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斌
不久前,北京市监狱局召开《杨鸿杰改造罪犯75法》专题研讨会。《杨鸿杰改造罪犯75法》是一本正式出版物,作者是北京监狱局“局级专家型干警”杨鸿杰。
监狱里一线干警著书立说,在北京监狱系统虽说不多,但也不算是新鲜事。
“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专业化为方向,打造专家型干警队伍,是北京监狱局一如既往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如何布局的?记者在采访中找到答案。
从一开始,他们是沿着规范化的路径展开的。首先,他们拿出了《首都监狱系统专家型干警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制定了《首都监狱系统专家型干警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和《专家型干警评选工作办法》。
专家型干警评选工作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监管改造能力为重点,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相结合,统一标准程序、分级审核评选方式,严格遵循“报名-资格审查-考试-答辩-评审-公示-命名”的程序进行。
接着,他们相继制定了《专家型干警管理办法》、《局级专家型干警培养方案》、《局级专家型干警考核实施细则》。至此,一套比较完善的专家型评选、管理、使用、培养、考核体系形成,其中的“五项原则、六项制度、两资助、两优先”的规定,不断激励着干警们提升专业水平,即坚持分级管理、动态管理、岗位执行、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绩效导向性五项原则;建立业务培训、专家会诊、聘任教师、案例评选和宣讲、课题申报与攻坚克难任务认领、突出业绩和成果命名六项制度;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给予全额资助,出版监狱工作领域专著,经市局审定同意,给予全额资助,参加境内外培训优先,非领导职务晋升优先;每年还要对专家型干警进行攻坚克难业绩和理论技术成果考核。一套完备的管理规范,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在北京市监狱系统,除了像杨鸿杰这样的20名局级专家型干警外,还有269名监狱级专家型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