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监狱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行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监狱系统高擎文化的旗帜,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实践着文化治监的新理念。从人文到环境,从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到服刑人员改造的各个环节,文化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为激发队伍活力,推动监狱发展,确保监狱长效安全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盾文化”激发队伍活力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多年来,我省监狱系统在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化育警战略,不断激发队伍活力。2009年初,省监狱局正式启动旨在打造特色监狱警察文化,促进监狱工作科学发展的“金盾文化”建设工程,确立了以“弘扬法治精神,提高队伍素质,推动监狱工作科学发展”的建设主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启动到基本实现总体目标,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监狱系统初步建立起符合我省监狱工作实际的“金盾文化”体系,形成奋发向上、健康浓郁的监狱文化氛围。为了入心入脑,省监狱局建立了“金盾文化”建设工作评估和考核体系。
对于启动“金盾文化”建设工程,省司法厅厅长孙建新强调,要打造具有安徽监狱特色的文化品牌,展示我省监狱工作发展的崭新风貌;要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将之作为全省监狱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抓,以精神的力量、文化的标杆,引领队伍思想,凝聚队伍力量。孙建新高屋建瓴的讲话,为“金盾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此,省监狱局确立了以建设我省监狱警察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以提高监狱警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满足广大警察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建立各类文化阵地、文化载体,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抓手,着力培育和塑造昂扬向上的安徽监狱警察精神的总体目标。
围绕总体目标,全省监狱系统以省监狱学会和监狱工作研究所及系统工会为主要依托,组织开展专题理论调研、研讨活动,举办各类学术论坛,以及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等。通过三年来不断的探索实践,“金盾文化”建设已然结出了累累硕果,一支水平较高的监狱理论研究骨干队伍已见雏形,产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监狱理论精品成果,推出了一批在省内和全国监狱系统有一定反响的文学、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和文艺节目。同时,10本独具监狱特色的“金盾文化”系列丛书陆续发行;由系统民警采写完成,反映我省监狱民警公正文明执法、诠释罪犯改造历程为主线的纪实性报告文学集《浴火重生》(一二)付梓发行。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全省监狱系统掀起了“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热潮,先后组织2000多名党员到延安、井冈山、金寨等革命老去接受传统教育。6月中旬,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开展“缅怀先烈,重温誓言”活动,并作出了“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请放心”的庄严承诺。同时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相继组织广大党员民警开展“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从警?为什么奋斗?”的学习讨论,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民警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此外,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共产党员示范岗”创建工作。各监狱单位共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153个,共产党员示范岗320个,省监狱局在检查考核的基础上,共命名基层党建示范点42个、党员示范岗52个。
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先进的事迹鼓舞人。今年6月份,省监狱局开展了以“忠诚伴着党旗飞扬”为主题的监狱民警事迹巡演活动。通过讲述七位监狱民警平凡但不普通的人和事,展现了他们对党忠诚、廉洁公正、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理念。典型宣讲进一步彰显了我省监狱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为全省监狱民警树立“标杆”。该活动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良好反响,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民警对监狱工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监狱工作要想实现科学发展、持久发展,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省监狱局局长姜明表示,“金盾文化”建设工程是适应时代需要,保障监狱工作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金盾文化”的引领下,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以荣获“全国先进”的合肥监狱民警邹守科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仅今年以来,就有11人荣获司法部表彰,20人受到省委、省政府或省政法委表彰,220人获得厅局表彰。
传统文化滋润枯萎心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第一次以好奇的心理品尝毒品起,也就开启了与毒魔相伴的日子,直至走进大墙。读了《了凡四训》等传统经典书籍后,我终于明白,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放纵越远,就会跌的越深……”这是今年铜陵监狱的一名涉毒犯王某在阅读《了凡四训》一书后,写下的读后感。
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熏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大力实施德育教育,让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服刑人员心智,净化心灵,是我省监狱在教育创新工作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省监狱局为全面落实监管工作“首要标准”,认真实施服刑人员每周五天劳动改造,一天学习,一天休息的“5+1+1”教育模式,在确保正规化教学时间、质量的基础上,要求各监狱结合改造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改造的文化内涵。目前,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改造的创新举措在全省监狱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让服刑人员在吟经诵典中渐渐懂得了“本善心、恭敬心、羞耻心、感恩心、悔改心”的人性之美。
铜陵监狱专门建立了以“和悦”为主题的“国学”讲习堂,专门从社会外聘“国学”专家进监讲课,初步构建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指导服刑人员价值观重建的长效机制。该监狱先后开展了《三字经》、《了凡四训》、《弟子规》、《劝学篇》等传统文化教育,聘请社会院校知名专家与狱内资深民警组成讲师团,每周定期为服刑人员送上精神大餐。目前已有15名外聘专家先后进监为服刑人员讲解“国学”经典达50课次以上。
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编撰了一本融经典国学和罪犯改造规范于一体的现代版“三字经”,让服刑人员在学习改造行为规范的同时,也能够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洗礼。同时,从2009年起,该监狱还在服刑人员中广泛推行“汉礼操”,受到服刑人员欢迎。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针对未成年犯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在注重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与社会爱心组织联系,建立了一批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不定期邀请他们进监为未成年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通过以考促学的方式激励他们学习。
巢湖监狱将《三字经》、《论语》、《弟子规》中的名言警句,制作成展板,图文并茂,在各个分监区进行巡展,同时还专门制作了传统文化墙,增强传统教育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服刑人员陈某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后,为自己清算了“父母培养、自己犯罪成本和亲情守候”这三笔帐,并在给父母的忏悔信中这样写道,“爸妈,为培养儿子,你们吃苦受累,现在又因儿子不争气再度牵挂担心,儿子太愧对你们了。”
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在服刑人员中已成为一种时尚。任凭走进哪所监狱,时不时会听到服刑人员吟诵几句传统经典的词句来,让你在惊讶于他们的“博学”时,也深刻感受到经典文化已融入到了他们的心中。
传统文化教育正是以心灵的启迪带动言行的规范,以传统的美德纠正人格的缺陷,为指导服刑人员正确改造树立了航标,更为安徽监狱的教育改造创新工作注入了活力。
书香溢满大墙图书室
2010年中秋节,蚌埠监狱联合蚌埠市邮政局举办“幽幽书香,情满中秋”图书捐赠和“假日书市”活动。活动中,蚌埠市邮政局向监狱共捐赠图书3200余册,种类涉及文学、艺术、职业技能培训等七大类。“社会没有放弃我们,给我们送来精神食粮,让我们在改造之余,不仅有书读,还可以挑选自己想看的书。”即将刑满出狱的服刑人员李某激动地说,他一定珍惜狱中这难得的读书机会,好好学习知识,待出狱后回报社会的关爱之情。
“如何培养服刑人员积极健康的文化情趣,首先是让他们有书读,其次是读好书。”蚌埠监狱负责人表示,2009年蚌埠监狱在迁入新址后,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努力将监狱打造成书香监狱。在建设过程中,蚌埠监狱首先依托自身投资建立监狱图书馆,另一方面,考虑到监内图书馆现有图书?,矗立在服刑人员重塑崭新人生的道路上,时刻召唤着更多的囚子,沐浴狱园文化的春风,踏上新生的征程。(通讯员 尤仁祥 记者 汪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