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司法局深化推进市属监狱教育改造与地方衔接工作,充分发挥监狱以教促改、攻心治本作用,以延伸宽度、加强深度、提升高度为重点,构建监地协作新模式,不断提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
杭州市司法局局长吴声华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该局把教育改造作为市属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依法治监,敢于改革创新工作载体,到今年12月,已连续19年实现监管场所安全稳定“五无”目标,即无脱逃、无非正常死亡、无传染病流行、无狱内重大事件和无重伤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延伸宽度开拓监地衔接新局面
“离婚需要办理怎样的手续?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探视又是怎么规定的?”
台上,浙杭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宏勇在绘声绘色宣讲婚姻与家庭方面的法律;台下,88名服刑人员在认真聆听。
这是12月22日,杭州西郊监狱正在开展“法律大讲堂”活动的一个场景。
为加快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进程,杭州市司法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监地衔接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文件,逐步探索建立起“统筹规划、个性指导、分类协作、互助共赢”的监地衔接新模式,不断开拓监地衔接工作新局面。
在西郊监狱五监区活动室,记者看到,萧山籍服刑人员沈某笑容满面,充满自信。
2014年8月,沈某因交通肇事入监后,老婆与他离了婚,为此,他一直闷闷不乐,不安心改造,为一点小事都会与人吵架。
民警徐佳波了解情况后,通过监狱与沈某家的司法所、村委会取得了联系,帮助他们家解决了孩子上户口、上学、列入低保补助等实际困难。看着民警去他家走访拍回的视频,沈某泣不成声,之后如脱胎换骨一般,一跃成为改造积极分子,再有半年就可以刑满释放。
杭州市司法局监狱管理处处长朱杰告诉记者:“目前,市属监狱均已建立起服刑人员重大信息衔接与刑满释放衔接机制,在各地设立帮教安置基地645家,加强与地方司法行政部门的沟通协作。针对服刑人员改造中普遍遇到的子女就学、土地征用等事项,一事一议,主动请求地方政府帮扶帮教。”
加强深度建立专攻专治新平台
杭州市属监狱服刑人员大多为来杭务工的外省籍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低、谋生技能弱,犯罪类型以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居多,为此,杭州市从文化技术教育、心理健康辅导、亲情帮教安置等方面加强改造深度,建立起专攻专治新平台。
12月21日,东郊监狱教学楼前,一百多名服刑人员排着整齐的队伍正在等待拍摄证件照,阳光下,他们个个笑容满面,因为拍了证件照,就可以拿到梦寐以求的职业资格证了。
原来,今年7月,浙江经贸职业学院在监狱开设了农产品经纪人、电工职业技能培训班,经过一个学期培训学习,134名服刑人员通过了考试。
近年来,各监狱从实际出发,与浙江大学等12所高校、职校建立起文化技术教育合作关系,通过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刑人员释放出狱后的谋生能力。4年来,共有3万余名服刑人员接受了文化技术教育,脱盲率达100%;1.2万余名服刑人员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到90.81%;通过社会机构帮助就业、企业进监狱定向招聘等方式,就业安置率达到95%。
南郊监狱八监区民警赵国华虽然才干了7年监狱警察,但说起那些成功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如数家珍:江西籍服刑人员小江在监狱里学会缝纫,出去后开了家小型服装厂;小郭出去后当了一名保安;小郑在监狱学会了裁剪伞面花样,被制伞厂相中,如今月收入有七八千元……
提升高度打造教育改造新常态
锣鼓喧天、歌声阵阵,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徐徐拉开帷幕……在东郊监狱第十二届“钱潮”艺术节上,来自各监区的服刑人员神采飞扬,表演着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
2015年年初,东郊监狱开始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家文化帮教基地。在文化馆老师指导下,近两年来,“钱潮”艺术节节目质量不断提升,带来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市属监狱以“一区一品”为特色,积极引进社会文化艺术资源,打造出了西郊监狱的“从善如流”、南郊监狱的“畅想新岸”、东郊监狱的“钱潮”等监狱文化品牌,还以服刑人员典型事例为原型,筹拍了《回家的路》《彼岸花开》等多部教育改造纪录片,荣获省市监狱系统多个奖项。
各监狱还组织开展以习美、诚信、孝和、明礼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教育活动,有效拓展服刑人员在教育改造中的体验度和参与度。
浙江省法纪教育基地由省、市、区三级纪委共建、南郊监狱协助管理,挂牌成立10年来,以法纪、警示教育为核心,开展狱内典型犯罪案例现身说法活动,省、市、区20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2万余人次到此接受警示教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深化监地衔接,创新工作载体,有效地改变了监狱单打独斗、自我封闭的老格局,有效地提高了监狱教育改造质量。”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吴声华深有感慨地说,杭州这座城市的大气开放,为社会支持监狱工作创造了条件,也增添了他们进一步依靠社会力量做好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的信心。本报杭州12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