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监狱着力发掘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案例的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功能

时间:2013-10-09信息来源:上海监狱网作者:

上海监狱一直非常关注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就业等情况,通过大量的跟踪调查和广泛筛选,从中选取了一批直面人生、成功自立的刑释回归典型案例,借教育质量年活动契机,组建“路在脚下”2012-2013年回归教育宣讲团,在全局范围广泛开展巡回宣讲,以真人真事、凡人凡事教育引导临释及服刑罪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一、关注需求点,贴近罪犯实际情况和回归需求

按照问题和需求导向,对全局狱内社会帮教需求开展综合调研和数据分析,梳理刑释人员回归、融入社会的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如怎样面对社会、调适心态、择业就业等,大多数罪犯希望得到平视距、同视角的解答和指导,而不仅是说教和灌输。着眼解决实际困惑,多方搜集整理案例,积极筹备巡回宣讲活动。一方面,盘活案例“存量”。上海监狱历年来注重对刑释人员的跟踪调查,积累了大量回归和帮教个案,但缺乏深度的挖掘和实际的应用。同时,虽然也组织过一些刑释人员进监开展“现身说法”,但规模较小、受众面较窄。此次对一批案例进行了重新定位,严格筛选,发掘亮点。另一方面,主动跟踪发现事迹。在寻找过程中充分借助媒体和区县党政部门的力量。

二、寻找共鸣点,挖掘引发罪犯思想触动的典型案例 

在收集案例的基础上,明确了典型选树的原则:用正面向上的真人真事,凡人凡事教育启发罪犯。一是讲求典型性。从大量鲜活个案中选取部分典型案例,逐步形成了一组各具特色的成功立足社会的立体群像。二是突出“草根性”。人物群像具有鲜明的“草根性”,其事迹注重避免“高大全”和突发性、偶然性,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帮助使生活走向正轨,使自我得以实现,且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三是体现多样性。在典型人物中既有本市的也有来自外省籍的“新上海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体现了选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教育改造成果和社会帮教的影响力。

三、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榜样示范作用

为达到在广大范围内影响感染触动罪犯的目标,上海监狱对活动进行了细致规划,注重抓好四个环节。一抓宣讲方案。局层面制定了回归教育宣讲活动方案、首场宣讲会方案、皖南两监狱宣讲总结会方案等一系列计划安排,各监狱和处室倾力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二抓案例加工。邀请专业人士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加工,在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使之朗朗上口,富有表达张力,也使这些平民化的小人物更能贴近罪犯改造生活,更易被接受。三抓宣讲队伍。安排现场试讲,局办公室、团委等处室和各监狱教育科长现场聆听和点评,从9名候选人中遴选出6人作为宣讲基本队伍,又从中选取了特色鲜明的4个宣讲典型。四抓沟通磨合。与回归典型积极沟通,做好采访拍摄、资料完善、表达交流等工作,让对象愿意说、善于说、有激情,避免了照本宣科、产生疲沓,增强了感染力和启发性。整个宣讲活动历时一年多,共举办12场宣讲会,受益面基本覆盖全体在押罪犯,小人物的“正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不少罪犯表示深受教益,事迹直抵人心,经历可亲可学。

四、拓宽结合点,助力深化教育改造和帮教衔接工作

巡回宣讲活动不仅为教育感化服刑罪犯,助其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回归之路提供了借鉴,更有效调动了狱内外的帮教资源,拓展充实了社会帮教衔接的方式与内容。一是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取得成功的同时仍然不可避免遇到一些困难。监狱积极把综合治理工作“向外延伸”,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沟通,有效解决或疏导了让其纠结和困惑的问题,增强了生活信心。二是巩固狱内教育效果。将聆听宣讲获得的感悟延伸到教育改造工作中,配合日常教育工作,强化近距离的个别化矫治工作。三是助力循证矫正工作。通过大量回归、帮教情况的排摸、案例的梳理、矫治方案的分析,逐步建立数据模型,为实施循证矫正实例研究打下了基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