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路“捡”新闻

时间:2014-01-05信息来源:宜州监狱作者:

 

或许是厌倦“八股”新闻,写新闻却又常囿于八股的缘故,所以很不主动“触”新闻,加之新闻赋予的责任重大,太严肃,不像诗歌与散文轻松自由,于是能逃就逃。

毕竟,要和新闻干上了,总得提高才行。幸而有了拜师学艺的机会。前些日,有幸跟宜州市市报的资深编辑周老师到乡下采访,受益匪浅。周老师可谓是多功能型的角,对“采写编摄”轻车熟路。临行前,周老师说我们整天的任务是采访两位人大代表,上午去几十公里外的祥贝乡采访,下午要到更远的福龙乡采访。虽然周老师写了十余个人大代表的风采发表在报上了,但他说还是一定要进行面对面采访写起来才踏实。

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的,我的感觉不是去采访,而是郊游去了。在车上,我问了周老师一个问题:常年与文字打交道,郁闷么?我很多次有过想逃离“文字现场”的欲望,想出走,越远越好。周老师说,曾有过,关键在于自我调节,年轻时渴望当记者,实现理想有点晚,毕竟算是实现了愿望。听得出,周老师苦并快乐着,累并享受着。

车绕着山路跑,行到一半,前路有辆小型的工程车在作业,定睛一看,原来是发生了山体滑坡,路旁还有位工程人员正在引导工程车把山体滑坡的石头倒在指定地点。我心里烦起来,这堵路堵到几时,可别耽误了采访时间。而这时,周老师迅速下了车,拿起相机拍起来。我这小跟班不敢怠慢,也下了车,猴子学样。脑海里想:这也是新闻?

“咔嚓”了好些张,终于可以通车了。回到车上,周老师说,有时新闻在路上,这可做一篇好的图片新闻呢。新闻等不来,有幸碰上,放过去,错过了就错过了,再也拍不到那样的镜头了。这顺路“捡到”的新闻,难得。

堵车还能“捡到”新闻,我直呼惭愧啊惭愧,咱缺的正是这感觉。我只一心奔预定的采访,然后就一路看风景,目送沿途的桑地和甘蔗地迎面而来又挥别而去。就这会,周老师要求司机停一下,顺便拍拍农民砍运甘蔗的照片,他说这类照片年年拍,有“存货”,但有机会就顺便拍一下,或许能拍到更理想的照片,以备做此类题材之用。我们当然也随周老师下车“捡”新闻去。但新闻也不是好“捡”的,我们正要拍,砍蔗的农民不乐意了,说人家拍照要给毛巾的,周老师可谓经验丰富,使出套近乎的功夫,先聊再拍,最后我们顺利拍成不算,人家还要请我们吃甘蔗,想来,逗人得很。那天采访人大代表也很顺利,不想这一路便是一举三得。

第二天,我再次见识了顺路“捡”新闻的功夫。报社杨老师说在中山公园有一个普法活动,活动很小,问我去不去,我说来跟班学习的,这也是学习,去。我和杨老师坐公交车到时,普法人员已在中山公园的大榕树下坐成一排,分发普法资料,当时旁观者有之,咨询者有之,特别是一些老头老太太,喜欢问问看看,这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我想,无非是拍张照片,上个图片,表示开展了这个活动。对这没新意的活动,我提不起兴趣,要到了自己想要的镜头,就感到没事做了。就开了那一下小差,不见了杨老师,眼睛四下找寻,原来杨老师在大榕树的另一边,相机正对准一个清洁工,这位女清洁工弯着腰,身子弓成90°,正从榕树栏杆外吃力地伸手用火钳钳榕树栏杆内的垃圾。阳光下,这是一个多么谦卑的动作,又是一个多么感人的动作。我被眼前的情景撼住了,也被杨老师的新闻敏感性撼住了。这样一个闹腾腾的地方,杨老师居然仍能有双发现新闻的眼睛。佩服!我同样赶快举起了相机,还好拍到了。不用说,这是杨老师的额外收获,我也顺手“捡”了条新闻。在乘公交车返回编辑部时,杨老师说,刻意去拍,不一定拍到这样的场景。看到这样的图片,不用说教,读者自会感到清洁工作不易,随手乱扔垃圾不该,这还是一条很符合当前清洁乡村活动的图片新闻。

真是敬业才专业,有心才有神。周老师和杨老师他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新闻似乎就是吹糠见米的事。我什么时候才能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什么时候才不囿于八股写新闻呢?


 

2013.12.22.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