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为总揽,以规范管理为抓手,以打造平安监狱为主线,近年来,湖南省邵阳监狱坚持依法治监,趁势而为,不仅初步实现了“一年一变化、三年一跨越”的良好发展势头,而且持续八年实现了“四无”,获得了湖南省监狱管理局和湖南省司法厅等各方面的肯定和认可。
“近三年来,邵阳监狱相继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着力完善技防物防设施,提升监狱的安全稳定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内务规范化达标和文明伙房创建活动,完成了绿化和亮化工程,为服刑人员安心改造营造文明的监管氛围。”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邵阳监狱采访时看到,尽管高墙电网展示了监狱的法度森严,但监内窗明几净、绿草茵茵,处处透着一片和谐的文明气息。
来到服刑人员的学习、生活区域,记者发现里面的设施配备令人耳目一新,这里的宿舍、食堂、医院、超市等生活设施齐备,教室、球场、电视等教育娱乐设施齐全,室内物品设施摆放有序、整齐划一,道路两旁的路灯上、监舍的墙面上悬挂着各种名言警句,床头上张贴的爱人相片、亲人寄语,无不发挥着熏陶、感染和激励作用。
记者了解到,2013年9月,湖南省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洪泰、曾东楼带领十余名人大代表前来邵阳监狱视察后感叹道:“清净的环境、严格的管理、高度文明的执法程度,彻底颠覆了以往对监狱阴森、恐怖的传统印象。”
“长期以来,监狱大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不少人对于监狱执法工作持有怀疑态度。针对这一现实,邵阳监狱全面推行狱务公开。”邵阳监狱政委唐新志介绍说,监狱不仅依法公开了罪犯的权利、义务及考核、处遇、行政奖惩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程序和结果,以及监狱收押、管理、教育、执法等方面的制度规定;而且设置了监狱长信箱、检察官信箱和检举控告申诉信箱,建立了监狱长接待日以及检察官约见等制度,广泛接受罪犯亲属对监狱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咨询;向社会和罪犯亲属公布省局和监狱职能部门的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罪犯亲属的监督咨询;主动加强同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等部门的联系,了解执法状况,还主动接受市人大、市纪委监督。同时,对罪犯的减刑、假释案件采取了“三级四会四公示”,对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实行“三级四会一公示”的执法程序和工作流程。各执法主体逐级会议研究,按期进行公示,做到了层层把关,逐级审核,全程监督,公开透明,确保了提请案件的准确无误和执法时限的统一规范。三年来,监狱累计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案件1896件,全部实现“零差错”。
“对服刑人员要综合运用教育和感化的手段,加速其改造。”邵阳监狱监狱长刘冬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邵阳监狱的警察们在坚持刚性执法的同时,把人文关怀的执法理念融入法律的威严,实现了管教效果的社会辐射最大化。
采访当天,记者刚抵达邵阳监狱时就看到办公楼前有一位老人手持一面刻有“热忱帮扶、胜似亲人”的锦旗要求面见监狱领导。记者了解到,这位来自长沙的老人有个独子程某,因犯盗窃、诈骗罪被判刑入狱。服刑之初,程某拒不参加劳动改造,是个有名的“刺头”。随后,监区管教警察多次谈心谈话,制定了专门的包教对策。很快,在管教警察的悉心关怀下,程某原本孤傲的心被融化了,主动表示要通过劳动重塑自我,重新做人。看到儿子的改变,家里无限感动,于是便有了老人不远数百公里主动前来送锦旗的举动。
据介绍,为真正走进服刑人员的内心世界,邵阳监狱在认真落实“十必谈”、“跟踪谈”的基础上,建立了罪犯包教制度,对每名罪犯实行警察主、辅包教共管,对顽危犯实行监狱、监区、分监区三级包教机制,对重点顽危犯在全狱范围内实行挂牌攻坚。通过正面引导和教育,进一步消除了罪犯的心理隔阂和对立情绪,促使罪犯大胆敞开心扉,使管教警察能及时了解罪犯的真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确保了教育改造的实效。近三年,顽危犯包教年转化率达到65%以上。
同时,监狱还筹建了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建立了监狱、监区、罪犯互监组三级危机干预机制,加强了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目前,邵阳监狱共有107名警察获得了国家三级及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超过了司法部要求心理咨询师达到在押罪犯3%的配备标准。为深入开展帮扶解困,监狱还设立了“邵阳监狱服刑人员爱心基金”。三年来,年均累计帮扶困难服刑人员100余人次,帮扶服刑人员家属20人次,支助物资、资金等达20余万元。为促进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监狱还从尊重罪犯意愿和提高刑释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走联合社会职业学院办学的新路子,变“刑期”为“学期”,加大服刑人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年均培训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