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援鄂经历 致敬南粤藏蓝英雄

时间:2020-11-11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司法部政府网

最美的逆行,莫过于用心血与汗水去点亮生命的希望;最美的守护,莫过于用生命去守卫巍巍长城的尊严。在年初疫情肆虐的时候,在这个岁月微寒的时节,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广东司法行政系统39名战士,挺进武汉。他们,是最美的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守护者……他们在前线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个举动,甚至简简单单的一句平常说话,“交班安全”“方仓0新增感染”“100%治愈率”等等,虽然语气平和,却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他们,在疫情最吃劲的关键时刻,带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选择了最美的逆行,直抵疫情风暴中心,与疫情搏斗,与死神较量。援鄂路上,他们用昂扬的斗志,用浓于水的血汗、用生命的激情,以及至高无上的灵魂,诗写着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 

一、白衣执甲搏激流 忠诚坚守作砥柱 

——主人公: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  李永辉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更何况我是一名有着28年警龄、21年党龄的老兵,这个时候不上还等什么时候?!就这样,带着对80多岁老母亲的不舍,带着对未知新冠病毒的一丝丝担忧,我选择了奔赴抗疫前线。到袁家台方舱医院时,全国有来自江苏、内蒙、辽宁等11个省市的监狱援鄂医疗队都已到来,当司法部援鄂医疗队党支部任命我担任医疗工作总负责人时,我感到身上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我下定决心,一定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始终不忘自己警察、医生、党员的身份。 

是警察,就要冲锋在前 

冲锋在前抢着上第一个班的广东队。2月25日方仓医院就要开始接收病人,当时条件所限,空间狭小,加之对病毒的认知有限,被传染的风险非常大。谁来上第一班岗?援鄂医疗队医生都多多少少有所顾虑。当时我就决定,我们广东队要在这危难时刻带好头,体现广东援鄂的作风。我把自己和副领队周飞同志安排上第一个班。 

记得当天,我们提前了一个小时上班,做好了最充足的准备,一直到下午3点,第一批159名新冠病犯才进舱。为了把第一个班上好,为了后续更好地开展救治工作,我们逐个询问病犯病史、书写病历、开医嘱后继续帮助护士发药、测血压、测指腹氧饱和度……我们忙到晚上9点多才出舱。那一天夜晚下起瓢泼大雨,我们饥寒交迫,下班后在寒风冷雨中等交通车,然后坐了45分钟的车程才回到住处,约摸已是凌晨了,第二天一早我和周飞7点钟又继续上班。身体累着,但内心充实着。 

我们广东队躬身在前,表率在先。在那段时间里,上班时间最长的队员在我们广东医疗队。据后来统计,在武汉的72天里,我和周飞同志累计查房近3万人次,书写病程记录2万余条,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有1400多份病历,5600多条医嘱,而周飞主任更是创造了援鄂医生里进舱次数最多、值夜班次数最多、查房数量最多、查房时间最长的纪录.....

是医生,就要大爱无疆

无论是面对病犯,还是战友,我们广东医疗队员医者仁心,用无私大爱托起生命之舟。记得有一名外省的队友,在抗疫过程中因为压力过大,产生严重抑郁症倾向。我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深知这种压力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缓解她的恐惧,我不断利用没有班的时间找机会给她提供帮助,有时候咨询长达2个小时,我也没有放弃。在这里,我绝不允许有任何一名战友倒下。 

正是因为对病犯都秉持人道主义关怀,广东援鄂医疗队凭着专业的医学态度,敬业的匠人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赢得了同行的钦佩及认可,也被省卫健委列入了国家卫健委医疗队伍,成为名符其实的正规军。 

3月26日,所有国家医疗队撤离武汉后,医务部的所有工作就我一人承担,由于当时发生了“黄某英离汉进京事件”,上级对这上千名病犯的解除医学隔离的标准定得比地方要高得多,所有解除医学隔离的文书资料都由我首先审核,责任压力都非常大。在整个援鄂医疗过程中,我审签了1791人次的出院研判审核材料和1034份解除医学隔离研判审核材料,无一例差错,无一处错漏,我深知,我的每一笔,每一个签名其实代表的都是我们广东医疗队的专业水平。正是因为我们的专业素养,司法部点名要我们广东队留下来战斗到最后。 

