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六孔石墩大桥横跨在龙江河上,河畔渔船三三两两停靠,静待出发,两岸绿树蔚然成林。远古的风带着树的不舍,从对岸掠水而来。这便是广西宜州市怀远古镇。
怀远镇自唐代一路走来,已经历1300年的风雨。清代道光年间因穿境而过的龙江河而成为繁忙的商埠码头,在拥有百余年的商贸繁荣后,而今它在历史的车轮下又慢慢归于平静。
曾经承载着喧嚣的木板骑楼依旧在,在时间的洗涤下棕黑色的木板颜色深浅不一,许多甚至有了裂缝。如今的骑楼就好像在怀远常见的那些手持一把蒲扇、翘腿安坐于自家门口的老人一般――衣着朴素、面容祥和,静望着街上的人来人往。街上,一切看上去是古旧的。涂了漆的木门颜色斑驳、铁门上锈迹斑斑、墙壁上石灰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但那一扇扇曾经被人们开启过无数次的门,许多都贴有簇新的对联和“福”字,有几户在门前挂起两只红灯笼,门上贴着红底烫金的“�”字,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着一代代怀远人的成长。
彩调在怀远的历史,或许要比商埠码头在此兴起的时间早一些,因为据说,宜州地区的彩调是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这都说不准,但在怀远彩调活动确是没有间断过的。唱腔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彩调是怀远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岁月的风雨磨砺蚕食着小镇的碑刻与门廊,商贾散去,喧嚣退去,彩调却如同一首永不褪色的歌谣依旧在传唱,为古老的小镇注入更多鲜活的色彩。
现今的怀远,有一个广西独一无二的民间女子彩调团。二十多年前由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女子彩调团,现有团员十余人,都是清一色的女将。她们自编自导舞曲,不光饰演刘三姐、小媳妇这些女角,还反串阿牛哥、小老头这样的男角。或许是因为常年浸润在戏曲艺术中,她们个个风姿绰约,完全看不出年纪是50岁至70岁上下。当卸去戏中的行头,她们还有另外的身份:农民、生意人、公职人员……
“业余”的团员却组成“正宗”的剧团。剧团成立至今创作了《刘三姐》、《陶先生》、《王三打鸟》、《老虎借妻》、《犀利婆》、《戏家公》等众多完整剧目,常常应邀到各乡镇市演出――悠扬的歌声、惟妙惟肖的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并多次在市里、区内的彩调比赛上获奖。彩调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怀远女子彩调团被确定为此项非物质文化传承集体。时代在变迁,女子彩调团的创作也与时俱进,常将当今时事热点作为主题,《怀远古镇响当当》、《赞宜州》、《城乡清洁大行动》等就是她们近年的新作。如此常变常新、贴近生活的创作,或许就是她们一直深受群众喜欢的原因。
女子彩调团活动的根据地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和怀远的每一处一样,小院中目之所及的石阶、房柱、墙体,无不承载着太多时间的纹路。露天小院里,草从石阶缝隙里钻出,楼梯一侧的墙顶是砖木瓦结构的屋檐,一副古色古香的模样。走进院后的房屋,其间一扇老木门像打了补丁一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加固着长短不一的木条。阳光从蜂窝状的镂空墙面和破开了口子的屋顶涌入,全都聚焦在存放于此的一块红艳艳的舞台地毯上。古旧中的崭新,斑驳里的鲜红,如此强烈的对比,这场景好似一个由导演精心构思打造的富有意蕴和哲学内涵的电影镜头。
古朴的小院,总被团员们的歌声、笑闹声填满。面对慕名前来的访客,团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七嘴八舌地回答提问。常常对方刚抛出一个问题,便马上引来一段集体回应的合声。谈话间不知谁说了一句逗趣的话,立刻掀起一片哈哈大笑,在她们的身上洋溢着城乡妇女们特有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乐观与活力。充满活力的女子彩调团团员们,好似在古镇里行走的音符,有她们的地方就有歌谣。
多少年来古镇迎来送往着八方来客,怀远骑楼街像一位阅历丰富的智者,见证过许多人的成长,见识过许多个故事。眼下,这些女将正摇曳着鲜红的绸扇,踏着灵巧的步伐,在晨光里缓缓舞来。她们动情唱和着的原生态歌谣就如同一条彩虹将整条老街渲染。
彩调传唱,古镇弥新。怀远古镇悠久的历史在彩调中传唱,而彩调又将唱出怀远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