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山是这样的一座山,她山势陡峭,山路崎岖,是一座让喜欢锻炼身体的人磨炼意志的山。她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又可登高望远,是一座让喜欢闲游观光的人饱览群山的山。她山顶宁静娴雅,是一座让热恋中的情侣谈情说爱的山。
南蛇山坐落在龙江河畔,海拔378米。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对南蛇山作了颇祥的记述。南蛇山向来以陡峭闻名,古人以“难涉山”称之。宜州流传的“南蛇撵拐”的故事,说此山极象条南蛇匍匐之势,她正向东南面的一个土岭扑去,此岭就是蚂拐岭。大概由于龙江的阻隔,南蛇追赶不上蚂拐,因而呈现在的态势,从此人们便称此山为“南蛇山”。由于难涉,人们望山却步,因而山上既无寺观亭阁,也无名人踪迹,除了一些樵哥偶有攀越,几乎是人迹罕至之区。1995年,当时的宜山县邮电局职工夜以继日,披荆斩棘,劈山造路。自从有了山路,南蛇山成了人们晨练的好去处。
我第一次登南蛇山是2007年春节,那天还带着三岁的儿子和家人一起。由于第一次登南蛇山,不知山路如何,如事先知道南蛇山是如此的陡峭,我一定不会带着小儿上山。且说我背着儿子一个石阶一个石阶地上,开始时一家人一起上山,人数不少。待上到三分之一的山路时,妻子等人走不是动了,岳母虽有五十多岁,但不服输的性格支撑她着继续上山。一路随行的三个小学生,不久就远远地把我们甩在后面,早走得无影无踪。我和岳母一路轮流背着小儿勉强而上。上到半山腰时,望着长长的石阶我们商量着是否继续向山上爬。岳母坚决地说:“上!”我三步一停五步一歇,连背带抱着儿子跟在岳母的后面艰难地爬到了山顶。由于一路上下只顾儿子,无法顾及周边的风景,那次对南蛇山的景物没有多少印象。常言到上山容易下山难,那次下山,我将儿子扛在肩膀上一步步挪到山脚。第二年,我轻装上阵登南蛇山,但更差劲,感觉体力还不如去年背着儿子上山,这次休息的次数比去年来时还多。
时至2013年9月以来,我常登南蛇来锻炼身体,如今上山途中不用歇息,一气到顶。平时一面锻炼,一面浏览景色。常此以往,对南蛇山的每一段山路都非常熟悉。
南蛇山南面傍依龙江,石壁笔直如刀削,东面、西面的山脚也是石壁,北面是悬崖,只有东北面山势略缓,上山的路就从这个方向修起。从山脚到山顶有1200多个石阶,除几处有短短的平路外,其余的路段都是上行的石阶。由于山势陡峭,之字形是整个山路的布局,几处石阶沿着石壁依势修建,非常峻峭。所有的材料都是由人工搬运,从中可以感受到当时修建时的艰难,因而路面也修得不宽。山路到达半山腰,此处地势稍平,是一块松树林,青松苍翠,遮阴蔽日,成了上山休息的好地方。当上到半山腰时,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了,可在此作片刻的停留。这时你发现,有人正在大树下作健身。有好事者在地上安装了一个马口钉,人坐在石头上,双脚扣在马口上轻松地做起仰卧起坐。从半山腰还继续往上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前面是130多个直上的石阶。由于路面窄,在路上会面时,体力不支的一方要尽快主动避让,否则很容易撞到一起跌到路边的刺蓬或者沟壑中。爬上长坡石阶后,继续上山,再过几个之石阶路后,不远处就可以看见南蛇山的第一个建筑物――山门。它盖着绿色琉璃瓦,嵌着灰白的瓷砖,非常壮观。别急,从看见到走近山门,又是段陡峭的山路,这时要注意脚下的石阶,抬头过久,小心跌到路边的沟壑中。到山门时,许多人无奈地歇下了脚步。休息时你会发现山门建在悬崖峭壁上。过了山门,上山的路都是沿着石壁修建,不远就到了一段平路,再上两段坡道,转身就看见了山顶,但接着就是一段极陟的石阶。当山顶在你脚下时,或许已无心欣赏侍景,因为太累了。但经常上山的人,上到山顶顿感风景这边独好。
