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四年

时间:2014-02-07信息来源:宜州监狱作者:

 从监狱整体搬迁的2009年10月算起,我在宜州生活已四年有余。

刚来宜州,觉得它与想象中的city模样距离有点远,当时生活区西门有座栏杆不全的拱桥,南门是灰尘满天的道路,北门是泥地土坡,东边杂草丛生,四周颇为冷清偏僻,空气和环境也不如原来的小县城好。没有城市之感,没有都市风情,加之人生地不熟,所以我感到特别漠然,似乎生活在一个事不关己的地方。

但不久,一个偶然,这座城市温暖的底色从一个方向铺来,弥漫了我整个心胸。

记得是搬迁后的一个夜晚,十点多了,突然发现孩子烧得厉害。当时,生活区里装修入住的人不多,熟识的也少,我心急如焚,背着孩子,出了西门,沿着那没有栏杆的桥一直跑。那时,白天出租车基本不过往,三马车也不多见,更何况是夜晚。可恨医院还离得较远,我多么希望能有一辆车停下来。跑着跑着,就这时,一辆车停在身边,一个女子的声音传到耳际,仿若天籁之音:“是不是孩子病了,快上车。”接下来其实很像一些电影里的情节,再言也不能表达感激之情,但我记住了这份恩情,有时回想起,心底就会泛出难以抑制的暖流,这股暖流融汇着心生的感动。

也许就是这内心的温暖,使我开始重新认识这座城市,我有了特别想融入其中的激情;也许就是这心生的感动,激发我用脚步丈量它的四季,用双手聚焦它的点滴,亲身见证它的发展。

融入其中,开阔的视野展现了宜州温暖底色上的一幅幅画卷。让你不禁感到,生活工作在宜州是幸会的际遇。

宜州的美,美在流转的四季:春有妖娆的桃林;夏有婀娜的荷花;秋有斑斓的枫情;它的冬,少有刺骨的凛冽,轻易就迎来油菜花开。

宜州的美,美在平常之处,寻常人家:那婉转的乡间小道,成片的蔗林桑田,贴着对联的民居,挂着灯笼的屋檐,长满胡子、沿路飘着金黄的桂树……无不包含淡泊的质朴,简约的生活品味。

宜州的美,美在秀山绿水,风光风情。龙江河上游弋的雾,飘动的晕,波光粼粼处把桨而过的船家;下枧河如缎的水面,两岸倒影的青山翠竹,河边浣洗的身影;夕阳下纺歌的大水车,以及每一缕朝阳,每一天的晚霞,无不言简意赅地叙述着浓浓的地域特色。

宜州的美,还美在它的悠远历史,独特人文。三姐的文化品牌;怀远的古朴恬淡;冯京的三元及第;山谷的沧桑恒远;蓝翔的长寿密码以及散发精神光芒的浙大西迁等等,无不彰显着它厚重的历史积淀。

它的面貌,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现实的激情。在宜州,如果厌倦了世俗的喧嚣,真有调节的去处,是可以给精神或心灵找到一个空间和时间“诗意地栖居”的。欲热闹,可随意到哪一个公园里,听歌曼舞,打发心头的纷杂;欲清净,可捧一卷诗书,或什么也不做,只坐在河边对青山绿水发呆,与自然静心交流。

我闲暇时常带孩子去中山公园,在它的大榕树下纳凉,告诉孩子中山公园的过往;华灯初上时,我们在刘三姐公园留影,看三姐身边的喷泉起起落落。当然,去最多的地要数河池学院,民间美曰宜州的“剑桥大学”,带上几个水果点心,在学院里就可以“泡”上一天。时间充裕的话,还可呼朋唤友去参观民族自治第一村,去金浪湾戏水,去屏南乡摄枫,去板栗林烧烤……

当然,现在我们也不用舍近求远了。如今生活区周围路宽楼高,有了崛起的新区、精致的繁华和浓浓的现代。生活区西门那座栏杆不全的桥与北门外一样都变成了笔直宽敞的大道,南门不再灰尘满天,最称心的是东边,那块荒地变成了市民文化广场。我们生活区离市民文化广场不过五分钟的步伐,近到好像自家的广场,是图热闹的好去处,也是听歌学舞的好去处,更是健身的好去处,不用思考随意走几圈,就是锻炼了。不必说平日里周周演纷呈的热闹,也不必说节日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渲染,单每年一届的刘三姐文化旅游节这张名片,就足可造势,足以提升相当的艺术品位和文化气质。

宜州四年,发展的脉络,前进的主旋律,坚定地告诉世人,这座城市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宜州四年,我时常醉心于它那令人怦然心动的山山水水,在流连忘返中感悟生活,当然,我更醉心于它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以及温暖的城市底色。

                                         2014.1.4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