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潘某情绪很不稳定,你们快想想办法吧!”近日,渝州监狱心理矫治民警廖柱接到其他监区的求援电话。
廖柱立即赶到现场,一番问讯后,很快摸清情况。潘某曾因在解放碑扔下煤气罐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被判处无期徒刑。服刑期间,因觉得刑期漫长,遂产生轻生念头。廖柱耐心细致的给他进行一个小时的心理疏导后,潘某答应不再干傻事,并主动向监区领导认了错。
据了解,渝州监狱创新监狱改造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矫治在服刑人员改造中的重要作用,把其作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用“心灵鸡汤”驱散服刑人员心理阴霾,调动了改造积极性,特别是对危顽犯的教育转化上成效明显。
推动矫治 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渝州监狱是一所重刑犯监狱,押犯人数众多、构成复杂。面对漫长的刑期,一些服刑人员丧失了改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呈现出不同症状的心理问题。积极探索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教育改造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不断提高改造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一直是监狱工作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监狱着力提升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矫治的专业化水平,加大人才培养,打造监狱工作专家队伍。目前,监狱已有高级心理咨询师1名,二级心理咨询师10名和三级心理咨询师70名。同时还外聘专家教授,提供外援力量。
过去几年,这些咨询师都分布在各科室和监区,除了担负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外,同时还肩负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去年5月,监狱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中心进行了改编,进一步纯化了中心职能。组建了由4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名心理学硕士组成的专职化心理咨询工作团队。形成了以教育科为指导,监区心理咨询师为基础,服刑人员心理健康中心为攻坚力量的模式,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力量保证。
准确把握服刑人员心理需求、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点,是心理矫治工作的前提。为此,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民警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制作了既科学全面又符合本监狱实际情况的心理状况调查表,对几千名服刑人员全部进行心理测试和定量定性分析,并完善规范了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出团体咨询和矫治方案10个,个体矫治方案87个。形成了对所有个体进行心理测试→定性定量分析→制定方案→实施咨询矫治(团体、个人)→修正方案→完成矫治的心理矫治模式。
最初,不少服刑人员对心理咨询持有怀疑、误解和排斥心理,许多接受心理咨询的服刑人员往往会遭到其他人的讥嘲或猜疑。为加强宣传教育,解除罪犯的思想疑虑,激发起他们求助的动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根据服刑人员的特点,编写、印发了3000份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心理咨询宣传手册》和《预防自杀宣传手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服刑人员介绍心理咨询的方法、原理。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有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基础知识的文章,通过监狱的内部报纸、广播进行普及宣传。
转化危顽 使其走出自杀的阴霾
近日,在监狱召开的一次“违规抗改整顿活动”总结大会上,服刑人员王某在台上回忆说:“那段时间我像着了魔一样,头脑里始终萦绕着自杀的念头,压得喘不过气来。经过民警们对我进行心理知识的宣讲和疏导,我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心态,现在,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谁也不曾想到,如今站在台上给其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的王某曾经还是一个顽固不化,“油盐不进”的“硬骨头”。
王某,男、50岁,因拐卖儿童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在服刑期间也抱着自暴自弃拖混刑期的思想来报以自己的知命之年。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曾西还清楚地记得首次和王某接触的情节。“你们别费心了,没用!”还没等民警开口,王就先了一个下马威。“少给我讲大道理,我什么都领教过,什么明天,未来,改过自新,重新做人,那都是唬人的把戏。告诉你们,我就是彻底没救了!”
面对这样的顽危犯,民警曾西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愿意成为你的听众。”王某怔怔的看着曾西,变得沉默了。舒缓的音乐开始在心理咨询室内流淌,王某的语气也慢慢缓和了下来。他说,家庭发生的变故让他对未来没有信心。随着谈话的深入,以及对其进行心理测验发现,王某其实患有严重的焦虑症。民警抽丝剥茧,把他的负面心理进行一一分析、一一化解。最后,他脸上终于露出了轻松笑容。
为避免情绪的反复波动给王某的改造再次带来影响,民警选择在春节组织健康中心已接受服刑人员个体咨询282人次,病情得到好转的有31人,继续跟踪治疗的有42人次。通过心理矫治,有效地预防了狱内案件的发生,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监管安全筑起了一道隐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