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司法部、厅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合肥监狱坚持智慧创建目标,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引领,着力深度融合,在完善基础设施、规范运行体系、优化技防系统、强化软件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3月,合肥监狱顺利通过司法部首批智慧监狱建设验收,被命名为“智慧监狱示范单位”。
一、合肥监狱智慧监狱的建设背景
作为一所新建监狱,在设计之初,合肥监狱高点定位“全国一流,系统窗口”,将打造智能监狱作为新监狱建设的目标之一。到2018年5月12日整体搬迁时,监狱信息化建设建成了“一个中心、两大平台、三大基础设施”的总体框架,包括“信息网络、智能安防、指挥调度、教育改造、业务软件、协同办公”等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基本能够实现多系统间的数据对接和软件融合,达到了信息化在监狱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司法部提出“智慧监狱”建设任务后,合肥监狱进一步明确了优化和深化的方向。引进国内先进安防技术,完成了移动警务终端暨区域管控、无人机巡查管控、三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改造等8个增补项目,以及家属会见智能监听、重点部位监控视频智能分析等新型安防系统,搭建形成了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智慧监狱架构。通过音视频实时监控、智能报警、一键戒严等系统,有效提升监狱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的科学性和及时性;运用区域门禁、人脸识别、会见语音侦听等系统,提升监狱区域管理、重点管控和狱情分析的精准性;运用移动警务终端、无人机、罪犯狱内生活消费点购机、罪犯综合管理智能终端等设备和远程开庭、会见、心理咨询等系统,提升现代执勤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建立罪犯信息数据库,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实现进监人员、车辆移动轨迹跟踪和狱内民警、罪犯点位跟踪,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狱风险防控智能管理体系。
二、建设中的具体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厅局党委对合肥监狱智慧监狱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分管领导带队调研,并给予了大力支持;业务处室更是长期驻点,常态加班。监狱党委高度重视智慧监狱建设工作,党委会专题研究,并提出了“全面梳理、摸清家底,对照标准、找准漏项,结合实际、补缺补短”的明确要求,确保高分通过验收。成立了智慧监狱建设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领导分别任副组长和组员。主要领导负责牵头抓总,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总体协调推进;分管领导负责带领信息科牵头抓好日常创建工作;其他领导及科室、监区全力协助配合。
二是吃透目标、精准发力。自1月17日《智慧监狱审核验收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下发后,合肥监狱便在规建处的指导下,根据细则条款,逐条进行了自评。自评时采用了“最保守”和“最乐观”两种方式进行。保守估计等于是摸清了“家底”,乐观估计是为创建和迎检工作找准方向,以便有的放矢、补差补缺。
三是挂图作战、稳步推进。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尽可能在验收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合肥监狱根据自评的失分项目和验收标准,按照“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提升最多的分数”的思路,编制了《智慧监狱验收工作任务安排一览表》,将任务分解到人,分解到天,确保了各系统调试及运行稳定,各类资料充分、准确、详实。
四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迎检准备期间,在省局领导的带领下,对北京市女子监狱和天津市滨海监狱等两所智慧监狱试点单位进行了考察学习,并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为迎检准备提供了有益思路。与一同争创的兄弟监狱互通有无,彼此借鉴有益做法,群策群力。同时,技术厂家也提供了许多优秀思路和资源,对创建工作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五是心稳气定、沉着应对。专家组在验收期间,对监狱信息化工作多次提出严格要求。监狱对标要求沉着应对,对于理解有偏差的技术性问题,虚心接受专家意见。最终,圆满通过了验收的结业考试。
三、几点思考体会
在这次验收过程中,失分项主要体现在基础网络建设、安防联动集成以及信息化运维服务等部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顶层设计亟待完善,建设经验需要积累。智慧监狱建设是新生事物,没有现场的路子能走,必须主动摸索前进,开辟新路。对照评分标准,很多项目都是首次得知,只能本着“缺什么,建什么”的建设思路,临时启动建设。当前,省局已经酝酿编制了《安徽智慧监狱顶层设计》,详细阐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描绘了未来安徽智慧监狱的美好蓝图。这必将成为全省智慧监狱建设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二是系统整合不够,孤岛问题突出。智慧监狱的信息化工程重在成体系、建平台,不能各系统自成一派、各自为战。目前,合肥监狱建设的各项系统不在少数,但是在系统整合、数据共享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
三是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有力支撑不够。智慧监狱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层次的战略部署和高标准的规划设计,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支撑和有力的经济支持。所以,推进智慧监狱建设,必须解决好人和财的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