是党员,就要高举旗帜 

在援鄂期间,我们建立了临时党支部,虽然是临时的,但我们的党建工作一点都没落下。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依靠党组织,越要齐心协力,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所以工作再忙,我也不忘组织大家一起开个会,谈谈心,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听听大家的心声,舒缓压力。党支部的强大凝聚人心作用让我们披坚执锐,勇往直前。这种感受这种氛围或许在和平时期感受不深,可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战时状态,你会有更强烈的认同。当陆陆续续有队伍离开时,我们的队员说得最多的不是归心,而是战意,纷纷表示要继续留下战斗到底。 

我们深知,这次援鄂我们广东监狱系统绝不只是39个人在前线战斗,还有1500名备选人员,他们也时刻待命;我们的背后还有2万多名监狱警察做坚强后盾,还有很多我们的同事奔赴在抗疫的战线上,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抗疫行动贡献力量。 

二、利剑出鞘 

——主人公:广东省女子监狱  彭华娟 

从3月3日出发到4月1日返程,一共30天。这30天,我们披坚执锐,勇敢无畏,逆行而上,合力铸就战疫场上的一把利剑,直面新冠肺炎疫情,直面最高感染风险。 

从想象到现实:用坚韧与顽强,参与方舱医院保卫战 

我们首战的第一个点是汉汽方舱医院。出发前,我就在脑海里设想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在脑子里梳理了无数遍,梳理战疫一线工作的艰辛和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可是,当我第一次走进汉汽方舱医院的时候,眼前的现实场景直接颠覆了我脑海里的所有想象。 

方舱内外,什么都没有,没有高压电网、没有武警看守、没有一个熟悉这些罪犯的当地警官、没有护目镜、没有帽子、没有鞋套、没有N95口罩、没有消毒液,我们拥有的,貌似只有困难。我们就靠着东拼西凑来的防护装备,靠着铁一般的毅力,义无反顾的走进方舱,走近了这489名密接罪犯;就这样,我们开始工作。一名当地医疗队医生见到我们还说:“你们这种防护级别进入方舱单元内是不达标的,很容易暴露的。” 

从不可能到可能:用拼搏与智慧打赢方舱医院保卫战 

3月9日,工作队接到命令,要将舱内所有罪犯转移至沌口隔离点进行单独隔离观察。沌口隔离点非常简陋,工作环境也非常艰苦。我们在隔离点是露天执勤。3月的武汉昼夜温差大,白天酷热,防护服里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夜晚寒冷,湿透未干的衣服又让我们冻的刺骨。护目镜被雾气笼罩视线全无,汗水流过眼睛刺得胀痛。那些日子里,由于长时间穿戴着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队员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创可贴贴了又贴,耳朵没了知觉,呼吸沉重,头疼欲裂。加上工作压力大,姐妹们有的靠安眠药入睡,服用剂量从四分之一颗增到半颗再到一颗;有的因为长期穿戴纸尿裤导致尿道感染,这些困苦难以言说。 

密接罪犯被单独关押在集装箱式的板房内。每间9平方米的板房大约有120间。板房门上仅有一把简易的插销,窗户、铁床均没有固定。有些板房门还可以用手从窗户处向外打开。板房的墙上、床头到处裸露着铁丝、铁钉和电线。监管安全隐患随处可见,困难与挑战前所未有。 

一些罪犯还处心积虑的钻我们外地警官的空子,在这种复杂交织的矛盾冲突下,我们既要面对疫情防控要求和监管改造要求相冲突的现实问题,还要克服隔离点疫情防控的短板;既要快速排查各种矛盾隐患,还要设法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一人退缩,而是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沉着冷静,勇敢善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三、新冠病毒的特种侦察兵 

