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创伟业 勤俭作风励后人

――广西区鹿州监狱三位老干部的创业史

时间:2013-12-26信息来源:广西区鹿州监狱作者:

 

广西区鹿州监狱始建于1952年7月,时称广西省石榴河新生农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称谓和管理经营者也几度发生了改变。1952―1969年称为“广西省石榴河新生农场”;1969―1981年由“广州空七军‘五・七’干校”接管;1982―1986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劳动教养所”;1986―1995年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劳改支队”,恢复了原来建场时的初衷。199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规定,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州监狱”,对外称谓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榴河园艺场”。2006年进行监狱体制改革,组建了“广西华盛集团石榴河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监企分开。监狱是对罪犯实行刑罚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而公司是为罪犯提供劳动改造项目和工作岗位。

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鹿州监狱的风雨与沧桑。六、七十年代,鹿州监狱享有“南方粮仓、果仓”的美誉;而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老鼠不留隔夜粮,鹿州无粮留隔夜”,便是鹿州监狱贫穷的真实写照;但到九十年代中期,在司法厅、监狱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鹿州人发扬“忠诚守责、敬业奉献、公正廉洁、创先争优”的广西监狱警察精神,经过监狱全体警察职工的艰苦奋斗与团结协作,鹿州监狱终于甩丢了“贫穷与落后”的帽子,监狱各项工作已步入了全区监狱系统的前列。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事监狱劳改工作的过来人,并于八十年代中期调到石榴河工作,见证了鹿州监狱的发展与变化,也目睹了监狱三位老同志的创业史。现把他们的创业经历记录下来,以励后人。

开拓者--王庆云

石榴河建场之初,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住茅房、吃糙粮,无工资(先是供给制,后改薪金制)。犯人关押条件也很简陋,围墙低矮,看管条件差,一个中队(即现在的大队或监区)300多名犯人,而且只有4-5个干部(即警察,下同),稍后最多有8-9个干部。而干部既要管住犯人,又要搞好生产,白天带犯人搞生产,晚上还要组织犯人学习,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10小时,农忙时达12小时以上。每晚干部还要轮流值班两小时,有时还经常会遇上头尾两班相连的情况。当时的劳改干部,与社会上其他部门的干部相比要辛苦得多,但他们无怨无悔,一心扑在监狱事业上。

王庆云同志是抗日的老战士,随野战部队南下进入广西。1952年他转业到石榴河,时任当大队长(场一级),后当副场长,1959年接任场长一职,直到1968年去世。他在石榴河工作了16年,是石榴河农场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场领导。他既是开场的先锋,又是建场的功勋。当领导时,他敦实豪爽、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团结同志,深得警察职工和犯人的喜爱。1959年至1961年,全国到处闹饥荒,吃不饱、穿不暖,可他领导有方,石榴河成了“世外桃源”,粮食丰收,鸡、鸭、鱼、猪肉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职工生活富裕。当时,我所在的柳州新兴农场来石榴河借粮度日,与王场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为人处事让我感触颇深。

一是敬重知识。1960年,自治区粮食厅、轻工业厅、林业厅和公安厅劳改局联合在鹿寨县粮油加工厂搞油茶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劳改局要求新兴农场、石榴河农场各派1名技术干部参加。我有幸再次结识王场长。科研小组由粮食厅秘书战村峰同志负责,由多名工程师、技术员组成在鹿寨县开展研试工作。经过了4个多月的努力,成功研制出皂素粉。为全面掌握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在研制小组工作结束前,王庆云场长亲自邀请科研小组成员到石榴河调研指导工作,并组织召开科研座谈会,全场中层以上领导全部参加,王场长全程陪同、认真聆听、虚心请教,晚上还宴请科研人员,令科研小组的同志深受鼓舞和感动。

