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城监狱 教育科
有人把监狱过传统的思想教育改造形象地喻为是沙漏。
沙漏的上端,是以司法部的《监狱思想教育改造大纲》为主的涉及到法律、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学历、心理健康等内容齐全的教育内容……
沙漏的下端,是众多的教育内容,这种千线穿一眼教育形态,贯穿服刑人员改造始终。然而,却要面对的是服刑人员结构复杂、个人刑期长短不一等不利因素……
毋庸讳言,头大尾小的“沙漏”式的思想教育改造模式初衷虽好,可在教育的有效性上,是一个难有作为的“短板”。
因为传统的思想教育改造模式,教育内容“大而全”,教育周期过长,重点分散,教育形式难免“填鸭”式,教育与被教育矛盾较为突出。
可以说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难题,需要现代监狱工作者去破题。
然而,敢为人先的凤城监狱一班人,头脑是清晰的,近年来,他们在探索中前行,在笃行中不倦,用一个个可行答案,求解出了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的“方程式”,探索出了具有凤城特色的教育改造之路。
“方程式”一:用创新释放“教育红利”
无论东西南北风如何刮,凤城监狱党政一班人却是异常的清醒:改造服刑人员的关键,是教育要选好内容和形式,从观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吸引服刑人员自觉参与,在参与中激发起崇德向善的道德自觉性,在参与中完善人格的提升。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狱的最大的红利在教育,最好的投入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为教育注入一缕新风。
在监狱党政一班人的领导下,从2012年开始,监狱尝试性地将《监狱思想教育改造大纲》与因人施教的“订单”式教育有机结合,将服刑人员主动参与教育热情的高与低、参与渠道的通与堵、参与机制的顺与阻,作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重要选项,使教育创新的红利逐渐凸显:
红利一:针对许多服刑人员求知欲强烈和担心刑释后就业压力大这一实际情况,监狱在与中南大学、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大学联办开设大专班时,有目的性地推出向培养技能倾斜,利于服刑人员刑释后参与就业竞争等热门专业,每年统一报名招生这天,数百名服刑人员争先恐后前来报名考试,那场面之热烈,更火爆。
看着那无数渴望充填知识能量的囚子们热盼的眼神,四川大学一位老教授不住感慨:读书也是读心,从他们的求知欲中,我感受到了监狱在这个拼学识、拼智慧、拼头脑的时代,在教育改造中因时而为,真可谓视通万里看得远,思接千载想得深,佩服、佩服!
其实,这只是凤城监狱近年来创新式地打造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闪光点。该监狱通过以“育新”学校为载体,组建集中教育讲师团、广泛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实施了分层讲评教育和辅导,实现了初小、初中和大专的学历教育的全覆盖,全狱基础教育的各科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全市监狱系统的前茅。
红利二:近年来,监狱在《监狱思想教育改造大纲》的总揽下,“订单”式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对服刑人员集中教育的全过程。每年监狱根据服刑人员的思想实际,结合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分时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个主题教育,解决一个思想问题。
今年盛夏时节,监狱推出了“控制情绪,和谐人际关系”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通过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并从趣味性、易懂性上融入知识性,从“大白话”中阐明人际相处的大道理,让服刑人员愿意接受教育,更愿意参加监狱和监区的各种活动。
同时,该监狱还充分利用晚间时间,教亦多术,因地制宜,采用以监区为单位,以课节形式,既组织服刑人员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又根据服刑人员的自主选题,开展法律知识、就业指导、口才与演讲、现代理财、礼仪知识、孝文化、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教育培训。由于夜间教育既能与服刑人员思想需求“无缝对接”,又能拓宽其思路与视野,吸引了服刑人员的广泛参与。
红利三:对于监狱来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出监教育。如何把“最后一公里”的出监教育做好、做扎实,监狱妙招迭出:
一是把法律和思想教育融入心理调适之中,让即将刑释的人员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和就业压力;
二是通过专题讲座,对社会就业方向性的政策、职业趋向、行业需求等进行分析和指导,让其出狱后的就业选择有一个纵向的了解和把握;
三是组织刑释人员中成功的典型人物回到监狱,进行就业和创业的现身指导,为其出狱后的就业树立信心。
这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为刑释人员的服刑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方程式”二:情浓自能化坚冰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如果说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需要从“心”开始的话,那么监狱对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改造则更需要用“情”。因为带着热情、柔情和衷情,就能贴近服刑人员,就能叩开了一张张冰冷的铁门,打开了一扇扇心灵窗户,就能在构筑信任中,矫正恶习,用法律规范行为。