——主人公:广东省东莞监狱  梁文彬 

当初到武汉袁家台方舱医院时,医院还在紧张建设中,场所简陋、物资短缺。在这场战役中,CT机是真正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核武器。我和队友梁波同志协同其他影像医疗人员分秒必争,第一时间与当地监管部门和设备供应商对接,迅速完成临时战地CT室建设。CT检查是最方便、最快捷、最直观的检查手段。当时方舱医院已经收押了大量患者,她们急需CT检查,但CT机在调试过程中突然出现故障,维修工程师害怕感染,不敢进入现场维修。我心急如焚,为了“抢”时间,只身赴火海,我和梁波同志向指挥长申请,我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不透气的口罩,通过与设备维护人员手机视频连线,我们排除重重困难,最终确定故障原因。或许是我们的敬业精神打动了工程师,在我们再三恳求下,他们连夜过来维修,苦苦期盼的设备终于修好,CT机终于可以用了。 

我们临时CT组有7名战士,只有一名扫描技师,人员配备不均。而我和梁波既会操作机器又会诊断看片,因此我俩主动请缨加入了直接接触患者、风险最高的技师组,并主动申请第一天上班。 

标准CT室应该有35平米,可临时战地CT室的面积不足标准的三分之一,行动转身都显局促,更可怕的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大量病人进出,病毒浓度更高,感染风险更大,而且墙壁的铅板厚度有限,射线的残留会比平常多,检查的病犯中又以老年人居多,面对这些年老体弱、无法语言沟通的患者,我们经常要顶着辐射的风险帮她们摆好体位,确保她们姿势正确安全接受检查。可以说,我们除了要每天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外,还要承受放射辐射的伤害风险。 

我们不仅要承受大剂量的辐射风险,还要经受身体的极限考验。在一般医院每天平均检查60名患者,可在方舱医院第一天上班就检查了150名患者,超负荷运转,是对身体和心理的极大考验。为了解决第一轮数百名积压患者的CT筛查,我和梁波同志主动提出加班,放弃轮休时间,火力全开,仅用3天时间就精准找出全部确诊患者,为临床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看CT是个苦差事,薄层扫描图像一个病人都有200多层,每天有几十名病人的CT图像累计近万张图在电脑上逐个看。毫不夸张地说,一天工作下来经常头晕脑胀、眼花缭乱。经过72天的战斗,CT室累计完成约4500人次扫描和诊断报告,我和梁波共完成约2800人次的扫描与诊断,和CT室的战友们一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使命担当,筑起了守护生命安全的屏障。 

回顾那段紧张忙碌的日子,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驱使我毅然向前,是一股什么力量让我奋不顾身,或许是受警队这个大家庭这个环境的影响,我被战友们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作为一名新警,我看到了广东监狱警队厚重的精神力量。 

援鄂之行也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为自己是援鄂医疗队员而骄傲,我们一定要把这场战“疫”中凝聚起来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前进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战斗,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四、悬壶济世 大爱无疆 

——主人公:广东省监狱中心医院  周飞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今春的祥和,强烈的使命感促使我2次向医院党委递交请战书。2月15日组织上终于批准了我的请求。作为医生,我深知病毒的可怕,但我和战友们义无反顾,告别家人、坚定逆行。 

我所在的袁家台方舱医院是由4层厂房改建,层高6米,没有电梯。进入病房所有人必须穿上密实的防护服外面再套层隔离衣,戴上厚厚的防护口罩和密闭的眼罩。时间久了由于口罩对水蒸气的吸附,透氧率下降,致体内摄氧不足,一活动就感到气促心悸、心率高达150次/分,长时间戴n95口罩,开展工作非常艰难。 

因为防护服不透气,一干活大汗淋漓,上一个班要往返爬楼7、8趟,贴身穿的内衣湿透后导致股癣发作奇痒无比,非常难受;每次出舱时要经过露天的区域才能到更衣室,有时外面气温最低只有5度左右,冻得发抖,换下湿透的内衣再穿上棉衣。每次穿脱防护服都是对身体的挑战,但我们从不叫苦叫累,一直咬牙坚持下去。 

历时72天,也是战时状态下的72天,期间我们没法轮休,日夜兼程地与病毒战斗,我每天去医院,查房前总是先看昨天所有人的CT,一个不漏、一层不漏的看,提前甄别出可能存在的医疗隐患,第一个进入病房,认真查房,带头书写每一份病历。因为我们的工作认真、耐心细致,病人每天都盼着我们来上班。 