登上南蛇山顶,居高望远,环视四周,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山顶是一块小平地,上面建有一座信号基站,也正是因为建设基站,才有上山的路。基站是山上唯一的标志性建筑,在山下很远就能望见。山顶还有几座小小的石峰,登上最高的石峰,山风阵阵,只见龙江自西而来,流经城区而远去。龙江将城区分成南北,市区中在建的高楼大厦争相成为宜州的地标。西面的龙江二桥,停靠在冯京公园码头的几艘游船隐约可见。东望远去的龙江,河上横着的一桥和在建的三桥一览无余,渔船、观光船时而穿梭往返于龙江河面,不远是处是宜州有名的会仙山,山上有白龙洞,有黄庭坚、徐霞客、石达开的踪迹。遥望北面,三门岩寺山顶上的楼阁有如仙境。河池学院、刘三姐广场就在脚下。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城区南面很远的山。
每一次登到山顶,都感觉景色变幻无常。
也许是龙江的缘故,宜州城时常起雾,雾给南蛇山增添了奇观。当有雾的天气登上山顶,有时半山腰以下被大雾笼罩,山顶却一望无际,不远的群山只见尖尖的山峰,雾在城市的上空飘游。随着雾气升腾,远处的山峰慢慢从视线中消失。雾气上到南蛇山顶时,还可以看到一缕缕的雾气在流动,最终山顶被大雾笼罩,变成象雾里看花。有几次,在太阳即将升起时,我就到了山顶,东方欲晓,霞光铺在云雾上,龙江隐约可见,不久太阳探出了头,红日与霞光相伴,映红了龙江。不久,起雾了。雾越来越浓,龙江、市中的建筑都躲进了迷雾中,清晨的阳光铺在雾海上,一幅云海图呈现在眼前,美哉,壮哉!不久雾海翻腾,只见群山露首,迎着朝阳,象一群群骏马向东奔去。城中的一两栋高楼不甘寂寞,争相从雾海中探出头来,于是象一位画家在一幅单调的群山雾海图中画上一两座亭台楼阁。
南蛇山上的翠竹依依,是另一道风景。从山脚上山不远,竹林就出现在山路边,由于石山土薄,养成瘦竹,随着山势渐高,一阵阵山风吹来,竹杆摇曳,竹叶飞舞。在雨雾的天气,细长的竹尾被水分饱和的重量拉下,竹子弯成一条条形状各异的空间交错的“抛物线”。尤其在半山腰,形如“抛物线”的翠竹在视线的投影中缠着松树,使人联想到圣诞树的造型。
爬南蛇山的人,有锻炼身体的,有一家三口的,有正在恋爱中的,有结伴散心的,还有闲游的。早晨七点钟前是登山晨练者居多,之后年轻人陆陆续续结伴上山。晨练者,练出了健康;上山的小孩练出了毅力;学子们练出了勇攀高峰的勇气;情侣考验到了对方的诚心和耐心,当女的累了男的立即扶一把,女的撒娇一番,男的不顾已气喘吁吁也要把女的背上。
每逢节日上山的人络绎不绝。2014年5月1日劳动节,一大早,我如期而至,山路上上上下下的人很多,由于山路窄,会面时,体弱的人提前让道。山顶上人们成群结队,或聊天,或伸伸腰,压压腿,有的扯开嗓门大声呼喊,锻炼肺活量,呼喊声此起彼伏。几个熟悉的面孔也在人群中出现,一位阿姨还是坚持从山上拎一袋袋矿泉水瓶下山,一位老大哥拿着镰刀修剪路边的树枝杂草,还将垃圾装在编织袋中扛下山,他们说只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又可以锻炼身体。在半山腰,还有几棵树不知是谁种的。因为有他们,南蛇山路干净了,山更美了。每当和他们相遇,人们都投以敬佩的目光。
登南蛇山锻炼身体,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方见成效。有一天,两个在乡镇下工作的老师第一次登南蛇山,经常登山的老人家在下山的路上和他们聊天时说:“登山锻炼就要坚持,要不上一两次山只算玩耍!我去年二月开始登山锻炼,只要不下大雨都来,现在裤头小了一寸!听说有一个老人家长期坐轮椅,医院都说要动手术了,他却来爬山,坚持下来,脚好了。还有一个八十七岁的老人家也经常来爬山,身体很健康!”南蛇山上留有几首诗,其中两首写的是这两位老人家,许多人都以他们为偶像。第二天早上,两位老师上上下下连续登山两次。他们说因为在乡下以后上南蛇山要等到每星期休息时才能来,每次来要多爬一次。
来南蛇山晨练的人,多是上年纪的人,他们常说:“年轻的时候靠体力爬山,上年纪后靠爬山出体力”。每一次登南蛇山都见到熟悉和陌生的面孔,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感叹,却是这句话道出了多数登山者的感受。
(宜州监狱 梁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