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秀洲区开“四诊”、亮“四心”、把“四关”活动,加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帮助、转化,防止其重新犯罪,成效初显。目前,辖区内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管控结对比例达到1:5,心理测试指标合格率100%。
一、矫正办开展“三诊”。一是联合会诊。各镇矫正办、司法所和团委部门按照1:3的比例组成志愿帮教小组,侧面调查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成长经历等,司法所还定期走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家庭,通过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共同研究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二是专家门诊。深入探究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对有不良心理症状、对社区矫正有抵触情绪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三是定期复诊。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每半月一次电话思想汇报、每月上交一份书面《改造小结》,志愿帮教小组根据小结内容提出矫正意见,适时调整矫正个案。
二、关工委亮出“三心”。区关工委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教。一是用“心”沟通。在帮教过程中,老同志们利用长者的亲和力,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达成心灵沟通。二是细“心”询问。了解生活及犯罪经历,认真帮助寻找问题的根源,重新认识自己,帮助其塑造坚韧的生活信念和正确的是非观念。三是专“心”施矫。根据每名帮教对象不同情况,不同心理,量身定制一套矫正方案,动态施矫,保证帮教的质量。
三、监护人守住“四关”。区矫正办定期组织开展家长见面会、家属座谈会等,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沟通,同时要求家长履行监护职责要守住“四关”即金钱价值关、家庭教育关、就业学习关和外出请假关,为他们在家服刑创造条件。
一、矫正办开展“三诊”。一是联合会诊。各镇矫正办、司法所和团委部门按照1:3的比例组成志愿帮教小组,侧面调查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成长经历等,司法所还定期走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家庭,通过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共同研究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二是专家门诊。深入探究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对有不良心理症状、对社区矫正有抵触情绪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三是定期复诊。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每半月一次电话思想汇报、每月上交一份书面《改造小结》,志愿帮教小组根据小结内容提出矫正意见,适时调整矫正个案。
二、关工委亮出“三心”。区关工委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教。一是用“心”沟通。在帮教过程中,老同志们利用长者的亲和力,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达成心灵沟通。二是细“心”询问。了解生活及犯罪经历,认真帮助寻找问题的根源,重新认识自己,帮助其塑造坚韧的生活信念和正确的是非观念。三是专“心”施矫。根据每名帮教对象不同情况,不同心理,量身定制一套矫正方案,动态施矫,保证帮教的质量。
三、监护人守住“四关”。区矫正办定期组织开展家长见面会、家属座谈会等,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沟通,同时要求家长履行监护职责要守住“四关”即金钱价值关、家庭教育关、就业学习关和外出请假关,为他们在家服刑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