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监狱公共关系管理

时间:2011-11-15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

 

内容提要:本文对监狱公共关系进行了浅显地介绍,从概念、特点、要素等方面着重研究了监狱公共关系管理中的传播要素,根据公众的分类不同,认为应采用不同的传播模式。

关 键 词:监狱公共关系  公众  传播  双向 

 

监狱公共关系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分支,因政府公共关系在我国的缓慢发展及对监狱这一特殊机关传统观念的影响,最近几年才进入我们的视线,且研究还并不深入,笔者在此谈一些自己对监狱公共关系的浅显认识。

一、监狱公共关系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监狱公共关系,是指监狱为了争取公众对监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手段处理和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管理监狱事务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监狱公共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一)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性。加强监狱公共关系建设本身要求各种行为、活动具有开放性。只有开放,才会增进监狱公共关系中主客体双方的相互理解,赢得客体对主体的支持。但鉴于监狱工作的特殊性,又决定着并非所有的监狱活动都能对外公开。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阶段中,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监狱工作的秘密性,而较少考虑它的公开性、社会性,使人民群众对监狱机关畏而避之。随着改革开放与政府执政理念不断完善,要求监狱以开放的姿态树立其形象已达成共识,但如何摒弃长久以来的神秘惯性,又会不会在开放的过程中,忽略了监狱工作的秘密性特点,而矫枉过正?这也是研究监狱公共关系的课题之一。

(二)目标的独特性。对于企业等其他一些组织来讲,知名度是开展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和目标内容;而政府公共关系却几乎不存在知名度的问题,监狱同样如此,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知道犯了罪要进监狱。所以,监狱公共关系的任务是提高监狱自身的美誉度,其目标是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严格执法的监狱形象。

(三)成效标准的社会性。一切公共关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公众对组织的理解和支持,但如何评价公关活动的成效,标准却不一样,企业是直接的生产经营单位,其公共关系必须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自己的活动。而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狱,对其公共关系活动的评估标准,则要看它是否具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也就是它能否让人民群众了解、理解、信任、支持,而监狱机关又是对罪犯惩罚与改造的机关,因此,监狱公共关系活动评估标准,是看它是否对罪犯进行惩罚与改造,使罪犯脱胎换骨,成为新人。

二、监狱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从概念也可以看出,监狱公共关系有三个基本要素,也是所有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主体、客体、传播,但因其是监狱的公共关系,三要素呈现自身的特点。下面一一予以阐明:

(一)主体具有权威性。监狱公共关系的主体,不言自明,即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它拥有对罪犯的惩罚和改造的权力,这一权力具有权威性,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剥夺罪犯的相关权利,强制其进行劳动改造。正因为具有如此的权威性,加之中国长期官府高高在上的传统,监狱常常给公众的印象就是残暴恶劣。主体权威性导致的负面效应,迫切要求监狱公共关系的建设。

(二)客体具有复杂性。监狱公共关系的客体,即监狱公共关系中的公众呈现复杂形态,既包括监狱内部公众,也包括监狱外部公众。监狱内部公众是指监狱内部的所有成员和各个单位。监狱外部公众是指监狱与外部形成的与监狱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是监狱内部公众还是外部公众都具有群体性,单个人或几个人不能成为监狱公共关系的客体。还要指出的是监狱内部公众和监狱外部公众,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当公共关系的主体是整个监狱系统时,内部公众就包括各个监狱,当公共关系主体是某个监狱时,外部公众中将包括其他兄弟监狱。监狱内部公众的组成相对简单,即监狱中的公职人员及监狱内部的各个部门。至于监狱外部公众,虽然监狱本身职能要求其相对封闭,但在越来越讲究政府处理公共关系的今天,监狱外部公众的组成其实是复杂多样的。它包括:监狱服刑人员、服刑人员亲朋、各兄弟监狱、执法相关单位、生产业务单位,还有社会群众等。

(三)传播需有针对性。传播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由于人们早期的传播思想和传播研究方法的影响,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对传播这一词的理解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传播只理解为一种单向的、大量的、大范围的散布、扩散某种信息的行为。这与我们现代所说的传播,在概念上有较大的差距。现代“传播”一词的含义至少应包括:

1、信息传递。即某一信息源将信息传递给某一目的地的活动。

2、双向交流。即在传播中的双方都是信息传递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信息上的相互交流关系。

3、信息共享。即在传播中,双方通过分享信息,使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的了解、认识、理解或意向,达到了相互间的沟通。

 监狱公共关系旨在研究监狱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监狱必须自觉地与公众保持经常性、持续性的接触和联系,通过信息传播的相互往来,树立和强化在公众中的形象。

三、监狱公共关系的传播策略

监狱公共关系传播是监狱和公众之间,借助于传播媒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根据客体的不同特点,监狱也应当采用不同的传播模式。

(一)对于内部公众,应采取内聚式的传播模式。监狱公职人员及部门是组成监狱的基础,没有监狱公职人员就没有监狱,没有各个下属部门也没有监狱,内部公众不仅是公共关系的客体,也是监狱公共关系的具体实践者,因此监狱存在的价值和整体形象在取得社会认可之前,首先要得到自己成员的认可;监狱工作目标和任务在赢得社会支持之前,首先要得到自己成员的配合和支持。否则,监狱的价值和目标将会落空,将无法?度的一致,并使之贯彻到公职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行为中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机关,“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追求的最终价值。要使公职人员摆正人民公仆的位置,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科学、民主、法制、廉洁、高效的行政思想和价值观念,规范思想和行为,使其不脱离监狱的目标;要使公职人员树立高尚的行政职业道德,使其在职业义务、职业责任和职业行为上把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用高质量的办事效率为公众多办实事;要教育公职人员学习掌握公共关系理论和技巧,使其一言一行自觉地重视、维护和塑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