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格化治理 建设大湾区示范监狱

时间:2020-08-21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广东省佛山监狱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决策部署。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因此,创新网格化治理,建设大湾区示范监狱,是广东监狱贯彻总书记要求、落实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广东监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做实做强社会综合治理关键环节,深化和服务世界最安全湾区、世界一流湾区建设的有力抓手和具体体现。

一、深刻认识打造大湾区特色示范监狱的重要意义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使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支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是广东监狱最核心的政治任务。建设大湾区示范监狱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通过这一平台,推动大湾区区域内监狱的协同发展,将法治成果普及共享。因此,广东监狱要顺应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的大趋势,通过建设示范监狱,遵循监狱管理由简单粗放到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规律,体现现代监狱法治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尤其是在回应人民关切,促进公平正义上,要提高政治站位,肩负政治使命,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广东监狱改革发展,在世界级最安全大湾区建设中贡献最大的能量。

(二)是展示制度优势的创新平台。广东监狱安全是粤港澳大湾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东监狱服务世界最安全的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体现。为此,广东监狱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构建了日益成熟、日益定型的制度体系。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是符合国情省情、行之有效的。可以说,在服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重大问题上,广东监狱“制度之治”已经得到进一步加强,制度优势也得到进一步体现。但是,仍需通过建设大湾区示范监狱推动制度全面落地落实,获得最大的示范效应,从而最大程度使制度优势得到发挥。这既有助于深化“一国两制”的制度实践,促进粤港澳三地监狱在价值层面形成法治认同,又有助于以“一国、两制、三法域”的法治协同为国际湾区建设和全球治理提供样本,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治理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适应社会综合治理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治理,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高质量的社会综合治理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因此,要以建设大湾区示范监狱为根本途径,从孤立封闭式的监狱行刑模式向监狱主导、群众、社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狱治理转变,成为展示大湾区现代文明法治形象的窗口,彰显大湾区示范监狱秩序、公正、权利保障等价值理念,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大湾区网格化治理示范监狱的佛山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心动力源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自2020年广东省佛山监狱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治理大调整需要,制定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示范监狱三年行动方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运用网格化治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按照“1234”网格化治理新机制,开启了大湾区网格化治理示范监狱建设新篇章,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示范性、大湾区特色的监狱治理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1.“一张网格”。每一个监区都置于一张网内,以若干监舍为一个网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构建起“一个网络、两个平台、三项机制、四个全面”的网格化治理系统。纵向与监狱、监区、分监区、监舍互联互通,横向与指挥中心、业务部门、保障部门等网格枢纽共建共享。

2.“两个平台”。一是网格化治理平台。将每个监区所以监舍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管理警察,网格警负责开展网格内接处警和罪犯日常监管改造工作,相比于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网格化治理最大特点就是快速、规范、精准和流程化的执法管理。二是网格化数据平台。网格警依托监狱监狱各个系统的数据平台,实现网格内所有接处警、执法管理等信息都在系统内自动留痕,建立闭环数据流,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现代监狱警务创新管理机制。

3.“三项机制”。一是规范运行机制。通过建立“网点—网格—网络”闭环式管理,形成“警务接处—办结移交—协调处置—督办问效”链条式处置,实现“管理一个平台、执法一个标准、诉求一站分流”的流程式运行机制。二是排查预警机制。网格警对网格中的每一名罪犯定期依据体重变化、身心健康、行为动态、劳动改造、会见通讯等8项因子进行全方面排查。并按照高、中、低进行三级预警。对于低预警由网格警进行普通关注,中预警由监区作密切关注,高预警作为重点关注情形,实行联合处置、专案专管,进行攻坚。三是协同处置机制。监狱采取系统提示、预警告知、专题会商、现场督查等方式协调处置网格化治理的问题,并且建立起常态化的监狱狱情会议通报制度、重点狱情专题会商制度、重大狱情批办制度和侦查部门督查督办制度、业务部门牵头协调处置制度等。

