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规范、文明视野下的深圳监狱

时间:2014-04-06信息来源:深圳监狱作者:

 

一、文明改造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是监狱工作的方针。惩罚是指通过对罪犯执行自由刑和附加刑来彰显法律的威慑力,让罪犯畏法惧法从而不敢再违法;改造一方面是借助惩罚的手段,降低和消除罪犯原有的犯罪心理,另一方面是通过彰显人性关怀,挖掘出罪犯自身光辉善良的一面,恢复其常态心理,培养其良性心理,最终实现其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仅从监狱的自身出发,满足于“关得住、跑不了”,还要意识到监狱在社会综合维稳中的重要职责,要把罪犯“改造好”。让监狱回归主业职能,打造一所矫正型、回归型的、以人为本的监狱,是新时期社会对监狱工作的新期待和高要求。

为了更好的对罪犯进行改造,我们在监狱内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仅2013年就实现集中办班培训**期,招生培训达到***人次。通过引导罪犯把“刑期”转化为“学期”,让罪犯习得一技之长,来提升其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

为了更好的对罪犯进行改造,我们在监狱内大力推行国学教育,把《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纳入每周“课堂教育日”学习范畴,鼓励监区开设“国学大讲堂”,通过挖掘并传播国学的精华,对罪犯进行国学熏陶,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挖掘并培养罪犯自身光辉善良的一面。

为了更好的对罪犯进行改造,我们积极借助社会的力量,2013年北大公益讲座、感动中国十大孝子王凯、明星任贤齐、橄榄树艺术团等社会团体(或个人)纷纷来到狱内,500多名社会爱心人士、400多名服刑人员家属带着爱与关怀走进监狱开展帮教,让罪犯明白家人、政府、社会都没有抛弃他们,鼓起他们重塑新生的勇气。

为了更好的对罪犯进行改造,我们积极探索并开展推荐就业工作,为刑释人员架起回归社会的桥梁,开辟“出监门进厂门”的新生之路,让刑释人员更好的回归并融入社会。

姚某是原二监区的罪犯,因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判刑5年,于2011年6月被收押至深圳监狱进行服刑。姚某刚入监时由于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没有正确的去面对身份上的巨大落差。在服刑初期姚某情绪低落,进入了人生的低谷。监区干警及时对姚某进行心理干预并引导其转变态度,教育其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面对改造。经过多次谈话教育后,姚某转变态度,积极改造并悔过自新,不仅在服刑期间顺利的拿到了6个月的减刑裁定,同时还考取了初级摄影师资格证书。

2013年11月,姚某在与同改马某聊天时,无意中了解到马某的父亲摔伤的情况。说者无意,听者有心。2014年1月姚某出监不久,就以马某朋友的名义给马某父亲打了问候电话并汇去了一千元。虽然数额不多,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是“法律标准”上的坏人,在刑满释放后做了件好事,成为了一个好人。这或许只是个个案,但是我们至少知道这个社会多了一个好人,少了一个坏人。“多一个好人,少一个坏人”,也许这就是对我们监狱工作根本价值和意义的最简单、最人本的回答。

二、公正执法篇

公开规范 阳光透明

公正是法治的核心,也是法治的标准。

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司法权力运行的重要一环。监狱执法的公平正义是实现法治公正的最后屏障。如何确保公平正义在监狱执法活动中得以贯彻和实现,是监狱工作的重要命题。减刑、假释等刑罚变更措施是监狱执法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刑罚变更措施运用的好,对彰显司法文明、体现公正执法、鼓励其他罪犯积极改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损害司法的公信力。

“法轨既定之则行之,行之信如四时,执之坚如金石。”这句话用来形容深圳监狱刑罚执行工作是最恰当不过的。2011年深圳监狱刑罚执行部门全年累计办理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案件**宗,未出现一例错案、漏案。2012年深圳监狱刑罚执行部门全年共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宗,保外就医案件**宗,无一错案。严格的罪犯管理考核制度,规范的四榜公示制度(资格榜、推荐榜、呈报榜、裁定榜),严肃的责任倒查制度,从法律实体、法律程序、法律责任上为实现监狱执法的公正创造条件,用“看得见的公平正义”来提升监狱执法的公信力。

2013年10月24日,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在审判法庭(深圳监狱正航学校五楼)开庭审理了**宗减刑假释案件。参加开庭的有人民法院审判人员、驻监检察室检察官、提请减刑的监狱刑罚执行机关、申报减刑的服刑人员还有应邀前来旁听的社会人士。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审判法庭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理减刑案件、检察机关切实行使法定监督权力、罪犯在庭审过程中充分享有法定的权利。我想让处在弱势、失去自由的服刑人员享受法律程序和实体的公正,这也许是执法公正最深刻的体现。

三、文化建设篇

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人无精神不立,时代无精神不强。以文化论输赢,以精神定成败,是这个时代新的竞争格局。所谓发展之上,必有文明。要推进法治文明监狱建设,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强有力的智力作为支持,归根结底靠的就是文化建设。对于以建设法治文明监狱为目标,以打造特区监狱品牌为愿景的深圳监狱显得尤为如此。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开展监狱文化建设,推动监狱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告诉我们文化的作用是双重的,先进积极的文化可以推动监狱发展,落后消极的文化则反之,所以我们需要先进积极文化的引领。在实践中我们则要发挥积极先进文化的教化作用,抑制并消除消极落后文化的腐蚀作用。为明确监狱发展方向,加强监狱文化建设,推动监狱工作的全面发展,监狱提炼总结出了“以人为本崇德尚法 务实创新 开放包容”的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深圳监狱人民警察的使命和监狱发展的愿景。

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理念的外延。为了丰富干警的业余文化生活,践行“快乐工作 快乐生活”的理念,监狱先后成立了11个“民办官助”的协会,摄影协会、瑜伽协会、篮球协会、信息协会……无不彰显着特区监狱的朝气和活力;为了加强青年警察的培养工作,践行“变管理干警为培养干警”的理念,监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青年警察季系列活动,从知识竞赛到演讲比赛再到辩论赛,一次次奏响了青春的主旋律……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理念切实的落到了实处,不仅提升了干警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也为特区监狱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致力于确保场所安全稳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是深圳监狱人民警察的使命。曾祥华是原五监区干警,因工作劳累过度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醒来,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为民”的价值理念,也用平凡的生命铸就了不平凡的坚守;张闯是原七监区干警,为了援助喀什监狱发展,将特区监狱先进的制度和理念输入到南疆大地,用生命践行了“开放包容”的核心价值理念,他化作了戈壁上的一棵胡杨,把绿色和希望留在了南疆的土地上;梁建群是现五监区干警,13年如一日的感恩坚守,几乎献遍全身血,并成为广东监狱系统成功捐献骨髓第一人。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深圳监狱又有三名干警志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做到了服务社会发展大局,也做到了服务于广大市民公众。

从墙内到墙外,深圳监狱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无不在每一名特区监狱警察的身上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并对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形,这或许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或许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深圳监狱文化建设的实践切实增强了监狱内部凝聚力,鼓足了监狱发展新动力,扩大了监狱外部影响力,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