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车

时间:2015-07-09信息来源:阿克苏监狱作者:

 我们每个人都坐过车,提起车,很多人都侃侃而谈,宾利、卡宴、奥迪等等数不胜数,而我却想起了六、七十年代我坐过的马车和牛车。

在我童年的时候,父亲在离家50多公里的中队上班,走路需要2个多小时,有时为了赶时间就乘坐牛车,也就是给牛加上辕,拉上自制的木质架车,上面可以拉东西,也可以坐人,赶上好机会还可以坐上马拉的车,那样就要快很多。那时侯,如果生病了,单位又无法医治,就要送到外地的大医院去,那时牛车和马车就临时充当起了“救护车”,在架车上铺上被褥,病人躺在上面,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颠簸送到医院,如果不住院,检查完了,在乘牛车回来。记得1976年,我得了急病,单位就是用牛车送我去的上级医院,检查结果是得了伤寒,开好药,我又乘坐牛车回来了。那个年代牛车和马车就是日常生活的最佳代步工具,到机关参会的中队民警乘坐牛车来、下队的机关领导乘坐到中队、下菜时,拉菜、下瓜果时,拉瓜果・・・・・・那时的牛车、马车可是万能的,无处不在,坐在车上一路高歌,歌声、欢笑声洒满一路。

1974年我到县上上中学,我们一百多个孩子自备被褥,打成行李捆,在55东方红拖拉机的车厢里摆成四排,我们面对面的坐在行李上,挤挤挨挨的整整四排,两个拖车上坐着我们一百多个孩子,在尘土飞扬的大路上就出发了,八十多公里的路程,要走整整一天,天傍黑时才能赶到,那时我们称这是“飘大箱”。下了车,我们一个个都成了土人,只有眼睛睁开是干净的,卸下行李,拍拍土,在深水井里打桶水洗洗脸,铺好自己的床,就开始新的一学期了。

到了70年代后期,那辆长途运输拉货的军绿色大卡车,有时还会用支架和篷布把车体搭上,人们搬着凳子坐在大箱上,我们都叫它“大篷车”,那时坐汽车可神气了,别提有多开心了。

80年我参加了自然增长,开始了我的工作之旅。那时单位有了小车,有一辆212吉普车,后来还增加了一辆2020吉普车,单位还有了一辆大警车、一辆三轮警用摩托车,再后来又增加了一辆桑塔纳,还有了三菱越野车。那时到县上上中学的孩子已经是大卡车在送了,虽然还是坐在自己的行李上,虽然还很颠簸,但是路面已铺上了石子,尘土减少了,有时在雨天车辆也不会打滑,最重要的是在路上颠簸的时间缩短了,节省了时间。

记得85年我参加了成人高考,我们录取的20多人到乌鲁木齐劳改警校(现在的司法警官学校)去上学,单位就是用大卡车送的我们,途中在阿克苏和库米市住了两晚,第三天才到了我们的学校。

到了80年代后期,孩子们去县上上中学就可以乘坐单位的大轿车了,行李也不用来回的带,背着书包就可以上车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早早的起床扛上行李去车上占位子,颠簸一天,浑身尘土了。坐在大轿车上,打一个盹,睁开眼睛就已经到达目的地了。

90年代,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之间吹遍祖国的大地,见到了当时高大上的牛头车,感觉好气派啊,单位的车辆也开始多了起来,虽然不是特别的高档,但我们已经感觉到很气派了,下队的时候坐在小车上感觉真好。

现如今,每当坐在舒适的轿车上,我都有一种美美的感觉,开着空调,听着音乐,奔驰在宽阔平坦的高速路上,真是一种别样的感觉。

现在很小的孩子就知道很多的好车,什么奔驰、宝马、奥迪……没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在车的变迁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那幼年的乘车的经历只是一个遥远的回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