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重要时段 彰显教育实效
--重庆市凤城监狱多举措推进服刑人员夜间教育
近来,重庆市凤城监狱针对服刑人员晚餐后至收监前相对约束力较弱,容易发生监管隐患的这一重点时段,制定了关于加强服刑人员夜间教育的文件。各监区在加强重点时段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上能够因势利导,创新理念,极大的提高了监区教育改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领导重视、创新理念。监狱领导班子十分重视罪犯在重点时段的教育改造和管控工作,监狱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门的教育改造工作会,研究如何丰富和完善5+1+1集中教育模式,深入开展服刑人员晚间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挥教育改造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作用。有效提升教育改造功能和效果,努力探索“教育与改造相结合”的新方法、新思路。在研究会上,监狱领导多次强调:必须重视罪犯的夜间教育改造工作,要创新观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势利导。结合各监区的实际,坚持传统文化熏陶为主导,特色教育为途径,重实效,多举措、丰富载体打造各监区教育改造品牌。在实践管理中各监区也是逐渐探索出了以分类教学、兴趣教学、社会教学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升了监区教育改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了各监区各具特色的夜间教育模式,得到了监狱领导的肯定。
审时度势、分类教学。针对高温季节,监狱考虑到集中教育期间,人员密度较大,气温较高,结合实际对服刑人员开展的“集中教育”、“夜间学习安排”等教育活动,进行了适时调整。从时间、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合理分散安排,将每周一至五全员集中组织的教育学习,转化为分散教育学习的方式进行,以警队为序按每周一、三、五进行集中教育学习,如:孝文化、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收看时事新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公民道德等,周二、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性教育,如拨打亲情电话、写家书、走队列等。通过适时的调整,“集中教育”、“夜间学习安排”等教育活动,既精炼重效果,又在服刑人员学以致用的同时,确保了教育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让服刑人员从思想、行为上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因势利导、兴趣教学。为全面展开教育活动,监狱根据服刑人员的个人特点,让服刑人员全面参与,达到激发带动服刑人员兴趣的方式。对此,各监区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友谊篮球赛、乒乓球赛、各类棋类比赛。观看电视、电影为服刑人员带去和谐的新环境。最大的两个亮点是:一是各监区组建了文体兴趣小组。新生合唱团,篮球队等在民警的组织下经常性的开展监区文化活动,做到“日有活动,周有比赛,月有主题”,营造了一个充满积极向上的改造氛围。二是新生广播站、图书室的建设。如:法律常识图书角,为想借书和爱读书的服刑人员提供了条件跟平台,大大增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趣教人。
亲情帮教、社会教学。亲情是囚子的港湾,亲情是疗伤的良药,亲情是改造的动力。为缓解服刑人员的思想压力,营造平安、和谐的改造氛围,监狱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亲情帮教活动,为服刑人员搭建了“亲情桥”。一是利用亲情电话、亲情会见、亲情走访、亲情帮教团等形式,定期开展“亲情帮教”活动。二是民警与服刑人员家属面对面的座谈并签订了帮教协议书。三是监区民警走访服刑人员家属,积极了解服刑人员家庭情况,对于服刑人员家庭有困难的,监区民警给予帮助。四是定期邀请有关社会人士走进高墙展开“社会帮教”活动,勉励服刑人员立志做一个亡羊补牢大器晚成的强者;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争取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回报政府的挽救之德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监狱通过多种举措的教育学习,让更多的服刑人员亲属了解监狱,支持监狱;拉近了监狱与服刑人员亲属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消除偏见;共同齐心协力抓好服刑人员的教育和挽救工作;化解矛盾于萌芽,让监管更安全、家庭更温暖,社会更和谐。
(重庆市凤城监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