二是勤俭节约。王场长作为抗日出身的老战士,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厉行节约是有名的。他从不铺张浪费、从不公款吃喝、从不大吃大喝。接待统一要求安排在职工食堂,菜谱简单、得体而不失礼,平时限制接待陪客人数,一般是3-4人,最多是5人。“我们已领了国家的工资,而接待费用是我们职工的血汗钱,我们不能随意去吃,尤其是领导干部影响不好”。这是王场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三是敬岗爱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场长被当成“走资派”批斗,被戴高帽拉去鹿寨镇游街、批斗,拳脚交加,导致他遍体鳞伤,筋骨折断。在他临终前,他还对家人说:“国家主席刘少奇还被戴高帽游街,跪打批斗,我一个小小场长算什么。这是个别人的错误,终究会清算。我没有反党,母亲也会有错怪儿子的时候,我坚信党会纠正的。我对石榴河充满感情,这是我十六年来流血流汗的热土,我爱石榴河的每寸土地,我爱石榴河的一草一木,死后就埋在高山上,我要看着可爱的石榴河”。王庆云被折磨死了,他的妻子、儿子便按他生前的愿望,把他葬在场部旁的石炮山(地名),眼望石榴河大地。王场长终生热爱石榴河热土,至死不悔,他的精神多么高尚可贵。

我敬佩王场长的高风亮节,赞赏他的卓著业绩。(题注:早年清明,我还到坟前给老场长祭拜、敬礼,感谢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告诉他如今的石榴河已今非昔比,各项工作已挤进了广西监狱系统的前列,祝王老场长安息。)

拾荒人--苏海

苏海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先是到公安厅,后调到石榴河,是石榴河建场元老和奠基人之一,直接参与了农场的规划与建设。当时石榴河是荆棘丛生、荒无人烟、野兽出没、土匪猖獗之地。而劳改场干部,多是从部队转业或是从地方吸收来的工农干部,他们虽然能吃苦耐劳,老实肯干,但缺乏的是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年轻的苏海,刚从林校毕业,有专业知识、有文化技术,怀着血气方刚、不畏困难与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在农场的规划与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农场的规划与建设,劳改局领导非常关心重视,曾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指示,要求因地制宜,搞好综合规划,以适应大生产的发展要求。苏海同志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按照场领导的工作布置和要求,充分发挥技术干部的作用,白天翻山越岭,夜晚加班加点,从地界勘察到测量土地、从绘制地图到精心规划、从组织实施到开荒生产,他亲力亲为,不怕骄阳似火,不怕寒风刺骨,不怕毒蛇野兽,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早出晚归,全身心地投入到农场的建设与规划之中。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区劳改农场建设大会战中,石榴河是最早实现耕作区域园林化的单位,连片的四方形耕作区,方正平坦,每个耕作区约有一百亩,周边都种上防护林,挖好排水渠和防牛沟,耕作区与耕作区之间都留有车辆和拖拉机道路。通过几年的艰苦建设,道路纵横,绿树葱葱,庄稼似锦,金果满枝,井井有条,与周围农村的地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规范化的园林式布局,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还作为当时的林业教科书进行学习、推广。1957年,劳改局在石榴河召开全省劳改系统绿化造林及园林化现场会。1958年,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还亲自莅临视察并给予表彰。这是石榴河干部职工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石榴河干部职工的骄傲。当然,苏海同志功不可抹。

石榴河农场附近有许多个村庄,当时由于劳改队劳力有限,造成对土地管理不到位,而一些村民趁虚而入,把农场的边沿地块、丘陵沟壑、三角地、荒山占为己有,导致农场土地有许多“插花地”(农场土地中间插有一小块属于老百姓的土地)。为划清地界,避免老百姓“得寸进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场领导安排苏海同志负责“插花地”边界埋桩确权工作。他接到任务后,耐心与生产队、老百姓沟通,搞好场群关系,明确界限。当时,石榴河农场有7000多亩的光秃山地,苏海同志利用自己的林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地块周边和荒山上植树确权,最早是用人工栽种了800多亩林木,有效地维护了农场的合法权益。在他的带领下,农场按照他的建设原规划,通过飞机播种又种上6000多亩林木。数年后,松树连片,杉木挺拔,鹤舞松涛,林海欢歌,苏海同志也因工作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由技术员提拔为生产股股长。然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把苏海同志被打成了“右派”。在“知识越多越反动”和“牛鬼蛇神”的影响下,苏海同志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也被迫离开了这心爱的岗位,农场土地的维权工作也嘎然而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海同志得到了“平反”,血洗前辱,恢复原职,苏海同志又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岗位,继续为石榴河的建设与发展冲锋陷阵,直到光荣离休。而今已有87岁高龄的苏海同志,精神矍铄,还非常关心监狱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而他在安享晚年,也得到了监狱领导、年轻同志的关心和敬佩。

继承人--燕晋忠

1969年至1986年,石榴河曾为空军五.七干校和劳动教养场接管。1986年石榴河才改为了劳改场,为了重振石榴河农场,劳改局从雒容农场(现在的桂中监狱)选派工作能力强、又熟悉农业生产的燕晋忠同志到石榴河当场长。

