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化蝶――记原XX监狱服刑人员梁明晓回归事迹

时间:2013-06-25信息来源:山东省济宁监狱作者: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人发家致富已不稀奇。然而,就有这样一个人的成功成为了人们竞相称颂的“奇闻”。这件奇闻的主角就是刑释人员梁明晓。

1981年秋,梁明晓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家四口守着三亩薄田维持生计,家徒四壁的贫寒深深印刻在梁明晓的记忆中。从童年到少年,他并没有得到多少家庭温暖,性格粗暴的父亲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祖训,不是拳打脚踢,就是大声训斥。只有当母亲背着父亲将艰难攒下的几块钱偷偷塞给他,催他去上学的时候,他才感觉到一丝的幸福和温暖。从小学到初中,梁明晓成绩一直优秀。然而在他捧着高中通知书兴冲冲的跑回家时,父亲突然做出了不再供他上学的决定。在偏执的父亲眼里,读书就是糟蹋钱,到头还是要回家种地。与其读书,倒不如让儿子回来多挣几个钱。梁明晓绝望的反抗了好几天,但最终看着贫穷的家境,只能含泪同意了。不久,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跟着堂哥投奔建筑队,扛起了养家的重担,他发誓要不择手段挣大钱,让家庭富裕起来。

在建筑队,他嫌干活累,来钱慢,常说“富贵险中求”,偷盗建筑材料;在工余,他和社会闲杂搅在一起,赌钱耍坏,比强斗狠。有人蔑视的说他:“你这穷命,还想变富”,他就用拳头去争面子。在一次斗殴中,他将对方打成重伤,伙同他人抢走了摩托车。疯狂的造福梦更更开始,就被10年有期徒刑的正义判决击的粉碎。

2002年10月,梁明晓投入XX监狱X监区服刑改造。想着自己的遭遇和贫穷的家,感慨自己走上邪路,风华正茂却要在高墙电网下度过10个春秋,他仿佛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冰窖里,绝望和凄凉之感充盈内心。“10年呀,人生能有几个10年,年迈的母亲和年少的弟弟在家怎么过活?!”人生变成一片惨淡。这时,一道温暖的阳光照在了他的身上。管教警官了解了他的情况,看透了他的心事,经常找他谈话,告诉他做人的道理,教给他“幸福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的道理,在他生日的那天,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让他的泪水滚落……在监狱开展“学儒育新”活动,《弟子规》的字里行间,他感受到了传统美德的魅力,“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无生戚;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成了他的座右铭。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滋养,队长的真诚帮助和家人的亲情,渐渐驱散了他内心的迷茫。为了让他学习技术,监区专门安排到通风中队木工组改造,还让他参加文化补习班。走进明亮的教学楼,看着排列整齐的桌椅,梁明晓心中的上学梦又苏醒了。他勤学苦练,文化水平和木工技术迅速提高。在平时,他更是真心改造,实现了自我救赎。2006年,他被选举为工区小组长,2007年他被评为省级改造积极分子,2008年他因积极改造被提前释放。

拨开雨雾见晴天。梁明晓终于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了起来,他走出了人生的窄巷,开始向宽敞的坦途进发。回到社会后,梁明晓在同学的介绍下,承包了金乡县信通手机商贸城的一节柜台,在方寸之间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创业初期,梁明晓秉承着监狱里勤奋好学的精神,不断地向别人学习各种经验和服务技能。平日里,他诚信待人,对于自己销售的机型,别人保修一年,他保修两年,很快就在客户心中留下了一个好的口碑,回头客越来越多。泰安的一个客户给员工发福利,一次就从他那儿买了5000多部手机和一百部内部对讲系统机。

经商如同做人,唯有诚信才是大道。几经努力拼博,梁明晓现在已经摘掉了家庭贫困的帽子,由小柜台发展为80多平方米的专卖店,实现年收60多万元的致富奇迹。作为回归典型,在一次回狱帮教中,梁明晓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人不能被贫困左右,贫贱不能移,更不能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否则就要会像我走上歧途。但我却也由衷的庆幸当初走到监狱,在这里我获得了通向新人生的激励与导航。我要真诚的感谢监狱、监狱警察,让我获得重生,获得成功”。

阳光下的绿树上,一只破茧而出的七彩蝶,正飞向广袤的新天地。 

(根据实际案例改编,文中人物皆化名)

作者:山东省济宁监狱郑勇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