

时间:2012-03-08信息来源:江淮晨报作者:

陈根平在展示他创作的歌曲
 

    “依依儿女情,难舍母亲泪,小船漂去妈妈心已碎……”弹着淘来的二手电子琴,陈根平眼望前方,动情地唱着……

    42岁的年纪,作曲唱歌成为了这个中年男人最大的爱好,他还有一个别样的名字,“监狱歌手。”2000年,对音乐一窍不通的陈根平第一次萌发了作曲的想法,那时候,他还在安徽巢湖监狱服刑。想念母亲,感念祖国,是他创作的源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狱中,他将歌曲唱给狱友听,很多人记住了这个唱着母亲歌的男人。2002年,他甚至将自己创作的五首歌曲,寄给了春晚总导演,虽无回复但他依然执着。

    现在的陈根平已经出狱,十二年的光阴,谱曲用的笔记本已经写满了整整三本。“我想将写的歌曲整理出来,制成唱片,让更多的人都能够听到它们。”

    创作:想念母亲,他狱中创作歌曲

    2000年,陈根平因为盗窃,在安徽省巢湖监狱服刑。

    “当时在里面,心情很不好,整天胡思乱想,非常想念家中的母亲。”

    因为想念自己的母亲,他萌生了想写歌的念头。

    “不能跟母亲见面。母亲一直盼着我早日回家,每日以泪洗面。”想到这些,陈根平抑制不住内心的难过,脑海中闪现着画面,口中念念有词。

    那一刻,他想到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作曲写歌,对于陈根平来说,着实是一个挑战。

    “当时我对音乐真的是一窍不通,什么乐谱音符啥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即使这样,也丝毫没有动摇陈根平的信心,他开始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学习、创作。

    写曲靠学,写词靠悟

    只要有时间,陈根平就泡在监狱的图书馆。音乐方面的书籍,他啃了又啃。“我天天就看啊,记啊。五线谱、音符,从一点一滴开始学起。”

    那时候陈根平的脑海中,时时都忘不了音乐。“上厕所的时候,我就将整理的东西记在卫生纸上,再带回宿舍。”不仅学音符,陈根平还学习用口琴谱曲,用电子琴弹奏音乐。

    由于对节拍和旋律把握不准,一段曲调,他往往改了又改。“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就在琢磨怎么样能够更好听,又不敢大声唱,怕吵着别人,就小声地哼哼。”

    谱曲,陈根平是从头学起。谈到写词,陈根平也有着自己的感悟。“我写词的时候,就在脑海里面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来填充歌词。”

    《妈妈的等待》,是2002年12月,陈根平创作的歌曲。

    “当时我就幻想着,刑满释放时,妈妈见到我时的心情。妈妈非常高兴,含泪拍打着儿子身上的尘土,早已为我做好了一桌的饭菜,她在一直盼望着我回家……”

    其实,在写这首歌之前,陈根平的母亲已经去世。“歌词中的场景都是我想象出来的,写歌也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

    曾将歌寄给春晚导演

    创作时,陈根平会唱歌,想家时,陈根平会唱歌,难过流泪时,陈根平也会唱歌。“我唱自己写的歌非常动情, 非常得心应手,别人的歌我唱不好。”

    不仅自己唱,他还唱歌给别的犯人听。“有一回,我自己在唱歌的时候,旁边有人说,你这歌不错,挺好听的。”从那以后,听陈根平唱歌,也成为了大家的一个固定节目。

    唱的多了,大家也不喊陈根平的名字,而是直接喊他“监狱歌手”或者“回家的船”。

    “因为我写的第一首歌,就叫《回家的船》,是呼唤祖国统一的,别人听惯了,就直接叫我‘回家的船’了。”

    2002年的时候,陈根平把自己创作完成的五首歌曲,交给管教干部,让他们代为向中央电视台春晚总导演投稿。“当时就想让更多的人都能听到。”虽然寄出去之后,就没了消息,但陈根平不气馁,依然坚持继续写歌。

    成果:歌曲写满三大本,五首作品申请版权

    2003年1月,陈根平终于刑满释放。出狱后的他,独自一人忙于生存,干过广告,做过物流,搞过装修。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写歌。

    没钱买琴,他就从二手市场上淘来一个旧的电子琴。只要闲下来,他就会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想想歌,记录几笔。光阴如梭,他用来记录歌曲的笔记本已经用去了整整三本。

    随手翻开一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许多音符和歌词。“很多都是我即兴创作的,还有不少都没有整理出来。”目前,陈根平已经创作完成的歌曲有近十个,多是呼唤家人团圆、歌唱母亲的题材。“千古经典,孝义为先,我相信此句名言。也希望我的歌曲能够发人深思、催人振奋、指出希望、给人新的启发。”

    陈根平还将其中的五首作品申请了版权保护。拿出由安徽省版权局颁发的证书,这些绿本子包含了陈根平多年来的心血。《回家的船》、《妈妈的等待》、《东方老人》、《天爱》、《常团圆》,虽然只有薄薄的几页纸,但陈根平却将它们看得很重。

    愿望:虽屡屡受挫但不气馁,他想要出唱片

    从开始写歌,到现在,十二载,陈根平经历了太多。“多年来我身边没有懂词曲的朋友,完全都是靠自学。我多次向别人讲起,经常有人说我不干正事,也被人讥笑、鄙视过。”

    虽然饱受挫折,但陈根平却没有动摇。“我相信创意无限,表达无规,任由共鸣,既是好作品,一定会有人喜欢。”陈根平会唱歌给周围的人听,别人的一句“挺好听”,对他而言,就是最好的嘉奖。

    现在的陈根平依然天天为生计奔波着,但是他却有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将自己创作的歌曲做成唱片,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我自己也咨询过,制作一张唱片,一首歌曲至少要两千块钱左右,对于我来说,实在承受不起。”

    但陈根平依然乐观,他相信凭自己的能力,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音乐有一种神奇的感染力,希望我的歌曲也能给大家启示。”

    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陈根平在写歌过程中依然遇到了很多的难题,他也希望有懂行的朋友能够给他指点一二,帮他看看歌,改改曲,这样,他创作就更有动力了。

    本报记者 孙友杰/文 郑蕊/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