4.“四个目标”。一是网格管理全面覆盖。建立覆盖全监狱所有罪犯的网格管理体系,包括楼面、车间、仓组、互监组、分队、作业组、流水线、厂区、监舍等等,凡是有罪犯的地方,全部兜在“网”里。人、地、事、物、组织、情报全部网在“格”中,罪犯监管改造的所有问题都要尽能“化”解在网格内。二是基层基础全面夯实。网格化治理在理念上,强调从管控为主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转变;在治理主体上,强调从监狱警察的单向治理转变为“警囚共治”的双向治理;在治理手段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进行监狱基层治理,要求全面夯实监狱基层基础,推动监狱基层治理创新和转变。三是治理能力全面提高。依托网格化平台,建立网格管理机制,落实网格管理警察全时空、全触角排摸网格内罪犯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发现矛盾、举报隐患、提供线索的罪犯,实施制度性和物质性奖励;建立矛盾化解机制,把有经验、有威望、有才能、有特长、有人缘、有热情的积极改造罪犯发动组织起来,协助开展矛盾化解工作,使矛盾纠纷调解更加多元化,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监区、矛盾不上交。四是法治水平全面进步。网格化治理作为监狱治理方式的创新举措,是转变监狱管控式执法理念,推动监狱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水平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也是现代法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对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明进步的新期待、新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二)取得成效

1.实现治理理念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网格化治理实现了监狱传统的分级分层管理方式向一网全覆盖的网格化治理转变,尤其是其中网格警的执法管理服务意识的全面提升和职能的规范强化,能积极调动网格内罪犯的自治意识,使罪犯也能积极参与到网格化治理中去。实现以“管理控治”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共建共治”为追求的新模式转变,主动调动网格中的全部警力资源和网格外的社会组织力量,包括罪犯群体自治自理的原生动力等,实现多元治理和共建共治。

2.实现治理体系由分散到整合的转变。网格化治理将各部门、各条线延伸到监区的涉及罪犯监管改造的各项警务执法工作统一纳入网格,形成网格化治理事项清单,内容涵盖党建引领、隐患排查、执勤巡查、安全监管、教育转化、诉求应答、矛盾调处等,实行一网格规划,改变了以往多部门投入、多平台受理、多支队伍运作的现状,实现了一网治理、实现由分散到整合的转变。

 3.实现了治理方式由单一到联动的转变。大湾区网格化示范监狱采用联动、协同的方式,推进网格化治理方式转变。打破了以往静态管理、被动应对和条块分治的监狱管理格局,从源头上构建起了“联动反应、联合用警、技术支持、专家靠前”的监狱治理新模式。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探索建立起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指挥部、监区、防控专办、业务部门等为主的“一核多元”自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网格化治理精细化水平,实现防疫与监管“双安全”“双促进”。

4.实现了治理警力由分散到整合的转变。大湾区是高流动率、高异质性、高开放度的城市群,决定了大湾区网格化治理示范监狱要更加整合、融合好警力资源,确保警力实施更加精准、高效、快速和个性化。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大湾区社会治理形势,网格化治理能够有效地促使监狱警力下沉、责任明确、资源整合、运转高效,实现监狱治理零距离、警力全覆盖、诉求快响应。

三、大湾区网格化治理示范监狱的建设思考

建设大湾区网格化治理示范监狱,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使大湾区示范监狱成为展示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窗口。因此,大湾区示范监狱网格化治理的目标应以回归需求为导向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路径应以分级治理为导向增加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动力是以智慧监狱为引擎增加发展软实力,形成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监狱治理现代化体系。

(一)以警务资源配置为基础,筑牢安全新标杆

监狱只有借助于完整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最大效率地发挥警务资源的积极作用。因为完善的监狱网格化治理体系可以及时、准确地形成和传递各类资源的需求信号,合理反映不同网格与警务资源需求关系,提高配置警务资源的效率,筑牢监狱全面安全底线。

1.以安全保障配置警务资源。随着监狱治理层次提升对资源的直接配置需求大幅度减少,但是,不同网格、同一网格不同阶段对警务资源配置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依据监狱安全规则、安全等级、安全保障进行警务资源合理配置。但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为高质量发展把好“安全关”是大湾区示范监狱网格化治理的“首要条件”。

2.以安全效率使用警务资源。警务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大湾区示范监狱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湾区示范监狱在戒备、管理、生产、教育、服务等各环节应“精打细算”,把有限的监狱警务资源配置到网格化治理运行的机制中去,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在网格外的“过度”使用、支出和浪费、提高警务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取得警务资源配置和安全保障的最大化效果。

