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接触《读者》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学业开始渐渐繁重起来,整天都是上课、做题、考试,如此反复,脑袋里全都是各科目的知识点,晕乎乎的。一次下课后,偶然看到同桌装书的纸箱里有一本杂志,拿来看了看,是《读者》,名字挺新奇,抱着好奇心翻阅起来,一下就着迷了,里面有乡土人文、有亲情,也有散文、也有名人名言。这对当时没怎么接触课外读物的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当时就想,以后课余时间就看这本杂志了,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买。恰逢星期天下午,上午已经考了两门试了,可以有半天的休息时间,一个人到广场边转转,在书摊上看到有《读者》卖,有薄的有厚的,厚的是全年的合订本,才10块钱,那么厚,值了,买了!
高二、高三时,老师们还是挺鼓励我们在课余时间多接触课外读物的,历史老师说;“想知道康熙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吗?看《康熙王朝》吧;想知道雍正时期又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吗?看《雍正王朝》吧……”地理老师说:“想知道全国各地的地貌、气候、人文特点吗?看《地理中国》吧。”语文老师尤为支持,可能是考虑到我们文学积累太少吧,写的作文总是感觉干巴巴的,没有一点养分,特别是写议论文时论据总是胡说一通,没有一点说服力,因此鼓励我们多看课外书,积累素材,起码在写议论文时能有据可论。哈哈!一想到我有一本厚厚的《读者》,里面有很多论据可以参考采用,超值啊!
随着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两年,每天繁重的工作,使得下班去食堂吃完饭后,回到宿舍直接躺床上就不想再多动一下。角色的转变,繁重的工作,责任的增大,让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也深感业务知识的缺乏,工作经验的缺乏,急需“充电”学习,阅读监规纪律、各项管理制度,为的是在执法过程中能更从容、更稳定。当然,也不会忘了伴随成长的《读者》。随着阅历的增长,使得在阅读《读者》时,少了一份功利之心,更多的是一种轻松的享受。在周末的午后,一把椅子,一本《读者》,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下,沉浸其中,轻松吸取,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的感悟油然而生。
多一个“读者”,多一份轻松,多一份享受,多一份感悟,“读者”有益!
(平南监狱 叶春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