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浙江省南湖监狱一监区政治教导员 朱旭东
浙江省南湖监狱一监区在监狱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汲取系统内先进单位好的做法以及本单位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集中民智,大胆偿试,努力创新,按新录用民警和参加工作一年以上的青年民警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青年民警培养教育的道路,为今明两年大规模招录新民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积累培养的实战经验。
一、当前加大青年民警培养工作力度的形势逼人。
随着新民警的大规模招录,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不断加入监狱警察队伍,这些年轻人学历高、智商高、个人意识强,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他们稚气未脱,不少人心智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尚不具备独立处理监狱管理事务的能力,还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和适应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
一是从民警队伍的构成来看,监区党支部充分认识到青年民警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监区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民警占民警总数的24%,加上今年即将分配的新民警,这一比例将达到41%。若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青年民警培养教育,不仅会耽误这些年轻人的成长成才,还将会影响到监狱未来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因此,青年民警培养工作需要监狱各级组织与部门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共同落实的大事,它关系着监狱人民警察队伍能否保持持久战斗力的问题,关系着与监狱事业长治久安紧密联系的人才支撑的问题。为此,监区党支部统一思想认识,把青年民警的培养教育工作作为民警队伍建设的突出任务来抓,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氛围与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从监区长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来看,亟需加快分监区的后备力量培养的步伐。监区从09年至今先后向监狱输送各类人才八名,占监区民警总数的11%,其中被提为现职副科的有六人,这些同志曾经都是负责分监区管理的骨干。众所周知,当一个单位越来越多的人才越来越快地被推选出去之后,对整个队伍的正向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效、快速的补充机制,这无疑会让队伍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因此,加快青年民警的培养教育的步伐,是人才辈出的需要,更是维护监区安全稳定的需要。
三是从保持民警队伍的稳定来看,亟需关注青年民警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问题。近些年来,监狱系统新民警招得多走得也不少,给整个队伍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些流失的民警中,有把监狱作为跳板的,但更多的是受监狱单位的个人成长空间有限、工作枯燥单调、职业社会影响力不高等因素限制而提出调离的。因此,加强青年民警职业价值的引导,引导他们感受监狱人民警察这一职业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与贡献,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个人价值在职业价值上的实现,感受工作带来的种种愉悦感和成就感,这对保持民警队伍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做法与成效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一个人的起步阶段对其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同样,对新民警的培养教育必须牢牢抓住起步阶段,特别是第一年,为了能让新民警尽快掌握工作技能、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监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推敲,提出了“从两个层面着手,通过一年的努力,让新民警初步掌握管教业务、生产管理、执法执纪等基本技能,初步完成从社会人向监狱人的角色转变,初步认同并接受监区的文化”的培养目标。
(一)监区支部重点抓好新民警培养工作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宣传阵地建设。
首先,加强团支部建设,把团支部作为新民警培养教育工作的操盘手。今年,监区合理调配二线警力,从青年党员民警中挑选出一名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工作热情明显、群众认可的女民警担任团支部书记,专门负责青年民警培养与宣传工作。完善并健全团小组建设,把团小组建到分监区,由性格开朗、活动能力强的年轻人担任团小组组长。正是团组织正确履行了监区支部的决策与意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才保证了今年各类培训、比武竞赛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基层团组织所发挥的组织成效得到了监狱上下各级广泛的认可。
其次,合理设置培训、比武方案,把量化的考核成绩作为评判新民警成长的重要依据之一。围绕新民警的培养目标,按照“监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培养思路,重点对新民警的管教业务、生产管理、执法执纪等三大块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此,团支部会同管教股、生产股和政工股联合制定了新民警的培养方案,配套培养方案还制订了业务培训和竞赛比武方案各一套,实现以学增智、以考促学、以赛促训的目的,并与监狱的岗位练兵等规定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实效,避免方案流于形式、折腾人。监区十分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注重了解和观察新民警的工作实绩与群众评价,并将这两个结果与比武竞赛的成绩结合起来,以此完善新民警成长进步的重要评判依据。
