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墙内的招聘会
“我中学毕业,从事纺织8年了,能操作各种纺织设备,从来没有出过事故。”这样的求职简介,出现的地方并不是一般的招聘会,而是在安徽女子监狱。
今年10月,太和县司法局局长徐建,带领多家大中型企业负责人来这里招聘工人,为500余名将在3个月后离开监狱的服刑人员,提供近千个职位。
前来招聘的企业绝大部分来自纺织、制造、加工业。太和县开发区目前拥有2000余职工的某服装有限公司在推介时表示,只要改造的好、技术好,来多少工人都能“消化”。
另外一家拥有800余名职工的太和某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也不示弱,表示企业的福利待遇均很好,希望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选择他们。
太和县开发区司法所负责人回忆:当时的推介活动现场氛围热烈,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积极踊跃地向各家企业咨询用工情况,并提出很多问题,当场签订用工意向合同122份。
“签订了意向合同,并不代表就要来太和就业,这些人出狱后,会先来看看,感觉福利待遇好,她们就会留下来。”太和县司法局社区矫正股负责人说,这是双向的选择,但只要签了意向书的刑满释放人员愿意留下,企业就会接收。
“出狱人员这么抢手?”记者问。这名负责人介绍:“她们都有非常好的技术,是熟练工,到哪都有人要。”他补充说:“她们来到太和之后,感到福利待遇不如意,还不愿意留下呢。”
据其介绍,在招聘时,企业多主攻阜阳籍服刑人员,以“离家近、节假日可回家,平时能照顾亲人”等来吸引即将刑满释放人员。
企业会算一笔账
“只要招聘过我们推荐的那些刑满释放人员的企业,就会第二次、第三次走进监狱,进行招聘。”太和县司法局副局长赵毅山说,这些刑满释放人员改造的很好,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司法部门仍会帮扶,“有一手熟练技术,企业还好管理,这样的员工哪家企业不喜欢?!”
一家招聘多名刑满释放人员的企业负责人说,刚开始司法部门动员去监狱招聘时,他们并不认同。
“现在员工缺口很大,熟练工更缺。”这名负责人说,在司法部门的动员下,企业尝试招聘少量刑满释放人员。随即,这些刑满释放人员以他们的表现打消了企业顾虑,这家企业也摘下了“有色眼镜”:只论技术,不再问出身。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企业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缺工潮,优质的人力资源越来越缺少,这也是让企业把目光投向监狱的主要推手。
“企业担心不好管,这是正常的。但我们司法人员会协同管理,打消企业的顾虑。”赵毅山介绍,2010年,太和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太和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强化了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安置刑释解教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当年新安置刑释解教人员达到职工总数20%以上,经批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年。”
因此,到监狱招聘熟练工,企业不仅省了培训费,还能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
太和县西竹广告装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自己曾经招聘过几十个刑满释放人员,企业获得了税收减免等众多优惠措施,而这些人也很争气,有不少如今已经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只要看他们能否做好工作就行了,这些人出狱后都不想再踏入牢房,所以会很谨慎,做事也很卖力”。
刑释人员的回归路
与企业更关注优惠政策、职业技能相比,司法部门更关注社会效益。市司法局基层科负责人秦万良介绍,毋庸否认,社会对服刑人员总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刑满释放人员的“前科”会成为他们就业的障碍。如果让他们自找职业,肯定会困难重重,而建立在组织的推介之上,当然要比自荐具有更多的优势。
在太和县司法部门的牵线下,多名刑满释放人员对记者敞开了心扉。
“你认为啥时候我们最无助?不是在监狱,也不是出狱后,而是刚出监狱的第一步。”一位刑满释放人员曾因故意伤害服刑多年,他说:“是个人就得吃饭,我得考虑到出狱后第一顿饭在哪吃。”
“要是一时半会找不到工作呢?”记者询问。
他犹豫了一下:“反正不能饿着。”
据介绍,外地曾出现过出狱人员找不到工作,故意犯法以求再进监狱的事情。
打消这些人员的疑虑,在他们即将出狱时就进行帮扶。”秦万良介绍,要让服刑人员感受到社会没有抛弃他们,在即将出狱时就能找到工作。
“对于这些人员来说,帮与不帮两个样。”秦万良说,帮扶刑满释放人员,不仅杜绝了他们再次对社会造成危害,还能让一些人有能力回报社会。
这次到监狱来招聘的范祥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不是出狱后有人管有人问,为了吃饭,弄不好又进去了。”范祥波说,他1997年被减刑释放回乡后,“真是人见人躲”。此时,当地司法部门进行帮扶,帮助其办理了营业执照和贷款手续。
