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参加工作以来,尽管我一直与文字打交道,却没有料到,在监狱搬迁至宜州时,我竟然有幸成为监狱《复苏》报的一名编辑。心里暗自窃喜,这下可以尽览美文,发挥自己的特长了。
每天当我走进办公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摞摞“小山”似的来稿,它静静地安躺在办公桌上,等待着我的“临幸”。透过其中,我看到的是辛劳了一天颇有几分疲惫的服刑人员晚上在灯下伏案的辛苦,那翘首以待的期望,那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无需讳言,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见诸于报端,而且摆在重要的版面。所以,对于来稿,我是不敢有半点大意和松懈,遇到有亮点和新颖的稿件,不管质量多么差,我总是耐着性子去修改、润色。从标题斟酌,到结构调整,再到纠正语法,我都逐词逐句的挑拣取舍,筛选提炼,尽量使它达到被采用的标准。有的时候,还需要亲自与作者进行交流、沟通,诚恳征求作者的意见。前天下午,两篇千字消息稿,我竟用了两个半小时才修改完。有时遇上急迫时,免不了自己“操刀”,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修改一篇文章花的功夫,绝不亚于写一篇文章。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我也一样。让我改别人的稿子,意味着我必须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说实在的,大部分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可以的,但修改他们的文章时就会发现,他们写作时只注意表达中心思想,却忽略了对文字的推敲,行文拖沓罗嗦,逻辑关系不清,语句毛病较多。
在修改别人稿件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写作的艰辛,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深感扩展自身知识和视野的必要。因为许多来稿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如果出了差错,让读者取笑是小事,造成不良影响麻烦就大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做编辑工作必须一丝不苟,尽心尽责,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在编辑工作中我深感扩展自身的知识和视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学习积累。每天晚上我都抽出一定时间读书、看报、剪贴有用资料。我的体会,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质,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裁缝”。
当编辑最怕的是没有好稿,如雪片般飞来的只是那种四平八稳的平庸之稿,而编辑最盼的是那种让人眼睛一亮的好稿,一旦发现这种稿,我便不自觉地欣喜兴奋,读稿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享受,编辑时大有省事省力之感。在来稿中,我发现除了稿件自身的质量外,投稿要看准报纸需要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栏目的文章稀缺,如常人所言:物以稀为贵。也就是要看准报纸的定位,所谓文要对题,文还要对准报纸的口味,不然的话,再好的稿,也无用武之地。
文字工作的单调与琐碎,似乎也在无声地消蚀着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和热爱,也曾让我深深的迷惘与困惑过。脑海里面会时时闪现出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怨尤。当初我充满着幻想,想象着未来犹如一幅如诗般画卷在心中描绘,现在却发现,当初为了能让自己多练笔,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美文而欢喜地担任了编辑这个工作,心想:坐拥文字的世界,我可以拥有富足的时间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可以随心所欲的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但现实是残酷的。
三年多来,我由最初对编辑工作的好奇和不适,慢慢锻炼成为可以自主编发文章的“熟练工”。感受着与文字为伴的自在和幽雅,也感受着编辑工作的烦琐与忙碌……每完成一期报纸的编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评价后就有如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支撑着我充满更多的热情和激情继续前行,从而更让我明白了身上的“责任和义务”是多么重要,顿觉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每次手里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我心里总是那么欢喜,因为我们的工作,不知带给了多少人美好的回忆,丰富了多少人的心灵,充盈了多少人的人生,给了多少人无数的精神财富……更因为我把每一期报纸都视为自己的孩子,我甘心为他人做“嫁衣”。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果的事业是珍贵,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我想,作为一名终日与文字为伴、与作者和读者打交道的文字工作者,虽然没有市场营销经理的累累指标,也没有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立竿见影,更没有高管团队的决策手笔,但我可以用手中的笔,默默地为监狱营造一片温馨、和谐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