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音郭楞监狱有一位英俊潇洒,帅气实足的年轻中层干部。他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处处凸显一个“精”字,只要是职责范围内的,总能不讲条件地做到让领导放心和同志们满意。做人严以律己,和蔼可亲,时时体现一个“真”字,对待身边的同志都能以真心换真情,总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服务和关心他人。他就是教育改造科科长、监狱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孙涛同志。
身份的转变,让他树立不断潜心学习的恒心
“我参军入伍就是为了守边护疆,现在我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要继续为新疆的维稳而努力工作,穿上这身警服,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就是我的使命,我会为了我的使命奉献出我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我的生命”。孙涛同志,1977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三级警督。1994年参军入伍,四年的军旅生涯,历练了他共和国军人的特有的优秀品质和过人的吃苦精神。入伍期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祖国边疆事业的理想信念。转业后,他放弃了家人为他在家乡寻找的一份舒适安逸的工作,毅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边疆的监狱事业。从一名军人到监狱人民警察的角色变化,首先对其业务能力就是一种严格的检验,一切工作都要从“零”学起。面对特殊职业、特殊的群体、特殊的管理模式没有让他退缩,反而凭着西北人特有的刚毅和不服输的决心,向自己发起了挑战。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到调休他就泡在了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每个周日他几乎都是在书店里“充电”。从犯罪心理学、狱内侦查学、教育与改造学等等多学科入手,潜心学习一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对于一些新知识、新观念,他认真及时地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在书本中他不断地汲取着急需的“营养”,在书中努力搜寻着工作中无法解答的难题。为了方便日常工作的需要,他每月将不多的收入基本上都用于购买各类工作书籍,通过强化学习,广泛涉猎、积淀、丰富、更新知识,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强了业务能力、创新了工作思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并加之向老同志虚心请教和学习,在半年的时间里,已熟练地掌握了全部的监管业务要点、工作程序,并能独挡一面完成中队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赞同,为早日真正成为专家型、复合型的新时期监狱人民警察奠定了基础。
肩负的重任,磨砺了他干一行爱一行的意志
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一年一个台阶,戒骄戒躁。在工作中他勤学苦练,学以致用,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一线探求监管教育改造工作的新途径。2007年孙涛同志任监区管教干事,2008年至2009年担任分监区指导员和监区长,为此他深感领导的信任和自身的担当。“7・5”事件后,面对复杂的敌社情以及分监区关押的近300人的各类罪犯及近百名重点服刑人员,在警力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孙涛同志带领9名民警,没有畏惧,没有气馁,他与分监区民警团结一心,迎难而上,主动承担了攻坚转化重点服刑人员的任务。针对扬言“我已经做好了在监狱呆5年的思想准备,就没有想让政府给我减刑,我看到汉族人眼睛里都是血”的死硬分子艾某,他采取了“全剖式”的分解,阅材料、查档案、走家访。在2个月的时间里,耐心细致地个别教育谈话次数达到40多次,就该犯右腿残疾,孙涛同志安排包夹对其生活起居给予亲情关怀和帮助,经过不懈地努力终见结果。该犯最终幡然悔悟激动地说:“以前,我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听了别人的煽动,犯下了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来到监狱后,通过民警的教育,使我认识了自己罪行的严重性,现在回想起来,太愚昧了……”在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该犯主动捐款。刑满释放后一年多,艾某经多方打听到孙涛同志的电话,在电话中说:“指导员,感谢你在监狱对我的教育,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给我们说的那些话,我现在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由于努力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业务员,收入也非常可观,我的家人也特别高兴,我母亲经常说‘要记住孙警官对你的教育’,所以我一定带着我的母亲到你的门上去感谢你。”