再是,深入挖掘宣传载体资源,全力宣传新民警成长过程中闪光点。好的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为了宣传新民警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监区除了积极鼓励和推荐他们参加监狱组织各类征文活动、向监狱内部刊物投稿之外,监区还努力打造专属于民警自己的监区报――《1之窗》,通过典型人物专访、民警论坛、闪光言行、感想体会、传帮带工作等版块来深入挖掘平凡岗位中的不平凡事迹,共同抒发全体民警对单位、对事业的情感,使这份普通的报纸成为大家凝心聚力、展现真我风采的舞台。此外,监区还在“创先争优活动”宣传橱窗中专门开辟“青年展风采”一栏,用于宣传团支部在青年民警培养中的一些具体方案和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监狱各界展示一监区青年民警的独特风采,树立青年民警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充分发挥青年民警导师在新民警培养教育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
首先,把好导师的评选关是前提。所谓严师才能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一监区青年民警导师的评选方案》的规定,“工作五年以上、近三年没有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中共党员”作为选拔的基本要求,按照个人自愿、分监区推荐等方式产生候选人名单,经全体民警民主测评后由监区支部确定入围名单,最后在监区范围内予以公示。公示结束后,监区专门召开全体民警大会,在大会上隆重向导师们颁发聘书,并与先行带徒弟的导师、徒弟们一一当面签订《传帮带责任书》。通过这样一个程序,真正把工作表现好、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14名党员同志推选了出来,每个分监区确保有2―3名,按照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带徒形式,完全可以满足今年新民警分配的实际需求。从导师的构成来看,被评为党员先锋岗的优秀党员在青年导师的队伍中,在分监区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政治指导员、分监区长在导师团里面,一些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德高望重、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民警也在其中。这些青年民警导师们无不以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使命而乐在其中。
其次,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是关键。为了使这种点对点的传帮带模式能起到实际的效果,促进师父之间、徒弟之间的竞争意识,我们把“谁带的徒弟最好”作为对师父考评的思想依据,促使师徒之间荣辱与共。为此,团支部专门制订了《名师高徒年度评比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我们把徒弟的综合成绩作为考核师父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徒弟的成绩决定了师父的排名,根据排名的结果作为年度监狱推优评优以及“十岗百优”评选的重要参考。同时,为了体现青年民警导师的特殊地位,区别于其他普通民警,监区还从十分有限的绩效奖励资源中安排出一部分,用于已正式带徒的导师们的奖励。监区为避免新民警在见习期间发生一些违规违纪等事件,明确规定导师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督促导师严格管理新民警的日常工作生活。
再是,名师出高徒,高徒促名师,师徒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青年民警的传帮带工作给这些导师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展现的平台,特别是那些老民警们,他们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若不是让他们带徒弟,全身的“武艺绝学”则无人可传。因此,通过导师制的传帮带让这些从警多年的老民警一边可以将平生所学倾囊传授,同时,为了当好师父,做好表率,这些师父们在徒弟面前不仅带头遵守工作纪律,带头努力工作,还摒弃了原来的一些小毛病、小动作,重新焕发出干事业的热情。此外,监区为了更好地使新入职的青年民警尽快学到真本事,要求分监区在排班时,师徒一起执勤或一起值班,以便师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有的师父还十分关心徒弟的感情生活,热情地扮好“红娘”角色,给来自外地的徒弟介绍对像,有的师父还把徒弟领进家门,一起聚个餐等,在工作生活的点滴中逐步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
(三)、搭建各类活动平台,促使青年民警人才脱颖而出。
围绕管教业务处理能力、劳动现场组织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应变处置能力、文明执法驾驭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要求,监区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按照新民警和工作一年以上的青年民警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培养。
首先,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监区为了让青年民警能够掌握基本的技能类知识,上半年先后举办了12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年课堂,有邀请业务科室领导、有监区领导进行授课的,也有青年管教民警根据自己工作心得与体会讲解课题的。在省四监发生“6.14”事件后,监区的青年民警围绕“如何确保监区的安全稳定”这一主题举行专题的讨论,针对监区的现状,提出防控措施,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让青年民警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教育效果十分显著。监区还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加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关于创新管理的公开课,拓宽青年民警的视野。
其次,拓宽活动平台,创造工作乐趣。今年以来,监区先后开展了罪犯模拟点名讲评比武、监管改造基本制度闭卷考试、新录用民警转正“四个一”考试、笔录制作比赛、青年民警无册点名与“四知道”比武等活动。四月初还专门召开了青年民警座谈会,在隆重表彰了一季度比武竞赛成绩突出的青年民警之后,还专门对今年的比武方案进行了讨论。监区于8月初组织了青年民警导师座谈会,对青年民警培养的方案进行再讨论,导师们共同交换了传帮带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并对今年新民警到位后的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