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服刑人员谈读书: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珍惜

时间:2019-04-23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四川省嘉陵监狱 朱立

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口号也逐渐深入人心。监狱作为特殊角落,服刑人员怎么读书?读什么书?他们在书海里看到了什么?读书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读书与改造又有什么关系?

读书之乐何处寻?  偶然拾得顿悟心

吴某杰今年52岁,是嘉陵监狱十一监区文化教员。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文化人”,曾因制作毒品罪和非法持有枪支罪而被判无期徒刑。刚入狱时,从“成功商人”变为囚徒的巨大落差让吴某杰陷入了绝望。为了打发时间,他只能找来小说聊以度日,或许因为本身有点文字基础,没想到看着看着就对读书产生了兴趣。 “看的越多就越不满足,我于是开始看文学名著。有时候会对作品和作者产生疑问,这就需要理论知识解答,所以我又开始看理论性书籍。”吴某杰说道。众多书籍中,吴某杰对2本书记忆尤为深刻。“《大卫的伤疤》里孩子们生而就要面对战争,让我触动很大。它让我知道我们的国家和平稳定,我们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珍惜。另一本《德川家康》看了两遍,主人公的自我克制、自我修正、自我约束,都让我在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

(吴某杰的读书笔记)

作为读书小组组长,常有同改让吴某杰为其推荐书籍。吴某杰根据每个人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进行推荐。几年间,他看着从“文盲”走向“读书人”的同改就有10多人。在他看来,读书最直观的好处是利于写作和改造;看不见的好处是内心渐渐变得强大,对同一事物能从多角度去审视,自己也能更坦然地面对改造。

关于出狱之后的生活,吴某杰有一个真实想法——在身体经济的允许下,去养老院做义工和收养贫困小孩读书。“我出狱后就快60了,前半生,没能陪伴自己女儿长大,没有与她分享人生,这些都是我的遗憾。只希望后半生能尽我所能帮助其他需要的娃娃,来弥补曾经的遗憾。”

半学修心半读书,惟愿初心莫被负

与吴某杰不同,十监区服刑人员袁某从小就喜爱读书。2009年,他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缓。在狱中,袁某唯一坚持的就是读书。“法律、天文、自然我都看。尤其喜欢古典文学和散文。我现在读书目的很简单,就是寻找初心,回到原点。” 在中国图书馆“我的书房故事”征文活动中,袁某作品《竹影里的书架往事》获得三等奖。“父亲买书架是对我寄托了希望,没想到最后还是让他失望了。我曾经有个好家庭,在成都有份好工作,可最后因而欲望和贪念而走向犯罪。前段时间录制节目我又回到成都,却是以一个失足者的身份回去,我很失落。现在我希望通过读书重新找到原点,回到那时读书的初心。”

袁某参加《法治四川行》录制

读书于袁某而言,隐性改变是重回初心,显性改变即是自我改造和影响他人。刚入狱时,袁某一直处于自弃的暴躁状态。他抵抗改造,与同改关系不睦,常因小事与他犯轻则出口,重则出手是常事,为此曾受到过监区集训三次,规范学习十余次。为促进其走上正常的改造之路,民警知道他爱看书,就对症下药,针对性地与其讨论对书籍的看法和认识。在长期的交流中,袁某虽然依然沮丧悲观,但对民警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却 “偷偷在改变”。如今,袁某担任监区文化教员、罪犯通讯组组长,常年在《新岸》上发表文章,弘扬积极改造的正能量,被省局评为“学习之星”,所带领的通讯组被评为年度“优胜通讯组”,自己也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写稿积极分子”; 袁某积极参加自考,目前8门课程获得四川省自学考试合格证书;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因表现突出,袁某2015年度被评为监狱级改造积极分子,已获得三次减刑的奖励。袁某自考成功后,常有同改向他咨询关于自考的问题,袁某也热情地答疑解惑,帮助更多服刑人员走上新生之路。

书籍是明灯,照亮前行的路;知识像甘露,润泽生命的长河;阅读如繁星,装扮未来与希望。一直以来,嘉陵监狱紧紧围绕“忏悔、守法、感恩、自新”的改造文化主题,依托“新岸.书香”文化体系,旨在通过阅读,发觉嘉陵监狱的文化密码、文化潜能、文化灵感。在嘉陵监狱的服刑人员中,还有许多像吴某杰和袁某一样的人,在书香的熏陶中,渐渐改变精神、行为、态度,奔向新岸。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