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市:“心灵鸡汤”解开矫正对象心结

时间:2012-07-11信息来源:永康日报作者:

  在社区矫正工作上,城西新区司法所用了爱心、诚心、耐心、恒心、细心、真心等“六心”,彰显对矫正对象的人性化执法。

  “目前,城西新区有19名社区矫正对象,人数不多,以年轻人为主。所里坚持上好入矫第一课,强化衔接管理。针对矫正对象法律意识淡薄,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公益劳动教育,增强其法制意识和矫正意识。解矫后,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缓解社会治安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城西新区司法所所长胡雪飞说。

  炎炎夏日送知识送问候

  近日,又到了每月一次的集中思想教育学习活动时间。这次,城西司法所特别邀请老中医冯医师,为社区矫正对象讲了一堂夏季保健常识讲座,增进了矫正对象对养生保健常识的认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冯医师生动的讲解,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此外,胡雪飞还来到社区矫正对象家中,上门看望慰问,与其进行了深入谈心。同时,也和他们的亲属进行了沟通、交流,详细了解矫正对象这段时间的思想及生活状况,并鼓励他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困难要及时向上级反映,能帮助解决的一定会尽力解决。

  “真的很感谢领导的关心,我一定会珍惜现在的生活,遵纪守法、积极配合好司法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花川村姚某说。

  “心灵鸡汤”打开心结

  2009年9月,不良青少年小李因跟随别人打群架,来到司法所进行为期2年的社区矫正。

  “你看看自己的头发,别人一看就会觉得你不正气,为人不正派。你先去理发店剃个普通的发型,再来报到。”第一次走进司法所,胡雪飞先从外表改造小李,让他明白社区矫正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从而增强服从矫正管理的自觉性。

  因为要针对不同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心理特点、年龄结构、认罪态度等相关情况,胡雪飞就强化个性化矫正,以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实效。她觉得小李严重缺乏法律观念,应该多读书,多学习法律知识。

  经过几次接触,胡雪飞发觉小李内心始终有堵心墙,与社会格格不入。她就给他煲上“心灵鸡汤”,努力打开隐藏的心结。“我感觉周围的人都戴着有色眼镜以异样的眼神看我,让人浑身不自在。”小李道出了自己的迷茫。

  胡雪飞时常找小李聊天,不停开导他,鼓励他多学习,或找一份好工作。后来,小李非常配合司法所的监督管理,积极接受集中思想教育、个别谈话教育、接受心理矫正、参加公益劳动、参加社区矫正机构组织的其他矫正活动等。

  解矫后的小李,顺利融入社会、回归社会,他心里充满了感激。

  “六心”社区矫正法很受用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胡雪飞和工作人员金�熙坚持着“六心”社区矫正法,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转化质量,效果显著。

  金�熙介绍,“六心”矫正法就是在思想上不嫌弃,用爱心去做矫正工作;用诚心进行教育和转化,帮矫正人重拾信心;对有抵触情绪的矫正人员要耐心说服教育;当矫正人员出现反复时,要不离不弃有恒心;细心观察言谈举止,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社区矫正人员出现困难和问题,用真心帮助和解决。

  矫正对象阿新因交通肇事罪在城西新区司法所接受矫正,一直表现良好。2010年,阿新与前妻协议离婚,房子产权归儿子所有,儿子抚养权归前妻所有。因此,他及女儿无家可归,暂住在姐姐家中。司法所了解相关情况后,及时与该村干部联系,经过耐心细致的调处,终于得出了妥善的方案。村里即将屋基分配,村委会把他的住房问题首先给予考虑解决。

  “社区矫正工作要多样化、人性化,还需要辖区群众的配合,全社会的理解支持,才能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胡雪飞表示。

  “社区矫正?几年前,我还真想不明白。可两三年里,我知道的那几个矫正对象都有了变化,他们表现良好,还真没犯事。”花川村的姚大妈说,社区矫正真的让服刑人员变好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