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西桐林监狱韦光天
刚从部队转业到桐林监狱的时候,我就听说这个监狱的民警职工“特别能写”。桐林监狱虽然地处偏乡,却一点儿也不妨碍它在广西监狱文坛上独放异彩,它在系统内的理论研究和各类征文中获得的荣誉与它的职工人数及地理环境一点儿也不匹配,这让我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所在。
桐林监狱地方不大,离市镇又远,这让初来乍到的我有些费解:工作之余人们怎么消遣?熟悉后我发现,桐林人的夜生活单纯又健康,无非是到灯光球场打打球,在大马路上散散步,在家上上网看看书,或是聚在一起喝喝茶……大伙儿见我单身一人,常邀我扎堆喝茶,闲聊间不乏真知灼见,我半开玩笑半探寻地问:这么有才的话,你怎么张嘴就来呀?对方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单位这么偏,去哪儿都远,不拿点事情来研究研究怎么打发日子?
原来,陈独秀多年前说的话是可考可证的,至少,这位桐林人的说法就与之暗合,而桐林监狱在理论研究和文学上的表现也能与之对应。一九一九年六月八日,五四运动的发起人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研究室与监狱》的短文,文中提到:“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撇开这篇文章的政治含义,单从字面上看,陈独秀认为监狱是和研究室一样适合创造文明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就在于监狱的清净。监狱限制了人的肉体自由和欲望,也屏蔽了外界很多扰乱人心智的东西,是个难得的清静地方,正好用于研究问题。对此,我想,列宁在狱中用牛奶写书的情节,很多人一定都还记得。
在桐林监狱,地理环境限制了交通,相当于变相地限制了民警职工的肉体自由和欲望――试想:在外面,有多少时间消耗在推杯换盏的饭桌上,有多少时间消耗在逛街购物上,有多少时间消耗在光线昏暗言语暧昧的娱乐上,有多少时间消耗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里。你有桐林监狱这么清静的环境吗?你有不受打扰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吗?你能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问题吗?你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吗?一种自由的失去必然会换来另一种自由的获得。在桐林监狱,环境限制的是交通的自由,却换来了精神的相对自由。在桐林监狱这个清静的环境里,你能有很多只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不受物的干扰,没有欲的引诱,可以聆听到灵魂的声音。这个声音破空而来,直入心扉,它说,有缘才相识;它说,只有丰沛的心灵才能有思想的火花;它还说,只有磊落的人生才是无悔的人生!难怪桐林人都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相处和睦;难怪桐林人妙笔生花,写出了这么多锦绣文章来;难怪桐林人扎根偏乡,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却从不言苦……
在桐林监狱,因为清静,所以心安;因为心安,所以才听清了生命的节奏,才能做到工作再忙,也总能调节有度,一张一弛间,尽展和谐之美。
清静,原来如此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