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19-04-09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浙江省乔司监狱王文来


看到这个主题,有人会问,高校是文化的集聚地,是主流文化的传播者,是所有文化创新创造者,为何还进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没有必要再论什么“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是从“文化自信”角度审视,如今的高校其校园文化,值得再次出发,再次重塑高校文化形象,以提升高校的自信。

一、提炼校园“精神文化”,以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精髓

“人是要有精神的”,而这种精神既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又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与追求。作为高校是一个文化集聚、传承、创新、传播的重要场所,更需要一种“精神文化”展示出来,以给予此高校的灵魂、支柱和精髓,以及此高校文化的基础思想。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如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体现清华大学的文化精神,又承载着对国家、社会追求情怀。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学建设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建设,雨后春笋的大学校园,林立于960万平方千米大地上,气势雄伟的校门,绿化美化的校园,鳞次栉比的校室,千遍一律的布局,整齐统一的规划,似曾相识,缺乏“二月枝头一枝花”和“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特色。因此,进行高校的校园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主题建设,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也是高校建设发展战略性的课题。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基本思想,是承载一个人、一个单位的文化灵魂与精髓,是经过实践与历史检验、人类思维活动、概括提炼而成的精神成果,是语言文字的高度结晶,以体现展示其文化面貌。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高度概括。因此,校园“精神文化”主题的形成,需要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和学者的共商、共建,以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的校园文化。

根据高校建设的宗旨与目标,提炼“精神文化”。假如高校确立的宗旨、追求的目标,是建设基础研究性的、综合科学型的,应提炼出符合其综合性的、基础性的“精神文化”主题。当然,假如是人文社科类的基础性、综合型的,就应提炼出符合其人文性强的“精神文化”主题。假如属于理科类的基础性、综合型的,就应提炼出符合其理科研究性的“精神文化”主题。总之,高校“精神文化”主题的提炼,其本身就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题之议,更是展示高校的校园的灵魂性工作。

根据高校专业化建设要求,提炼“精神文化”。针对从事职业教育院校而言,高校的“精神文化”主题,更应体现其职业化、专业化的指向。如警察高职院校,其专业指向十分明确,表现出:“法律性、安全性、道德性、社会性”的职业指向,其内在要求必须具有“牺牲、奉献、担当”的文化内容。针对此类院校“精神文化”主题的提炼,就应展示与之相应的文化内涵。

根据高校文化特色优势,提炼“精神文化”。纵观我国高校既有基础性综合性的,又有职业性专业化的,其都具有共性,又具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如,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都是基础性综合型的著名高校,但是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相比而言,其文化特色优势十分明显。正因如此,清华大学提炼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文化”主题,而浙江大学形成了“求是”的“精神文化”主题内涵。

二、设计校园“载体文化”,以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仅有高校“精神文化”主题,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够的,还应与之相适应的内容,才能确保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多样性,才能营造出高校的校完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陶冶情操的“润物细无声”作用。这些内容的展示,就需要载体,我们在这里称之为高校的“载体文化”。

高校校园的“载体文化”,以往是以墙报、展板、宣传专栏等载体,以标语、口号和科学家、专家学者、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内容,树立或标榜于高校园内,以营造展示高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在信息化、多元化、多媒体时代,高校“载体文化”应突破传统、超越传统,以现代多媒体、影象视频、灯光秀等光电技术,应用于“载体文化”建设,把传统静止的、长期不变的成为“活动多变文化”,以影响感染整个校园,形成相应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空间。

高校的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应确立起“文化”与“绿化”互为一体的“载体文化”理念。走进我国高校的校园,仿佛是一座植物园,或是一座公园,或是一座花园。这充分突出了高校的校园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但缺乏作为文化策源地、文化创新区的“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等文化气息。高校的校园是传播知识的摇篮,在绿地种植一片或一块“桃林”或“梨林”,同时树起一碑,给予“桃梨不言,下自成蹊”文化理念。又如种植一片“梅林”或一片“竹林”,同时赋予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文化内涵。在高校的校园绿地环境中,给予一定的“载体文化”,可以充实校园的文化内容,可以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可以增强校园的感染力、文化熏陶力。