我们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认真学习,对于未知的新冠病毒,特别是对那些复阳的病人的治疗,当时国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治疗方案,面对这类顽固性阳性者的治疗,李永辉领队和我顶着压力,认真研判,多方请教,摸索出一套全新有效的治疗策略,当一名连续25次核酸呈阳性的病人转阴了,李永辉和我紧锁几个月的眉头舒张了,像孩子一样开心的笑了。 

我作为一名警察医生,对病犯不仅要治病,更要医魂。有时我会利用查房时间,把国家对病犯不惜成本救治的事实进行宣传,用医魂战术感动罪犯。我们医务人员敬畏生命、医者仁心的举动对这些病犯内心触动很大。 

记得一天查房,大组长跑过来对说我病房有事。开始我以为有病情变化赶紧跑过去,打开房门,我惊呆了,14个病人齐刷刷的站立在病床两旁,她们非常真诚地为我唱了一曲《谢谢你》手语歌,14个鲜活生命,发自内心真诚地唱出了一曲心怀感恩、尊重生命的赞歌,优美的手势、动听的旋律,回响在整个病房,那一刻,我所有的苦与累都值了。 

作为医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武汉同病毒作战,这是我一辈子的骄傲!更是我们广东监狱系统的骄傲!广东监狱援鄂医疗队为广东司法行政系统增了光,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出了力,援鄂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向前! 

五、袁家台的提灯天使 

——主人公:广东省北江监狱  江志星 

记得在大学念书的时候,第一节课老师就跟我们讲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提灯天使——护士南丁格尔。她在简陋的条件下提着油灯在战场上护理伤员,被称为护理学的创始人。而现在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我也站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做了一回提灯天使,与其他队员们一起不分昼夜,穿梭在救治新冠确诊患者的战役中。 

当大巴到达武汉的时候,我看见1000多万人的城市突然像静止了一样,街道上冷清、萧索,真的像是个战场。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赢这场生死硬仗!在众志成城,誓死抗击新冠的最前线,我们确实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若得神州遍安康,忠骨长埋又何妨! 

可第一个夜班,现实还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负责的方舱4楼,我的夜班搭档——一名浙江卫健委的护士便出现了呼吸急促,无法正常对话的症状,是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让人产生了缺氧状态。这种状态,成为了我们工作中的日常。穿着防护服上下楼梯拿东西、搬运药品这些平时轻松的活动变得举步维艰,一箱40多斤的药品,从一楼搬上四楼,每一层都要停下来歇一歇,大口大口喘气,好不容易到了4楼,同事开玩笑说,终于体验到了老慢支病人发病的感觉了吧!我看见氧气瓶,就像在沙漠中干渴的人看见了清泉,真恨不得跑过去抱住氧气瓶猛地吸上几口。每天上班10个小时不能吃饭喝水,穿着纸尿裤和在严密的防护服下完成高强度的工作,靠的完全就是意志力的坚持,上完班双脚已经没有了知觉,身上已经完全湿透。 

工作中有些感受是终生难忘的,在给新冠肺炎患者做咽拭子核酸检测时,有的患者呼吸道比较敏感,有好几次含有大量呼吸道分泌物喷溅到我的护目镜上,异常难闻的味道就像感染的信息,让人想吐,但还是坚持了过来。 

说到抽血,这本来是我们护士的一项基本功,可在方舱医院,抽血却变得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们戴着双层医用手套,防护镜经常起雾,尤其是上了一个夜班后,缺氧,低血糖,困乏,头晕脑胀,这时候静脉采血就更加困难,一旦抽血过程出现针刺伤,后果不堪设想,在方舱医院其他省队的同事就已经出现过了针刺伤的情况,我们倒不是害怕负伤,而是不愿意因为失误,撤下这条防控的火线。 

我们也不是蛮干的,我们试过在护目镜上涂上酒精、涂上润滑油,甚至是沐浴液洗手液一遍遍地试,看看哪种防起雾效果好;看不清血管,我们就只能凭借经验,根据血管的解剖学位置通过触摸结合我们多年的护理临床经验来判断,队员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也做到了“快速、精准”,当其他队同事遇到难抽的“疑难杂症”,都会主动的留给我来抽。每次抽血,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和长时间的站立的原因,汗水会顺着防护服往下滴,一次抽血结束往往全身湿透,尽管要面对大量的抽血任务,我们广东医疗队始终做到了护理操作零失误,零差错! 