凤城监狱正因为在严格执法中,把“情”字完美地融入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中,与法律完美的结合,在“情”字中彰显境界,在“情”字体现工作方法,在“情”字实现教育的最大化,进而也形成了教育转化服刑人员“秘诀”:
◆今年六月初,细心的警官得知艾滋病犯冉某的妻子身患重病,想放弃治疗祸不单行,其八十岁的父亲前不久摔伤,生活难以自理。一时间冉某变得心事重重,改造出现反复。监区领导了解情况后迅速决定,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副监区长李刚等三人,远赴千里之外的冉家。
一到冉某家,干警们一边播放冉某在监狱改造的视频录像,介绍其在监狱的生活改造情况,一边与冉某的妻子进行沟通和心理辅导,让其妻感激不已。随后,干警们又连夜打着手电,攀爬山路看望冉某生病的父亲,送上了监区全体干警献上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当看着干警们从千里之外摄制的家中视频后,看到妻子和父亲的亲切和鼓励的话语时,冉某早已泣不成声,表示一定要踏实改造,不辜负干警和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一石激起千层浪。监区数百名艾滋病犯得知这一感人事迹后,自发地在监区的宣传栏上写了题为“特殊帮扶显真情,爱如潮涌铸警魂”的感谢信,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邓某入狱后,一直为家里与村里的土地赔偿的纠纷而纠结不已,以至于把这份纠结带到自己的改造中,逐渐成为监区的“问题犯”。
为了让这个“问题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改造。监区一方面指派专人做他的思想转化工作,一方面在监狱每年一度组织的法律援助活动中,会同长寿区法律援助中心和社会法律援助者,听取其的诉求。与此同时,监狱与法律援助者一道连续几次奔赴邓某的家乡,积极为其进行维权活动。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努力,邓某家里的土地赔偿纠纷得到了合理解决。监狱民警以情暖人,用法帮人,让邓某感动涕零。随后他用无声的行动投入到踏实改造之中,这位昔日的“问题犯”在年终他以自己的改造成绩获得了监狱积极改造分子。
◆“当我第一眼看到‘用爱的真情为学子祝福’的横幅时,我感动得泪流不止。我只能对爸爸说,我们都加油吧,希望在我大学毕业的典礼上,我能看到你为我骄傲的笑容!”一位高考学子紧紧地抱着父亲抽泣着地说道。
这是今年6月凤城监狱开展的“用爱的真情为学子祝福”亲情帮教活动结束时的真实情景。监狱通过邀请参加完高考的莘莘学子进监狱,让正在服刑的亲人们分享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接受名校老师的指导,在父母的关爱和共同?创新,在针对性上扎根实际、承接地气,不仅让全狱的教育工作充满活力,所引发的“吸附效应”,推动着教育改造质量的提升像山脉般隆起:
□今天,凤城监狱的心理咨询师已经走出了高墙大院,接受多家社会单位邀请,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切这得力于监狱创新式地把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纳入到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全过程的弥久锻造,以至于团体心理辅导成为打造监狱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平台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监狱开展的服刑人员“悔恨人生教育”活动,由于其有人生的自我剖析,更有教育和警示他人的效果,不仅服刑人员深受教益,也赢得了较好地社会效应,仅2014年上半年,各机关、企事业团体、学校来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达到23场次,受众近1200人次。因此,监狱连续多年被长寿区确定为警示教育基地。
□凤城监狱组办的《新苗报》、《心路报》及视频编辑室不仅深受服刑人员的热捧,而且也受到社会的关注,服刑人员撰写的改造心得,人生感怀等多篇文章被多家社会报刊采用;由服刑人员自己采编的三个电视专题片被多家电视台采用。更为可喜的是,在2013年司法部组办的全国性的“放飞梦想,重塑新生”的文化艺术作品大赛中,该监狱的服刑人员一举囊括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占全市获奖比例的10%以上。
…… ……
勤耕挥汗水,果香飘万里。
夯实基础教育,打造教育多项平台,营造监狱文化建设“铺路”,让凤城人逐渐找到了求解教育改造“方程式”的钥匙,更找到了监狱教育工作实际和服刑人员思想实际的结合点,进而逐渐使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监狱,成为了全国监狱系统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的排头兵。
当有人问:凤城监狱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这个监狱的罗城监狱长如此简要地回答道.
是的,只要我们从广大监狱工作者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持之以恒地在工作的大河中摸索“石头”,在改造的实践中发现“金子”,就能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就能破解一个个教育改造的“方程式”,提升教育质量的步子就会从慢步变成快跑!
这,就是凤城求解监狱教育改造的“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