高校的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应确立起“物化”与“绿化”互为一体的建设准则。这里所讲的“物化”是指在高校的校园内,应确立起符合高校宗旨的、发展方向和高校性质的文化人物、文化名人、名言警句等内容的人物俏像、雕塑、文化墙、文化专栏、文化人物等。在一些高校的校园内,一大片花草、树木把校园绿化成园林,但是在绿色的园林中,以“物化”表现出来的“载体文化”十分缺失,导致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缺位”,既不能使人感受不到这是一座大学校园,又不能使人体会不到这座校园的文化环境。因此,高校的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应做到“物化”文化因素,与环境“绿化”融为一体,是十分有意义的。

高校的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应以“动态”文化载体与“静态”绿化相结合。高校的校园内,以校园建筑物、道路、空地绿化等“静态”存在,并供广大师生等观赏、欣赏的。高校的校园“载体文化”融合于绿化之中,在传统做法上也是“静态”的。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条件下,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可以使高校的校园内的人物塑像、雕像、文字专栏、文化长墙、文化专栏等“静态”的“载体文化”表现形式,活动起来、变动起来、明亮起来,从而影响感染人的视觉,强化人的心灵感应,增强人的文化感受与认知、认同、践行。

    高校的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应与“精神文化”互为体系。在“载体文化”建设中,应与“精神文化”互为一体,形成体系性结构与关联,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高校的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主题而展开,进行科学设计、布局,使两者形成科学性、整体性、体系性的展示表现格局。“载体文化”的各个要素展示的内容,应符合、体现“精神文化”的主题内容、思想灵魂。“载体文化”的各个形体、布局,应与“精神文化”相协调、相对应,形成主题鲜明,格局大气,互为衫托,相得益彰。

三、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形象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个“规”与“法”就是“制度”和“制度文化”的具体反映。由此推理,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一方面要用制度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其制度内容,要以文化环境、文化情感、文化情境等哄托出来,使人们沉浸于制度规范性、制度严肃性、制度权威性的“制度文化”氛围之中。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体现给予高校的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正义、公正与秩序等制度的核心内容。

构建“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制度文化”,应彰显高校的职责与责任。高校的总体职责与责任是“以德立人,教书育人”。然而,具体到某一高校而言,其职责与责任,各有千秋,各有不同,各有侧重。把高校的职责与责任,化作“载体文化”之实体,立于校园绿化纵中,其根本目的,使教职人员和学生时时感受到肩上所承担的职责与责任。高校的职责与责任,可分为最高的、最基本的、最低的三个层次。高校的职责与责任,也可以分为学校层面、教职员工层面、学生层面等三个方面。高校的职责与责任,还可以从类别上加以区分,但这样做过于复杂繁锁细腻,不利于在校园内展示,还是不用为好。高校的“制度文化”展示,应以“权利与义务”为核心的职责与责任中,最根本、最精典、最有内涵的内容,耸立于高校的校园之中,以吸引人的“眼球”,凝聚人的内在信念和精神。

构建“公平与正义”为内容的“制度文化”,应彰显高校的透明与格局。“学术自由,人格独立”,是“制度文化”给予高校学术追求、精神自由充分保障,才能达到的格局与境界。这就给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把这种“公平与正义”的制度内容,体现出在“学术自由,人格独立”层面,就成为高校“制度文化”的重要课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第一,确立高校的政治职责与责任。把“政治建校,学术强校”作为政治职责与责任,从而突出高校“党的领导至上,学术自由为要” 的“制度文化”主题。第二,确立高校的教育业务职责与责任。把确“自强不息,崇德尚学”作为高校本质职责与责任,从而强调高校追求“一流学风,一流学业”的“制度文化”主线。第三,确立高校的担当职责与责任。把“忧国为民,服务社会”作为高校担当国家社会的职责与责任,从而致力于高校承担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齐家、修身、治天下”的家国天下的“制度文化”情怀力量。

