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邓红阳 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谁家遇到了烦心事,首先想到的是小胡。小胡懂法,又热心,很多人愿意找她聊聊。 小胡名叫胡品晶,今年32岁,是南阳新村司法所所长。近年来,她和人民调解员走进辖区的每一个社区、楼院,熟悉家家户户的基本情况,先后调解处理各种矛盾纠纷760余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3起、群体性事件7起,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胡。 “过去,司法所说起来都重视,但连办公用房都是租用的,经费更不好提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级别,有经费,有车辆……就怕工作做不好!”胡品晶兴奋地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胡品晶是通过全区公开选拔担任司法所长的。她所在的司法所,不仅有固定的办公用房、公务用车,还有专款专用的普法教育、矛盾化解等经费。 “像这样的司法所,已成为全省2375个基层司法所的基本模式。”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王文海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省司法所全部立户列编,2375名司法所长一个不落地被轮训一遍,经费保障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承担着法制宣传、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区矫正等职责。 其实,河南基层司法所的变化,是全省司法行政整体工作叫响“民生品牌”的一个缩影。 “司法行政工作线长、面广,不管是法制宣传、律师管理等日常工作,还是教育人改造人的监狱劳教等工作,都是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基础性工作、长远工作。省委、省政府近年来认真谋划司法行政工作,力破司法行政工作发展中的难题,是河南司法行政工作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王文海感叹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