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胶州市司法局了解到,胶州市社区矫正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建立档案,对矫正对象进行法规学习和心理辅导,通过多层次的管教网络,对矫正人员进行多方面的矫正。对矫正人员发放带有定位系统的手机 ,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和动向严格掌控。
为矫正对象聘请心理医生
今年38岁的杨某,2012年9月14日假释回家,除了正常的生活以外,杨某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定期到胶州市社区矫正服务中心报道,接受法律法规的培训并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本来经过服刑心里十分压抑,对生活也是没有信心,没想到到服务中心进行学习,不仅帮助我开导心情,还帮助我解决了工作问题。”杨某告诉记者,当年他入狱时户口被注销,现在他老房子所在的村面临社区拆迁,暂不办理户口事项,户口落不上,也就意味着无法找到工作,生活很难维持。
社区矫正中心在了解到杨某的情况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经多方努力,顺利为杨某解决了落户问题,并帮他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现在觉得特别放松,心里想说的话都能说出来了。”杨某告诉记者,在社区矫正中心,通过和心理医生聊天,排解心中的烦闷,心情逐渐地变好,原本抱着应付公事的心态来学习汇报,现在他每周都早早地到矫正服务中心报道。
据了解,胶州市矫正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给社区矫正人员讲解法律法规的同时,聘请了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的6名心理医生,对矫正人员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小游戏等方式从侧面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认识自己内心的不足。结合身边的案例,向他们传授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和调节心理,使全体社区矫正人员内心相信自己,增强自信 ,最终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当中。
“以前,社区矫正对象定期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汇报思想,由于人员分散,行踪无法掌握,管理十分困难。”胶州市司法局局长吴法先向记者介绍道,胶州市司法局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机制、新方法,整合利用各方面社会资源和力量,在2012年9月28日建成了青岛首家社区矫正中心,设置了警务检察、心理矫治、监控管理、宣告、教育培训、档案、办公等7个功能室,实现了监管执法、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就业技能培训的无缝隙衔接。
据了解,胶州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515名,在册矫正396人,已经顺利解除1119名矫正对象并转入刑满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阶段。
根据表现制订矫正方案
胶州市目前在册矫正人员396人,分布在胶州市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人员成分复杂,犯罪种类也十分复杂 。为了确保在册矫正人员按时参加学习和思想汇报,胶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并为每一位在册的矫正人员配备一部装有定位系统的手机,随时掌握矫正人员的想法和位置。
“我们根据社区矫正人员制订矫正方案,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吴法先局长向记者介绍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行为特点和需求变化等,将教育矫正分为入矫、常规和解矫前教育三个阶段,对矫正人员分为宽管、普管和严管三个级别,有针对性地对高危矫正人员进行掌控,并适时根据矫正人员的思想进行调整。目前在册396人无一人重新犯罪。
根据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未经批准,矫正人员不得私自离开胶州地区,胶州市社区矫正服务中心为每位矫正人员配备有定位系统的手机,并要求24小时开机,以随时监控矫正人员的位置。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