通过多年的管理经验和不断的探索发现,在重点服刑人员管理过程中,孙涛同志深刻认识到只有创新,才是进一步做好重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的最有利武器。他首先将重点服刑人员学习汉语作为一个突破口,即每日强行灌输重点服刑人员学一句固定的汉语,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这一简单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服刑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在犯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他提出了在全监重点服刑人员中推行 “四个一” 管理工作方法,即要求在押重点服刑人员每天利用一定时间“跑一次步、做一次操、说一句话、唱一首歌”。要求大家在管理中,借助“四个一”教育手段对其进行全面教育,让重点服刑人员认识到自己的犯罪事实、唱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写出自己的悔过书,抛弃自己的反动思想,在实际改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新一面,达到最终转化的目的。在2009年担任入监分监区分监区长后,为了应对监狱入监教育落后、教材不足的实际,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心得、思路、经验,组织编纂了巴音郭楞监狱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入监教育教材。这套教材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监管改造形式,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入监新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年间,孙涛同志在一线与战友们同甘共苦,亲密相处,与孙涛一起战斗在一线的现任办公室副主任郑昊说:“孙科长执着的工作态度,过人的思维理念,带动并激发了我们新警火热的心,特别是在关心同志方面,他考虑周全,是一名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好兄长。”在工作中他品到了许多艰辛困苦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所负责的一分监区和入监分监区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荣获集体三等功。但他没有为此而歇息过,仍然在困难中继续摸索寻找新途经,在希望中不断前行发现新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碰撞出希望的火种。2009年年底因工作的调整,孙涛同志调狱政管理科任科长,又一次从监区到科室的角色转变,让他有了新的准备和新的起点。调入科室后,他继续发扬基层一线默默奉献的精神,首先将监管工作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了疏理,对个别不利于实际工作中操作的条款向上级部门提出了建议,并得到肯定。其次对科室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在人员少、工作杂的情况下,自己也分担了一些工作任务,使自己不去做“只动嘴,不动手”的科长,有效地解决了科室内部的困难和矛盾。
身心两处谋稳定。调到科室虽然与罪犯接触的次数相对少些,但孙涛同志身在科室心还牵挂在监区。每天处理完科室相关的工作后,不论值班不值班,他总是要泡在基层一线,找民警了解监管安全工作,从细微处巡查隐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找罪犯谈话教育,将得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监区以便更好地实施对策;实地掌握狱内情况,核实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他深知在新疆这块分裂与反分裂的前沿阵地中,监管安全是重中之重,监狱作为打击、改造罪犯的主阵地,押犯结构的变化,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严峻的现实形势,不能在科室坐等听汇报、坐等看数据、坐等出事再去处理,要时刻绷紧监管安全这根弦,要超前防范,主动出击,更要严格落实对重点服刑人员“严管、严教、严打、严防”的“四严”措施,才能使我监的监管工作持续安全稳定。在他调任狱政管理科工作的三年里,监狱监管安全没有发生任何问题,2011年狱政管理科因工作表现突出荣记集体三等功。也正是印证了孙涛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监狱是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构建社会主义平安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能改造好一个罪犯,就是为社会安全稳定添了一块砖、加了一块瓦。
不忘初心为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而努力。时间的推移,让智者追求的目标更加的高远,让勇者心存的信念更加的坚定。在10多年的监管教育改造工作中,孙涛同志已锤炼成为一名优秀的监管教育改造工作的“多面手”。 2012年5月,孙涛同志调任教育改造科任科长。他深知在全系统开展“大教育”工作中,这是党委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让自己又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去开拓和创新,他倍感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在工作中他推陈出新,打破常规,为改变科室民警中存在的“老套路、潜规则和慵懒散慢浮”的现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切实落实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首先加强民警的纪律作风建设,让科室民警能真正认识到在岗就要有担当,在岗必须尽全责,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其次提升民警的业务素质,让科室所有人员都走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知识面给服刑人员授课,以此推动她们去学习、去进步。再次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让会干能说的为大家讲解,并形成互动,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二是不断完善科室硬件设施。为了有效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新方法,大力推广教育改造新成果,使我监的教育改造工作迈上新起点和新高度。孙涛同志按要求为科室争取了资金,配全了工作所必须的各种硬件设施,为下一步教育改造工作的扎实开展创造了先决有利条件。三是凝聚人心,甘当公仆。教育改造科大多是女人且年龄不等,最棘手的是,时常会因一些小矛盾激化,造成不团结,工作无法顺利推行。为此,孙涛同志采取会上讲要求,会下找谈话,逐一了解存在矛盾的原因,并彻底解决。曾在教育改造科工作过的吕晓洁说到孙涛同志非常敬佩,她说:“孙科长是我工作中遇到第一位好科长,在工作上放手让我们去做,敢于担当,用人格的魅力启迪着我们,关心他人,善解人意,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学会了做人,更学会了做事。”