“这么多年,我是在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重新找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他们引导和扶持我创业的。”范祥波说,他已经拥有固定资产600多万元。
创业成功后,他多次走进监狱,以亲身经历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心理、道德等多项辅导,尽力让大家早日融入社会。
成为抢手员工的背后故事
让刑满释放人员成为抢手员工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改造好了,二是掌握一手技能。据九龙监狱负责人介绍,这也是监狱主抓的两项工作。九龙监狱建立犯人入监及刑释解教、社区矫正对象信息库,对他们的生活和择业意向分类分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教育、培训,使之具备一技之长,辅之以畅通的社会用工、就业渠道和优惠的扶持政策,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
界首籍服刑人员刘某现在成为九龙监狱的果树栽培技术能手,抽空就看书研究果树栽培技术。他说,这是为出去之后做准备的。在这之前,刘某想学习相关技术却苦于无人指导,界首市司法部门寄来相关书籍和一封鼓励信,使刘某深受感动。
就这样,不少人凭借着在监狱里掌握的技能,走向成功创业之路,九龙监狱服刑人员李某某服刑期间,掌握了全套服装加工流程,获释后到江苏承包一家服装厂,年收入20余万元。另一服刑人员田某某凭着在监狱学习掌握的技能,经监狱推荐,刑满释放后受聘于浙江一单位,后自己办实体做老板,带动一批人就业,他母亲感叹说:“没想到这孩子蹲监狱蹲出息了。”
这些刑满释放人员成功创业背后,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帮扶,我市司法部门要求,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刑释解教人员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对象,免费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等“一条龙”服务。对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由创业服务中心免费为其提供创业咨询、项目推介、政策宣传、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太和倪邱镇的王某曾因故意伤害罪入狱,2005年刑满释放回家,想做生意却没有资金,在别人的歧视中感觉抬不起头,司法部门出面,帮助其解决了启动资金。目前,王某的粮食购销经营形成规模,目前已拥有占地10余亩的粮食储备库。在新农村建设中,他自筹资金建成11栋住宅一万多平米的“财富新村”。
接受记者采访时,范祥波说,当年犯事被抓时,他认为这辈子完了,“对不住俺爷俺奶、俺爸俺妈,对不住家里人呀”。
不过,现在他觉得能对得住家人。有一次在梦中,他对已经过世的家人说:“以前孩子不孝,对不起你们。现在我帮了不少人,别人的父母就不会伤心了。”
他记得,当时大家都笑了。
范祥波还有一个梦:那就是他的企业再也不需要到监狱招聘了,因为其他企业把优质的人力资源都抢光了。
记者 李家林 通讯员 秦万良 刘继坤
“我中学毕业,从事纺织8年了,能操作各种纺织设备,从来没有出过事故。”这样的求职简介,出现的地方并不是一般的招聘会,而是在安徽女子监狱。
今年10月,太和县司法局局长徐建,带领多家大中型企业负责人来这里招聘工人,为500余名将在3个月后离开监狱的服刑人员,提供近千个职位。
前来招聘的企业绝大部分来自纺织、制造、加工业。太和县开发区目前拥有2000余职工的某服装有限公司在推介时表示,只要改造的好、技术好,来多少工人都能“消化”。
另外一家拥有800余名职工的太和某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也不示弱,表示企业的福利待遇均很好,希望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选择他们。
太和县开发区司法所负责人回忆:当时的推介活动现场氛围热烈,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积极踊跃地向各家企业咨询用工情况,并提出很多问题,当场签订用工意向合同122份。
“签订了意向合同,并不代表就要来太和就业,这些人出狱后,会先来看看,感觉福利待遇好,她们就会留下来。”太和县司法局社区矫正股负责人说,这是双向的选择,但只要签了意向书的刑满释放人员愿意留下,企业就会接收。
“出狱人员这么抢手?”记者问。这名负责人介绍:“她们都有非常好的技术,是熟练工,到哪都有人要。”他补充说:“她们来到太和之后,感到福利待遇不如意,还不愿意留下呢。”
据其介绍,在招聘时,企业多主攻阜阳籍服刑人员,以“离家近、节假日可回家,平时能照顾亲人”等来吸引即将刑满释放人员。
企业会算一笔账
“只要招聘过我们推荐的那些刑满释放人员的企业,就会第二次、第三次走进监狱,进行招聘。”太和县司法局副局长赵毅山说,这些刑满释放人员改造的很好,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司法部门仍会帮扶,“有一手熟练技术,企业还好管理,这样的员工哪家企业不喜欢?!”
