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服刑在教人员养好孩子

石家庄由政府投资建立了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为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提供衣食住行学等健康成长和安全保障方面的救助

时间:2011-12-02信息来源:法制网作者:

     剃着光头,身上带着大片刺青的男子抹着眼泪呜呜地哭――在他面前,7岁的儿子用双手比划成一个心型,唱着感恩的心;临别时,男子紧紧抱着孩子哭道:“爸爸一定好好改造,等爸爸接你回家!”

  类似的场景,近年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频繁上演。石家庄市司法局局长王建国告诉记者,石家庄由政府投资建立了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为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提供衣、食、住、行、学等健康成长和安全保障方面的救助,“政府为服刑在教人员养好孩子、管好孩子,让服务在教人员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调动其接受改造,改过自新的积极性”。

  11月26日,记者来到少保中心看到,孩子们有的在院子里打乒乓球,有的在跳绳,还有的在活动室里和大学生志愿者玩猜谜游戏……整个中心,充满了欢声笑语。

  据少保中心主任赵兴中介绍,中心有工作人员28人,目前接收未成年人52人,其中35人为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其余为农村极度贫困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

  “这些服刑在教人员子女都非常可怜,有些父母双双被判刑,有些父亲被判刑、母亲改嫁,而亲属又不愿管或没有能力管;他们很多人被接到中心之前,辍学在家甚至流浪街头。”赵兴中说,中心尽可能为孩子们创造条件,努力弥补其亲情,确保其身心健康,并做到同龄同育。

  中心由前后两座二层楼房及院子和院外的操场组成,前面楼房一楼为孩子们的储存室和食堂,二楼为一年级至六年级教室。后面楼房为孩子们宿舍、活动室及浴室等场所。

  记者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除了小一点、座位少一些,与一般小学教室无异。在三年级教室里,课程表显示,孩子们一周上五天课,一天6节课,除了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外,还有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课两门特殊课程。

  “一些孩子受到父母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将违法犯罪的父母看作英雄,并作为骄傲自豪的资本,甚至将对父母判刑的不满迁怒于社会,仇视社会。”赵兴中说,为此,中心聘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给孩子们实施心理干预,并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除了保护教育好孩子,让赵兴中引以为傲的是,中心还开展创新开展了“亲情呼唤促新生活动”,即组织服刑在教人员子女每月给家长写一封信,每季度组织一次探监,每年组织一次子女与服刑在教人员的联欢活动。用亲情化解服刑在教人员不健康的心结,克服可能产生的自暴自弃、仇视社会、抵制改造等负面心态。

  赵兴中告诉记者,近期中心将要组织探监,目前孩子们正在积极写给父母的信。在征得一名12岁小女孩的同意后,记者看到了她亲手给父亲制作的一张贺卡,上面写着:女儿祝你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好好表现,争取早点回家,只要你早点回家,比什么都重要。我和弟弟会在少保中心好好学习,我和弟弟永远爱你。

  小女孩对记者说,她和弟弟都很喜欢少保中心,在少保中心有书读,有老师关心她们,小朋友们都在一起玩,住得好,吃得也比以前好,“我现在读5年级,是班长,我会好好学习,在这里等着和爸爸团聚”。

  “以前,一些服刑人员出了监狱,人就找不到了,等见到人时又犯了事。现在,只要是少保中心孩子的父母,出狱后肯定第一时间来找孩子,还想方设法找工作或请相关部门给其介绍一份工作,要带孩子过幸福的生活。”赵兴中说,截至目前,少保中心共接收服刑在教人员子女81人,这些服刑人员都积极改过自新,超过70%获得减刑奖励。

  王建国表示,少保中心是石家庄市“三位一体”大帮扶工作体系的一部分。2010年以来,石家庄创新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构建并完善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教育大帮扶体系,将帮扶工作前置,确保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不断下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