坚定的信仰诠释着继续前进的决心。“去极端化”教育改造暨“百日攻坚”专项活动在全系统轰轰烈烈地开展,面对上级的指示和及其繁重的重点服刑人员教育转化工作,孙涛同志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胆识,坚如磐石的政治思想、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求变创新的工作方法以及对新疆维稳工作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去极端化”教育改造工作中,他在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想、大胆闯,高起点谋划去极端化“百日攻坚”专项活动。在活动期间主动策划、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努力实践,使我监的去极端化工作有了新方法、新模式、新经验、新途经,为完成“百日攻坚”专项活动任务夯实了基础。在他的带领下,2015年教育改造科被自治区命名为效能型新机关建设青年示范岗、荣记集体三等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知识、钻业务、强能力、树典型是他不断追求的目标,2016年是“去极端化”教育改造工作的关键年,一项项制度的落实,一个个目标的完成,无不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对于这些硬任务、硬指示,孙涛同志凭借过人的胆识,必胜的毅力,亲力亲为从破解重点服刑人员极端思想症结的100个反诘问题入手,打造有监狱特色的 “双百工程”、“一字工程”、“大讲堂”、“活动周”等等系列活动,仅上半年,在其精心组织和筹划下,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了各项专题活动40余场次,300多名重点服刑人员公开表明与极端思想彻底决裂的决心和信心,300余名亲属进监开展了“面对面”的帮教活动。并对阿克苏地区四县一市32个乡镇6个街道、28名服刑人员家庭、74个重点甄别对象、227名犯属进行了走访,赴于田、民丰两县20多个乡镇安装调视服刑人员远程视频会见系统,组织2名已转化重点服刑人员走向社会现身说教,社会效果显著。
亲人的嘱托,胜似战前激昂的擂鼓勇往直前
选择了监狱人民警察职业,就预示着巨大的付出。孙涛同志从警后一心扑在监狱事业上,很少回库尔勒市的家,将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埋头苦干、严于律已、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浩然的正气履行着神圣的职责。
2008年是我国“奥运安保”的特殊时期,为了确保监狱的安全稳定,一线民警长时间没有休息,只要有调休机会,孙涛同志总是先考虑才分来的新警,自己每次都是:再等等。其实他也非常想家,家中身怀六甲的妻子也急需他的照顾的和关心,他也时刻想陪陪妻子,给她鼓励和支持,尽一份做丈夫的责任……但特殊的身份一次次让他放弃了休息,而是坚守在“火山口、炸药库”。妻子的埋怨他能理解,妻子的委曲他全部接受,所有的不悦妻子只能在电话里向他诉说,电话成了俩人互诉衷肠的唯一途经。在他的耐心劝慰下,妻子慢慢地理解了他的不易和辛苦,表示一定会继续支持他的工作。
养儿方知报娘恩。自从有了女儿后,那份牵挂时时缠绕着他。在“7・5”事件发生后,监狱再次进入一级战备,取消了节假日。这对初为人父的孙涛同志更是考验,他已两个月没有见到家人了,特别是日夜思念的宝贝女儿。有一天妻子打电话说要带着孩子去亲戚家路过监狱,孙涛同志反应快,说,那我可以在高速路上看看孩子吗?挂了电话他赶紧找了辆自行车飞奔到距离监区两公里的高速路上等着。当妻子把襁褓中的女儿从车上抱出递给孙涛同志时,看着见长的睁着大眼睛的女儿时,他心中如同打翻了五味瓶,眼里浸满了泪花,嘴里喊着女儿的乳名,可10个月大的女儿盯着陌生的爸爸没有丝毫的表情,他知道这是欠妻子和孩子的爱太多太多了。他紧紧的抱着久别的女儿,亲吻着、抚摸着、注视着、近贴着,他想就这么多抱会,用心与心去聆听彼此的想念和挂牵,让女儿能感受到父爱早已深埋在心里,让年幼的女儿从小就能理解爸爸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车要走了,他舍不得怀中的孩子,将女儿交给妻子后,又恋恋不舍地给女儿一个深深得甜蜜的亲吻,爱的泪珠滴落在女儿稚嫩的红扑扑的小脸上,滚落在女儿的心窝里,这晶莹的泪也许感动了女儿,孩子瞬间露出了甜美的微笑,无言的表达,这也许是对爸爸的最好安慰和支持吧。
忠孝不能双全。2009年7月,孙涛同志正在监区值班,突然接到妻子的电话,称母亲吐血不止,正在医院抢救,让他立即回家。他心急如焚,妥善安排好分监区的工作后,急匆匆地赶到医院。经医院诊断,母亲患得是急性支气管扩张,如果不及时做手术,可能有生命危险,医生建议待病情稍稳定后于7月6日做手术。孙涛同志便请了休假,准备全力照顾母亲,这也是他第一次陪母亲。7月5日晚,她在给母亲喂饭时,病房电视里传出了一条令他无比震惊的新闻,“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杀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他放下手中的碗,盯着电视上那惨不忍睹的画面,他已意识到形式的严峻性,立即拨通了分监区的电话讯问情况、安排了相关的工作。他清楚自己不能陪母亲住院了,但话到嘴边又难以启齿。母亲是从老家来给自己带孩子,有个好歹无法向家人交代。躺在病床上的母亲看到他焦急的样子,知道儿子的心思,用虚弱却坚定的语调说:“涛儿,手术我不做了,你赶快回单位,妈再糊涂也知道哪头轻、哪头重,你从16岁当兵到现在当警察,都是公家的人,这个节骨眼上,咱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在小也是大事呀!快去吧,妈等你闲了再做这个手术。”孙涛同志望着病中的母亲,抓住母亲的手说:“妈,是我不孝,请您原谅,但我不能对不起这身警服,等处理好工作我就回来。”安排好母亲的事,他就连夜赶回了监狱。原定给母亲的治疗时间一拖再拖,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每当说到此处,孙涛同志都满怀着惭愧和内疚。