构建“公正与秩序”为内容的“制度文化”,应彰显高校的正气与学风。“制度文化”的重要目的,是构建良好的环境秩序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在高校的“公正与秩序”环境建立,重在注重学业与学术,但更重要的应注重学风与正气。高校的“制度文化”其根本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合格社会人才,培养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良好公民。因此,从国家、社会需求审视,其在学习生涯期间,从养成正气与学风入手,是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构筑真学风,把“求真务实”作为师生内心的准则,作为人性的根本。在任教求学中需要这种定力与学风,在以后融入社会中需要这种准则。在任教求学中,需要下真功夫,做真学问,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把学问做实,学术要求真。在融入社会后,更需要有扎实的作风,遵循客观规律,为国家和社会做实事,为人民谋实事,出实效。第二,崇尚真道德,把“崇德诚信”作为人生准则。无论是任教者,还是求学者,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理应是社会的道德的模范,社会道德的先行者。如道德失范的社会生活现实面前,理应把“崇德诚信”作为高校的“制度文化”内容,立于高校的校园醒目处。第三,崇尚真法律,把“崇法向善”作为人生最终追求。法律和道德一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其根本目的一样是把人们引向“善”。因此,把“崇尚向善”作为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内容,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讲,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高校的校园的“行为文化”建设,以展示高校的校园的规则秩序形象

高校的校园的“行为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文化”、“载体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在内容综合地展示出来,以全面反映高校的校园建设的文化“精、气、神”。高校的校园“行为文化”表现,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特质。因为高校不生产物质产品,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高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精神财富与成果,制度文化与素养,行为规范与礼仪,心态行为与展示。

设计并建立校园的“精神财富与成果”展示区。一般而言,高校的“精神财富与成果”表现为论著、论文和图书馆、博物馆或陈列馆等。这些财富与成果,一般固定藏放于馆内、室内或电脑内。不经介绍,是不会被他人所知的。这样就不会引起校内的教师、学生的知晓,而引以为自豪,还不会被校处外人员、社会人员等引起关注与重视,更不会提升高校的办学品质、办学档次和知明度。因此,在高校的校园与绿化区、“精神文化”、“载体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设计和建立高校的“精神财富与成果”展示区,形成校园文化体系,是很有必要的。校园的“精神财富与成果”展示区,可以是声、光、电组成的大型投影,也可以的固定专门设计建成的“移动性、持续性、可变动性”的展板与区块。这要根据高校的校园整体设计与建设而定,需要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共同推进。

设计并建立校园的“文化内容与素养”展示区。每座高校的“文化内容与素养”构建,既具有文化的普遍性,但更具有特殊性。就以“警察类院校”为例,其“文化内容与素养”区别于一般高校。因此,设计并建立校园的“文化内容与素养”,应根据高校的办学性质而定,把高校的文化特质、文化特性,以及对教师、学生的特质素养,展示出来,以充分反映与体现高校的宗旨、性质以及素质。

设计并建立校园“行为规范与礼仪”示范区。这个问题其实质就是设计并建设高校的文明形象礼仪队伍。把高校办学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把高校的教职员的“为人师表”,把学生的“崇德尚学”风范,把学校的“整体风貌”,把学校的“精神追求”,等等内容,通过组队表演,视频、影视,通过现代化的投影等技术,和声、光、电等设施,进行示范表演、宣传,以充分展示高校的整体“行为规范与礼仪”,把高校的最本质、最精华、最具潜质的文化内容,通过示范实践,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扩大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设计并建立校园“心态行为与实践”体验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高校建设追求所在。“心态行为与实践”体验区的建设,就是把高校在实践基础上,把办校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这些,对高校未来发展具有核心性质的高校文化内容,在体验区内进行展望与体验。在取得实践价值、效果与应用前景的基础上,把它作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把高校的发展推向更高水平。“心态行为与实践”体验区设计与建设,重在高校文化创新,重在高校发展与时俱进,重在不断注入新文化生命力。为此,需要管理者高层建瓴、高瞻远属,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重视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需要人、财、物的投入与保障,和制度性支持与保障。