燕晋忠同志从1987年7月至1991年10月到石榴河农场任场长。上任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没种子、缺肥料,猪牛栏空置,鸡鸭鹅无群,惨淡经营,干部职工不仅吃不上肉和蛋,连吃青菜都困难。在没有拨款和无处可借的艰苦条件下,燕场长团结领导班子,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农场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1991年他离休时,虽然还未达到老石榴河的最好水平,也谈不上“富裕”二字,但改造工作稳定,生产经营已初具规模,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燕场长是个“急性子”,为人耿直,看到缺点问题,就当场批评。开始有的人不理解,但后来他们发现燕场长不但不记恨、不整人,做得对就表扬,还为干部职工和附近的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也解除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燕场长在干部职工中口碑很好,是个光明磊落、德高望重和有长者之风的人。

燕场长很尊重老石榴河的老干部。常说:“他们是前人,披荆斩棘,立下大功。我们要发扬老石榴河人的艰苦创业精神”。他常告诫自己:在其位谋其政,以振兴石榴河为己任,尽快恢复昔日雄风。

他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监狱方针。燕场长正确处理改造与生产的关系,既不能单一地抓改造,也不能片面地搞生产,生产必须为改造服务,安全稳定是基础,是首要,只有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发展监狱经济。他注重改造秩序的稳定和防逃、防暴动、防重大事故的发生;注重对犯人的教育改造工作,亲自组织召开犯人奖惩大会或春耕、夏收夏种动员大会,要求犯人要服从管教,加强思想改造,并通过劳动改造,改掉陋习,争取早日成为新人。他常教育干部要把犯人当人看,严禁打骂体罚和虐待犯人,不要犯“今日我管人,明日人管我”的错误行为。

他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做人原则。燕场长每次下监区检查指导工作时,公家有小车他不坐,而是骑架旧单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坐车,他笑而干脆地回答“方便、经济”。1989年夏天,七大队有105亩水田遇到严重干旱,燕场长接到报后,告即组织二大队、三大队协助七大队挖水渠灌溉。工地距离七大队队部有10多里路,燕场长连单车都不骑,和大家一起走路,在工地坐阵指挥,中午在工地吃饭。由此,燕场长有了“走路场长”昵称。平时,燕场长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他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燕场长每天总保持“三个一”,即每天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每天第一件事是了解监管改造情况;每天是最后一名下班回家的人。

燕场长清正廉洁、不弄权术、办事公道,得到群众好评。他经常教育干部职工,要廉洁奉公,不贪腐,秉公办事,正人先正己。他不搞特殊化,反对吃喝玩乐。他尽力办好职工食堂,告诉队里:“鸡、鸭、鹅、鱼等产品要供应给职工食堂,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的需求,确保后勤保障工作到位”。燕场长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但干部敬佩,就连犯人也深受感动。

他坚持“雷厉风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1989年春,燕场长看着田地里的禾苗长势,急需施肥助长,可场里又拿不出钱,心里十分着急。他立即组织召开党委扩大会,发动全场干部职工集资买化肥催苗。当时,场里已有两个月发不出工资,干部职工的困难可想而知。燕场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己带头捐款。由于施肥管理及时,生产喜获丰收,深受全场干部职工的好评。

他坚持“以人为本、务实为民”的人文理念。七大队有一片水田在大湖村边,去劳作时要经过村里的石榴河沟桥,由于年久失修,车辆通行摇摇晃晃,随时有垮塌的危险,严重影响行人的安全。燕场长积极筹集资金,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购买沙子、石渣、水泥、钢筋,同时还争取地方政府给予资金支持,1990年冬将桥加宽1米,加厚30公分,增设了护栏,解决了安全问题,群众很满意。

老石榴河的办公室是五十年代初期的平房,经近40年的风吹雨打,早已成危房。随着事业的拓展,很需新建一座办公楼。但钱从何来?燕场长为此煞费苦心。不少好心人劝他:“你就要离休了,何必操这份心”?燕场长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通过争取劳改局资金支持和场里自筹资金来购买钢材、水泥等问题。在燕场长亲自督促下,一座四层办公大楼终于在离休前建成了,他虽未能在新大楼办公,但他很开心,紫铜色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此文章由陈家凯老同志供稿,罗军同志整理修改)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