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无意在网络上的随意乱点,看到了几幅西江千户苗寨的图片,顿时被那她的气质而吸引,一直想去看看。托“三月三”节日的福,我们今年继续享受着两天的假期,再连着周末就有了四天的小长假。于是,订车票、订酒店、做攻略,带上女儿直奔西江千户苗寨而去。
火车行至贵阳,再转车到凯里,在凯里火车站出站后与两位天津来的小情侣拼了一辆出租车前往苗寨,因为有着共同的目的地,便很快与同车的他们熟络起来,有说有笑。出租车沿着清水河行驶,我们都对这次西江之行充满了期待。我也在想象着西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美丽的地方,会对这么多人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力?
大约行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苗寨景区的大门,再乘座2分钟的景区观光车来到真正的苗寨大门,大门两边长着高高的翠竹,竹尖被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拱形门,上面用簸箕书上了几个红红的大字“雷山西江千户苗寨”。走进这里,才算是真正的走进了西江苗寨。我们沿着苗寨的主干道前行,一条从山里面流淌出来的白水河穿寨而过,河岸两边也和国内许许多多的古镇一样,商铺鳞次,带着些许旅途的劳累,我们母女俩决定先到订好的客栈安顿。按着客栈老板发的短信指示循路找去,在一个不起眼的路口沿石阶而上,左弯右曲,女儿每上一个台级就数一数,真如客栈老板娘而言,133级台阶后她家的客栈便出现在我们眼前:
“我喜欢蓝色的天空,喜欢听河水的声音,我希望一直住在这里,享受那人生的美丽......”
人未进歌已至,小小客栈里飘出的歌声令人无限遐想。
客栈就设在苗家原住民集中居住区的半山上,是一幢苗家人民自建的全木吊脚楼,走进客栈的房间,迎面透过大大的飘窗玻璃,几乎可以将整个苗寨映入眼底,女儿不禁欢呼雀跃:“好漂亮呀!”飘窗边的榻榻米上摆放着古朴的茶具,一幅苗家蜡染图挂在床头,绣着苗家吊脚楼图案的抱枕摆在床上,节能灯用草帽做了灯罩,在苗家人民用来打糍粑的木盆上盖上一块玻璃便成了桌子,整个房间的布置极具苗家风情,心中大爱。
放下行李,我们便开始游览苗寨,首先来到苗家博物馆,从讲解员那了解到西江是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的主要居住区在白水河左侧的山坡上,又分为两个村---也东村和东引村
(我们就住在了东引村的半山上),苗家的吊脚楼从小河两岸依雷公山而建,成梯级往上发展,最后在两个山头上形成尖角,远远望去就像苗族图腾牛的两个犄角,从观景台上看,整个西江就是一个牛头,不知道这是一个巧合还是当时建寨时先人们的一种图腾象征。
在博物馆里,还介绍了苗族的一些节日民俗、苗医苗药、苗衣苗裙,一一看过后,我们便直奔观景台而去。
白水河右侧山坡的最高处就是观景台,那里可以一览西江的胜景和风采,也只有在那里,才能全面的观赏西江的真面目和领略西江的宏观气势,才能看到西江最为壮观的“牛头”全景。通往雷山县城的公路也从观景台旁曲折迂回至山脚。两边山坡相夹的山谷间,白水河静静的流淌着,向远方传递着西江的讯息。在白水河上共建有5座风雨桥,最后的一座风雨桥连接通往雷山的公路,路的那边就是村民们的农田,三架大水车在日夜不停的劳作着,仿佛永远不知疲倦。观景台上有许多兜售小商品的苗族老妇,女儿对售卖的商品颇感兴趣,她挑了一个苗族的乐器―泥哨, 做成生意后的苗族阿婆满脸笑容直夸女儿聪明漂亮,被夸后的女儿乐得笑眯了双眼,一直和她瞎聊。我在一旁近观阿婆的手和脸,都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但是她的眼神中透露的却是一种镇定和宽容,她的神情安然自得,透过她深邃的目光,仿佛可以穿越西江的历史岁月。
傍晚,逛累了的我们决定先回到了客栈小憩一会,攀石阶而回,街道两旁的售买声渐行渐远,寨中人家飘渺的丝丝炊烟,漫漫扩散,弥漫了这个美丽的苗寨,空气中飘来晚饭的香味,还夹杂着山村泥土和山林的清香,让人陶醉。回首望向对面山坡,夕阳的余辉穿透炊烟,照红了苗寨,这时候的苗寨在略有一些朦胧的意境中越发诱人。不时有劳作后归家的村民走过我们身边,他们肩上扛着锄头,挑着担子,有说有笑,走在归家的夕阳里,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刚入夜的苗寨是热闹非凡的,每晚八时都有一场苗族歌舞在演艺场上演,寨子里的小酒吧里也是歌舞摇曳,我与女儿都不喜欢这种高分贝的声音,吃晚餐后瞎逛了一会便回到了客栈。进入房间,再一次为从飘窗上观赏到的夜景所惊叹,坐在飘窗台上, 远远看着灯火辉煌的风雨桥,骄傲的横跨两岸,倒影在水中随着微风摇曳,美得令人陶醉。远离街道的客栈也安静了许多,只有自己行走在吊脚楼里时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窗外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犹如黑夜中的精灵,灵动而智慧,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享受美丽的夜景,喝上一杯清甜的菊花茶,幻想着那一个个灯火的后面的故事,或许不够精彩,或许不够引人,但一定都有着自己小小的幸福与安定。深夜,侧身躺在床上,窗外的万家灯火落入眼底,我与女儿枕着这星星点点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这是我眼中美丽的西江苗寨,不管你爱与不爱,来与不来,她都伫立在那里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