五、高校的校园的“职业文化”建设,以展示高校校园“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校的“工匠精神”,区别于企事业单位而言,是一个科学探索发现、科技创新、先进理论引领的概念,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内涵的“专业性”名词。因此,高校的“工匠精神”,不仅要“闻道有先后”,但必须是“学业有专攻”的进取与追求。

高校的校园“工匠精神”建设,应紧扣“专业化”优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告诉我们的硬道理,是要做好一件事,必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因皮,高校的“工匠精神”建设,首先必须先择并奠定好高校的“专业化”优势。把高校的优势专业、优势学科、优势技能确定好,为构筑高校的“工匠精神”奠定基础。确定高校的“优势专业”上,首先,应选择确定高校“专业化”优势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性学者、教授。这些人是高校的校园“工匠精神”智慧代表。其次,应把高校的“优势专业”建设作为第一要务。集中人力、智力和物力、财力,用于“优势专业”的建设,为“优势专业”的发展和高校“工匠精神”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优势专业”和高校“工匠精神”的发展与升华,提供充分的保障。第三,科学定位高校“优势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高校的“优势专业”建设,有基础理论优势、服务实践应用优势、前沿和前瞻性发展优势之分。这三个方面做得好,都有可能成为高校“工匠精神”的先进代表和高校智慧的集中反映与体现。所以,科学定位好高校的“优势专业”,是高校“工匠精神”形成与培育的重大方向性问题。

高校的校园“工匠精神”建设,应具备“专业求真”的精神作风。“专业求真”,是任何单位包括高校在内追求“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高校的“工匠精神”必须做到“专业求真”。因为“工匠精神”建设与形成,不是华众取宠、华而不实,不是纸上谈兵、不望梅解渴,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求真精神、坚韧精神。具体到高校而言,需要在专业学术上,务必做到求真,需要在专业技能上,务必做到求真,需要在取得实效上,务必做到求真。具体到高校的“工匠精神”建设与形成,一是在培养“求真务实”的专业“学科带头人”上下功夫。专业“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做学术研究的领头人、表率者,而且是“工匠精神”积聚力量者、传播人,是高校“工匠精神”的核心人物。二是在致力于“求真务实”的专业技能实效上下功夫。“工匠精神”来源于,对专业技术、技能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发展的实效中,全力体现出来的,并受到社会的认可、行业的认可。三是在致务于“求真务实”的作风建设上下功夫。对那些在专业学术研究与建设上,图有虚名、好大喜功、弄虚作假、不劳而获的现象或做法的所谓“专业学科带头人”,应坚决给予清除或打击或依法处理,以净化高校的“工匠精神”,保持“工匠精神”的纯洁性和正能量。

高校的校园“工匠精神”建设,应营造“专业研究”的文化氛围。高校是“专业化”和“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建设者、创造者和创新园地。因此,营造“专业研究”文化氛围,对于形成高校的校园“工匠精神”,十分重要。因为,高校的“专业化”和“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建设者、领导者以及“研究者”、带头人,都可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为此,在高校的校园里,一方面要致力于对这些“杰出代表”的精神,进行宣传与弘扬,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这些“杰出代表”的文化园地建设,建设“杰出代表”雕塑、文化墙、文化专栏等文化“硬件”,立于高校的校园之中。除此以外,还可以建设“杰出代表”的宣誓词、进入“杰出代表”的仪式、创造“杰出代表”之歌。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是对高校的“专业化”和“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研究者”、建设者的充分肯定,其实质是弘扬与营造高校的校园“工匠精神”文化环境与氛围,是高校的校园的“工匠精神”文化纽带永远得以传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