一家招聘多名刑满释放人员的企业负责人说,刚开始司法部门动员去监狱招聘时,他们并不认同。
“现在员工缺口很大,熟练工更缺。”这名负责人说,在司法部门的动员下,企业尝试招聘少量刑满释放人员。随即,这些刑满释放人员以他们的表现打消了企业顾虑,这家企业也摘下了“有色眼镜”:只论技术,不再问出身。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企业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缺工潮,优质的人力资源越来越缺少,这也是让企业把目光投向监狱的主要推手。
“企业担心不好管,这是正常的。但我们司法人员会协同管理,打消企业的顾虑。”赵毅山介绍,2010年,太和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太和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强化了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安置刑释解教人员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当年新安置刑释解教人员达到职工总数20%以上,经批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年。”
因此,到监狱招聘熟练工,企业不仅省了培训费,还能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
太和县西竹广告装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自己曾经招聘过几十个刑满释放人员,企业获得了税收减免等众多优惠措施,而这些人也很争气,有不少如今已经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只要看他们能否做好工作就行了,这些人出狱后都不想再踏入牢房,所以会很谨慎,做事也很卖力”。
刑释人员的回归路
与企业更关注优惠政策、职业技能相比,司法部门更关注社会效益。市司法局基层科负责人秦万良介绍,毋庸否认,社会对服刑人员总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刑满释放人员的“前科”会成为他们就业的障碍。如果让他们自找职业,肯定会困难重重,而建立在组织的推介之上,当然要比自荐具有更多的优势。
在太和县司法部门的牵线下,多名刑满释放人员对记者敞开了心扉。
“你认为啥时候我们最无助?不是在监狱,也不是出狱后,而是刚出监狱的第一步。”一位刑满释放人员曾因故意伤害服刑多年,他说:“是个人就得吃饭,我得考虑到出狱后第一顿饭在哪吃。”
“要是一时半会找不到工作呢?”记者询问。
他犹豫了一下:“反正不能饿着。”
据介绍,外地曾出现过出狱人员找不到工作,故意犯法以求再进监狱的事情。
打消这些人员的疑虑,在他们即将出狱时就进行帮扶。”秦万良介绍,要让服刑人员感受到社会没有抛弃他们,在即将出狱时就能找到工作。
“对于这些人员来说,帮与不帮两个样。”秦万良说,帮扶刑满释放人员,不仅杜绝了他们再次对社会造成危害,还能让一些人有能力回报社会。
这次到监狱来招聘的范祥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不是出狱后有人管有人问,为了吃饭,弄不好又进去了。”范祥波说,他1997年被减刑释放回乡后,“真是人见人躲”。此时,当地司法部门进行帮扶,帮助其办理了营业执照和贷款手续。
“这么多年,我是在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重新找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他们引导和扶持我创业的。”范祥波说,他已经拥有固定资产600多万元。
创业成功后,他多次走进监狱,以亲身经历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心理、道德等多项辅导,尽力让大家早日融入社会。
成为抢手员工的背后故事
让刑满释放人员成为抢手员工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改造好了,二是掌握一手技能。据九龙监狱负责人介绍,这也是监狱主抓的两项工作。九龙监狱建立犯人入监及刑释解教、社区矫正对象信息库,对他们的生活和择业意向分类分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教育、培训,使之具备一技之长,辅之以畅通的社会用工、就业渠道和优惠的扶持政策,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
界首籍服刑人员刘某现在成为九龙监狱的果树栽培技术能手,抽空就看书研究果树栽培技术。他说,这是为出去之后做准备的。在这之前,刘某想学习相关技术却苦于无人指导,界首市司法部门寄来相关书籍和一封鼓励信,使刘某深受感动。
就这样,不少人凭借着在监狱里掌握的技能,走向成功创业之路,九龙监狱服刑人员李某某服刑期间,掌握了全套服装加工流程,获释后到江苏承包一家服装厂,年收入20余万元。另一服刑人员田某某凭着在监狱学习掌握的技能,经监狱推荐,刑满释放后受聘于浙江一单位,后自己办实体做老板,带动一批人就业,他母亲感叹说:“没想到这孩子蹲监狱蹲出息了。”
这些刑满释放人员成功创业背后,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帮扶,我市司法部门要求,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刑释解教人员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对象,免费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等“一条龙”服务。对刑释解教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由创业服务中心免费为其提供创业咨询、项目推介、政策宣传、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太和倪邱镇的王某曾因故意伤害罪入狱,2005年刑满释放回家,想做生意却没有资金,在别人的歧视中感觉抬不起头,司法部门出面,帮助其解决了启动资金。目前,王某的粮食购销经营形成规模,目前已拥有占地10余亩的粮食储备库。在新农村建设中,他自筹资金建成11栋住宅一万多平米的“财富新村”。
接受记者采访时,范祥波说,当年犯事被抓时,他认为这辈子完了,“对不住俺爷俺奶、俺爸俺妈,对不住家里人呀”。
不过,现在他觉得能对得住家人。有一次在梦中,他对已经过世的家人说:“以前孩子不孝,对不起你们。现在我帮了不少人,别人的父母就不会伤心了。”
他记得,当时大家都笑了。
范祥波还有一个梦:那就是他的企业再也不需要到监狱招聘了,因为其他企业把优质的人力资源都抢光了。
记者 李家林 通讯员 秦万良 刘继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