远在内地的父母年事已高,也希望得到儿子的照顾,但为了让儿子安心工作,父母从不提任何要求,有事都自个扛着,只是在心里牵挂着、惦念着千里迢迢的儿子。2014年7月,孙涛同志好不容易请假刚回到老家,准备带父母做身体检查,莎车“7・28”暴恐事件又让他立刻回到了工作岗位,又一次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
荣誉的取得,丰富见证了成长过程中的经历
20多年的坚忍不拔,他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一个个扭曲的心灵,将其转化成社会新人,20多载的无私奉献,他用聪明和才智改变了工作中的落后局面,使部门工作走在全局的前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突出业绩,在平凡的人生轨迹上,书写着非凡的经历。因工作表现突出,孙涛同志先后多次受到各级奖励。2002年8月自治区监狱局授予其嘉奖1次;2003年度、2010年度被监狱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2008年、2010年、2014年、2015年度被监狱评为“优秀公务员”;2008年被监狱评为“个别矫治能手”;2008年7月被自治区监狱管理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8年10月被自治区监狱管理局评为“奥运安保”先进个人;2008年、2010年先后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0年被评为“全国监狱劳教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监狱管理局个别教育能手”;2012年被评为“自治区监狱系统优秀民警”; 2016年被授予自治区司法行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6年6月,在其担任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监管7个职能科室,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监狱的安全稳定,机关第二党支部被司法厅授予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2017年2月,获得监狱管理局2016年远程视频会见(帮教)系统建设工作个人嘉奖,因连续三年优秀荣记个人三等功……
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时间和汗水的凝结,这些荣誉的归属,是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同志们的齐心协力。
特殊的使命,再次激发了他开拓创新的勇气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巴音郭楞大地处处呈现出丰收喜悦的胜景。2016年9月26日,对于孙涛同志来说是终身难忘的日子,他在历经一个多月的逐级层层严格把关、推荐、选举,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十次代表大会。这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6万多名党员中的骄傲,作为420名党代表中的一员,就座于灯光璀璨,气氛庄严而热烈的会堂,举目主席台正上悬挂着的“中国共产党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巨幅会标,十面鲜艳的党旗簇拥着光彩夺目的党徽……这一刻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能荣幸地参加如此重要的大会,能从众多党员中脱颖而出出席大会,是今生都没有想到的。这一刻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他肩负的特殊使命是无尚的光荣,他所从事的职业是党的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自己永远不会改变的前进方向。
在学习中不断进步。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及参加的自治州党代会后,孙涛同志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说,我作为一名基层监狱人民警察,在新疆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虽然做不出轰轰烈烈的感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始终会有一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心,在任何困难和条件下都会挺身而出,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洒热血;作为监狱一名特殊的园丁,在执法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严格、公正、公平、公开执法,要用满腔的热情和誓不罢休的决心去教育、改造、转化每一名服刑人员,要让这些人在我们的身上感受到社会没有放弃和忘记他们,能切实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让亲属体会到监狱人民警察的忘我和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年轻民警,我的路还很长,我不会因工作中受到挫折和遇到困难而逃避和气馁,而会迎着困难,创造条件去攻克艰险、破解难题,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的完成肩负的重任。
成绩代表过去,不属于未来,在新的征途上,孙涛同志将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为监狱事业的大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