还有就是当战友出现突发情况时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出手相助。3月19日下午5时许,一名辽宁队的护士突发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突然晕倒,刚脱下防护服准备交班的我听到对讲机的呼叫,没有片刻思考,拿起防护服便和周飞主任飞奔过去,平时10多分钟的路程这次只用2分钟就赶到,因为就在几天前,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一名援鄂抗疫的女护士,也是因为晕倒后,一直在ICU昏迷抢救,我们深知抢救及时很重要。 

当时我一边救治,心里不断地祈祷,千万要挺住要坚强啊,战友!是的,在这场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的战疫中,从五湖四海集结到武汉的医务人员都是亲如手足。后来由于措施及时得当,这名护士慢慢地醒了过来,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看到了队友脱险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我们广东监狱援鄂医疗队是全国4万多名援鄂队伍中的一支,我们就像四万多盏灯一起驱散了黑暗,照亮了光明。 

六、战疫在荆楚大地,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主人公: 广东省女子监狱 肖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湖北,爱武汉,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艰苦鏖战的30个日日夜夜,已经成为我们30名援鄂女警心中最珍贵的生命印记。 

情况有些突然。因为需要火速组建一支工作队紧急驰援湖北,只能从封闭备勤、执勤警察中挑选精兵强将,3月1日晚上11时接到通知,第二天就要出发。那是湖北战“疫”最吃劲的关键时期,虽然风险无处不在,但救家国远比生命深刻,援鄂的通知一公布,全监上下热血沸腾,有130余名女警报名,很多同志强烈请战。队员李婵、刘珊动情地说道,湖北是我的家乡,请让我来守护!许多新入职的新警也抢着报名,说自己年轻扛得住,让我去!正在准备集合的时候,一名叫李品墨的同志因为错过了报名时间,急匆匆地跑来,立即在现场写下了请战书,并恳切地说道:人就一辈子,国家像这样需要自己的时候能有几次?自己能为国家效力的机会又能有几次?这些话语深深地震撼着我。姐妹们为民族义无反顾,为家国挺身而出,她们像木棉一样英雄。就这样,短短2小时内30名队员迅速集结,用广东监狱警队的速度逆行北上。我们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足35岁,有3名同志已连续备勤执勤30余天,有4名小孩不足两岁的年轻母亲,有9名二胎妈妈,还有4名女警的配偶也在战疫一线。 

为了确保全体队员路上万无一失,我们全程都不得下车,穿着纸尿裤解决个人问题,经过近12个小时长途跋涉,将近晚上十点钟,我们到达了武汉驻地酒店。接洽的是汉口监狱一位同志,她见到我们开口第一句话就是:“终于等到你们了!今晚能不能先上岗?” 

我们知道,她们也快支撑不住了,她们要连夜把罪犯转运到汉汽方舱医院隔离。尽管满身疲倦,可一想到出征的使命,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坚决服从安排!当时武汉夜间气温骤降,所有人行李都没有打开,时刻做好执勤准备。直到深夜我们被告知第二天再上岗,于是,短暂休整了三四个小时后,队员们立即上岗执勤,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来战斗的! 

是的,我们是来战斗的—— 

李婵同志,为协助做好罪犯调入前的准备工作和隐患排查,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14个小时,整个人差点虚脱; 

刘珊同志,天天和同组的执勤姐妹谈论的就是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环节容易忽略,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隐患,关心姐妹们防护上怎样可以更安全,全身心投入工作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二胎妈妈; 

李志同志,充分发挥狱政工作业务特长,牺牲宝贵休息时间,熬通宵制定出《罪犯内务规范化管理规定》,还不辞劳苦地对清理出来112名罪犯物品进行造册登记、分片区管理,像铁人一样不知疲倦; 

