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湖分局注重传承创新,吸纳科学方法,逐步形成“511带动、入出监呼应、全过程评估、社会化引领”的教育格局,走出了一条出成效、见特色的新路子。
漫漫刑期变“学期”
在白湖分局梅山监区,57岁的蒋某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报考法律专业专本连读自学考试,5次考试就已经通过17门课程。
在独立的自考考点设立之前,服刑人员须到地方教育部门参加考试。蒋某是一名“三高”患者,按照他的身体状况,很难获得考试机会。而现在,他可以就近参加自考。自2011年9月份白湖分局在监区设服刑人员自学考试考点以来,已经有2600余人次因此受益,并辐射周边庐江、青山等4所监狱。
据了解,白湖分局持续推进“5+1+1”改造模式规范运行,规范“学习日”机制,全面加强扫盲、技术教育和高自考工作;坚持以“与劳动改造项目相结合,与就业推介相结合,获证与实际培训效果相结合”为目标,通过开办普通技能班、精品小班和创业培训班,分层发展岗位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服刑人员获证率和就业成功率。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白湖分局举办缝纫工、伞制作工等各类培训班70多期,培训9000余人,九成以上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在全省率先举办SYB创业培训班,60名服刑人员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有效提升了服刑人员回归后谋生就业的能力。
特色文化结硕果
2013年6月27日,一个叫陈松的刑释人员在芜湖文化馆举办了“又见彩虹―陈松书画作品展”,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个从串河监区“习美社”里走出来的“美术家”,在白湖分局服刑期间,创作了2000多幅励志类书画作品,成为广大服刑人员追求新生的励志坐标。
从“一区一品”到“一区一功能”,白湖分局持续推进教育特色基地建设,给类似陈松这样的服刑人员提供学习与施展技艺的舞台,最大程度地释放人生价值。习美社、春之声、启明星、龙山鹰、康馨苑等监区特色文化品牌日益成熟,充分发挥出文化引领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文化超市”、 “文化书市”、图书角走进监区,提供文学、艺术、科技等书籍,让服刑人员无偿借阅,积极打造书香监区。
监区文化的特点是形式活泼,让服刑人员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建的服刑人员电化教学中心建成后,将形成覆盖全局的电化教学网络。”据白湖分局教育改造科负责人介绍。届时,半年一次的局长讲堂、每季度一次的名家讲堂、每月一次的科长讲堂、每周一次的精品讲堂,集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将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心理矫治塑人格
正在服刑的瞿某,曾是一名国家干部,家庭美满,风光一时,受到周围人的羡慕。入狱后,瞿某渐渐心理失调,经常大叫大喊甚至打自己耳光,是一例典型的躁狂症患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瞿某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就像是做梦一样。”他说:“是咨询师让我重新有了活着的勇气和自信”。
心理矫治逐渐成为教育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2012年12月6日,白湖分局成立心理咨询师协会,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近50人,三级心理咨询师近200人,积极开展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改造质量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有效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白湖分局下设矫治监区,在千人以上押犯监区成立教育矫治分监区,内设监区成立心理矫治工作站,内设监区(分监区)设立心理矫治工作联络员,成立服刑人员心理互助组,形成四级心理矫治工作网络。将入监评估向前延伸、中期评估向后延伸、出监评估向外延伸,保证心理健康覆盖面100%,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化。
开展团体咨询,控制暴力犯情绪、协调人际关系、调整抑郁情绪,达到危机干预。同时利用心理矫治手段,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难改犯教育转化。“利用心理矫治手段,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难改犯教育转化,效果明显”。据白湖分局首席教育改造专家介绍,在挂牌攻坚的难改犯中,当年就有70%以上达到规定的攻坚转化标准,为监管秩序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架起帮教“连心桥”
“监狱具有政治、法律、教育和社会等多重属性,加强与社会合作交流,推动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是落实新型治监理念和监狱工作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白湖分局推进教育手段社会化,开展社会帮教、阳光救助、就业指导和法律援助等活动,初步形成长效机制;以项目化合作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机制,提升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4月,白湖分局与巢湖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建成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此后,分局与安徽建工技师学院、安师大等多家省内院校实现校狱合作;先后与淮北市、池州市等地方司法局建立“双向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坚持专业化运作,搭建服刑人员就业平台。
统计表明,自2012年3月以来,白湖分局有1500余名临释人员与用工企业签订了劳动用工协议书,110余名刑释人员成功就业,成为悔过自新、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