3.以安全保障优化警务资源。在网格化治理机制下,安全保障是警务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大湾区示范监狱要实现警务资源优化配置,使监狱安全保障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加强监狱建设、管理等资源和要素的网格化整合,推进资源共享、警力集约、应急联动、区域共建等,只有确保监狱发展高质量与网格化安全高保障交相辉映、同频共振,才能做到量质并举、统筹兼顾,共同维护大湾区示范监狱安全发展成果。

(二)以智慧监狱为依托,增强发展新动力

大湾区示范监狱应以智慧监狱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好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集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通过网络化治理,建立起更加有效的监狱治理现代化新机制、新平台。

1.向科技要安全,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大湾区示范监狱要通过配备数字化高清监控视频系统、智能化门禁系统、周界红外报警系统、电子化自动监控联网报警系统、智能化人员定位系统等,形成立体化的安全警戒、防范、监控网络,并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传输、管理控制体系和预警处置机制。加大先进的、成熟的信息化技术探索应用,利用智能管理大平台、物联网、语音识别、软件系统集成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实时定位监测和动态视频监控。切实增强网格化治理模式下安全防控功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用科技提质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大湾区示范监狱要加大教育改造的现代化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罪犯思想、文化、劳动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训练和模拟社会实践;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推进教育改造社会化,搭建监狱与社会互通互建的回归监督引导信息平台,综合各方力量促进刑释人员有效适应和融入大湾区经济社会,降低再犯罪率。

3.借科技树形象,展示公正执法形象。大湾区示范监狱要认真贯彻落实公正执法要求,创新运用新媒体,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刑罚执行信息公开平台等,加大执法信息公开力度,增强监狱执法透明度。创新开展媒体开放、公众接待、亲属参观、社会监督等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交流,让社会“零距离”感受监狱公正文明执法情况,充分展示监狱法治建设成果。

(三)以回归社会为导向,打造改造新高地

网格化治理是现代监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深化监狱改革的核心力量。因此,建设大湾区网格化治理示范监狱,必须着眼于回归社会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回送守法劳动者。

1.提升劳动力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是大湾区的人口红利,因此,建设大湾区示范监狱应以提升罪犯作为劳动力的素质为出发点,建立与大湾区示范监狱相适应的劳动改造激励机制,激发罪犯劳动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促进监狱企业发展。监狱企业是大湾区示范监狱发展的运行主体,是监狱改造罪犯的主战场。提高监狱企业的发展质量主要就是要提升监狱企业的现代装备水平、技术供给水平和合作服务水平。如佛山监狱重点通过“小流水”作业方式,切实将网格化治理理念、思路和方法渗透到监狱企业生产发展中,着力提高监狱企业发展质量。

3.服务罪犯回归。通过开设创业辅导和就业指导课程,邀请创业公司、相关部门和刑满回归典型人员来监现身说法,积极开展就业推介活动,深化与社会企业合作,探索为刑释罪犯提供过渡性工作岗位。争取政策支持,将罪犯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与创业纳入地方劳动与就业保障体系,更好服务罪犯回归社会。

(四)以队伍建设为主导,提升发展软实力

大湾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先行区、供给区,是区域发展深度一体化的高级阶段,对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应。因此,要通过增强队伍综合素质、思想政治和法治化建设,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监狱警察队伍,为大湾区示范监狱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1.增强队伍综合素质。打造大湾区有特色、能示范的监狱,增强警察队伍综合素质是根本保证。每一位网格管理警察在实际工作中至少包括以下职能:信息收集、执法管理、现场巡查、隐患排查、教育转化、矛盾化解、诉求管理、政策宣传等。因此要通过认真研判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网格化治理的形势、任务与特点,全要素提升网格管理警察的综合素质,大湾区特色示范监狱的突出特征。

2.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由于受“一国两制”差异以及粤港澳区域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多元利益分化等因素影响,必然给监狱警察队伍建设带来一些困境。因此,要将思想政治始终贯穿大湾区特色示范监狱建设全过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大湾区示范监狱最大的特色。通过强化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国际湾区为大湾区。

3.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政治方向明确后,队伍是关键。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队伍管理机制,为打造大湾区特色示范监狱提供坚强队伍保障。如严格落实网格警岗位责任、包管包教、值班备勤、重大事件报告等机制,建立一岗多责、一专多能、人清地熟情况明、监管改造工作两手硬的网格化队伍管理机制,确保网格化治理优质高效运行。

来源: 司法部政府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