钟凌云同志,被誉为隔离点的“排雷先锋”。她发现罪犯将84消毒液与洗衣粉混合使用准备消毒,立刻告诫该犯,两者混合会释放出氯气,会导致人中毒死亡。钟凌云敏锐地观察、及时的发现,避免了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有人说我们是英雄,其实我们只是广东监狱系统的缩影,是整个民族为这场战疫斗争的普通一员。我们在不同的战场,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一往无前,奋战到底。 

七、战疫中的温暖与力量 

——主人公:广东省女子监狱 甘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春的底色是奋斗。30天的援鄂工作,是我青春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援鄂期间,有困难、有拼搏、有坚守、有感动。现在最想分享的是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情怀:最厚重的是胸怀祖国,心怀武汉。 

在接到援鄂集结令时,对于前途未卜的旅程,我们毅然选择了使命。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我们的内心也有割舍不下的柔软。出发前,母亲在电话那头哽咽着,但我安慰她,我只是换个地方上班而已。报以厚重情怀的还有我的战友,她们的举动,无不让人感动。 

我的领队肖颖同志,出征武汉前她已经连续封闭备勤、执勤34天,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向70多岁的父母和就读高一念书的女儿隐瞒了出征的消息,以至于在援鄂30天里,她每天只敢电话向家人报平安,从不敢接听来自家里的微信视频。 

我的战友徐娟,出发武汉当天得知家公病危住进了ICU病房。徐娟泪流满面的说,老人家对自己就像亲女儿一样。老人生病了,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 

情怀里,心里有国,才会有家。 

关键词——勇敢:直面困难,风险永远重不过肩上的使命。 

对于暂时没有特效药的新冠疫情,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感染风险。第一次进方舱执勤,因为没有医用口罩,我的2层挂耳口罩因耳朵不堪重负而经常滑落。因为方仓医院病犯密度大,我深知这样口罩经常脱落的风险非常大,但在执勤时我不能缺岗,所以我的每一个班次都是靠着一份勇敢的决心挺过来的。 

2天后,我密切接触过的2名罪犯出现核酸检测阳性时,心理也害怕职业暴露,但我也是靠着心中的那份勇敢去面对的,值班时,暂时把心中的顾虑放下,用心去尽职履责,下班后,偷偷地在房间里落泪,那几天连门都不敢出,生怕会传染给同事。经常有担心如果感染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又该怎么办?落泪之余也会失声痛哭。可贵的是,痛哭会转化为动力,转化为能量,让我们勇敢去面对。庆幸的是,最后我们所有人平安的过来了,我想我们之所以勇敢,是因为在我们心里,所有的风险永远重不过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团结:心在一起,就是力量。 

尽管援鄂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可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从不觉得苦。碰到困难我们总是齐心协力,想尽办法一起解决。为了缓解罪犯长期单独关押造成的紧张焦虑情绪,解决隔离点没有教育载体的困难,我们女警工作队的队员发挥个人书法和绘画特长,利用休息时间将教育内容写在战衣上,通过“白色自媒体”对罪犯开展教育改造,让罪犯通过学习,缓解紧张压抑的情绪。那时候,只要隔离点的罪犯远远看到我们,就会兴高采烈地喊:“木棉花来了,广东的木棉警官来了!”。 

说起团结,我还想和大家分享3月29日沌口隔离点所有罪犯转运回汉口监狱的一点感受。当天倾盆大雨,我们30个人和14所监狱的警察一起,参加了最后的转移任务。所有人有条不紊地组织罪犯穿上防护服、排队、上铐、点名、上车,都抢着上前帮罪犯穿戴好防护服。当时我看到一个个坚定向前的身影,所有情绪齐涌心头,感激的、信任的、离别的、不舍的…… 

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战疫中有一群让你放心的伙伴,大家的心能拧在一起凝心聚力团结起来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7名援鄂英雄的事迹,是用生命最大的底蕴选择了最美的逆行,他们就像一盏盏萤火,与全国4万多名队友,组成了4万多盏明灯,照沉了黑暗,照亮了全国。他们用坚守,换来了祖国的春和景明,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力量,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和力量转化为工作的前进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同心为祖国的复兴伟大而奋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