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誉为软实力之称的文化,在当今监狱依法对罪犯行刑的过程中,以文化之理念,以文化之形态,以文化之载体,以文化之给力,通过建立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文化改造体系,发挥文化的认同功能,影响与作用于对罪犯改造而所形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文化改造罪犯的新手段、新方法,已经日渐显现,并日益期待为监狱改造的新手段。
关键词:文化改造 改造手段 新期待
被誉为软实力之称的文化,在当今监狱依法对罪犯行刑的过程中,以文化之理念,以文化之形态,以文化之载体,以文化之给力,通过建立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文化改造体系,发挥文化的认同功能,影响与作用于对罪犯改造而所形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文化改造罪犯的新手段、新方法,已经日渐显现。其导向、陶冶、教化、矫正、净化、激励等等改造之功能的发挥是越来越独特与鲜明。这些业已被监狱实践所证明的文化之改造,是监狱行刑的新理念,也是监狱科学认识罪犯的新实践与方法的新突破。它能否与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一样,期待为监狱的基本改造手段呢?笔者是持期待之态度的。其期待的理由:
一、从监狱发展的时代语境来看,文化改造是不期而遇
监狱工作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发展到当下,可以说,既是监狱工作难得的发展期,也是监狱工作难得的机遇期。在这个发展期中,监狱工作方针从建国之初的“三个为了”,到六十年代中期的“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监狱法》颁布后确定的“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直至到“首要标准”的提出,自始自终强调的是改造在监狱工作的中心地位,强调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要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通过改造手段的多样化,来促使监狱职能的归位,实现监狱改造质量的提高,而文化改造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不言而喻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在这样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监狱特别是经过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历练,比任何时候更加自觉地凸显监狱的职能,着眼于人的发展与监狱的进步,着眼于监狱人文精神的重塑,着眼于监狱的文化建设,通过行刑法制化、改造科学化、管理信息化、民警知识化、区域城市化等全方位的现代化战略,使得当代中国特色监狱文化的转型或生成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监狱的文化身份与标识得以更为彰显,文化改造不仅是作为一种前瞻的理念,而且顺时而动成为了监狱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
文化改造是监狱长期坚持创新与改革的结果,是监狱改造工作从传统走向现代运作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文化改造不仅能弥补三大传统改造手段存在着的“不科学、不规范、不完整”的缺陷,而且至少在实践层面上是对三大基本改造手段的一种拓展,延伸,深化,也更是对监狱改造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这是因为三大基本手段在对罪犯的改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同时,确实也存在着劳改改造手段的异化,监管改造手段的人格化、教育改造手段的虑化、淡化乃至形式化倾向等。而文化改造的应运而生,恰恰是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修复、更新、填补和导向的新作用,具有三大改造手段所固有的不可替代性。
文化改造的发展情形,是监狱法法理在监狱工作转型期之体现。《监狱法》第四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第六十二条:“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的思想教育。”第六十六条:“监狱应当设立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必要的教育设施。”第六十七条:“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监狱法,其实为当下文化改造手段的萌生作好了法理的铺垫与法理的准备。
司法部所积极倡导的“监区文化建设”,为文化改造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其在《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中所一再强调的“教育改造罪犯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方式、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要积极探索、切实把握新形势下罪犯改造工作的规律,创新改造理念,完善改造手段。”“要坚持和完善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同时,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对监狱工作的新的要求,积极探索改造罪犯的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手段,增强改造的实际效果”等等要求,无疑为监狱以文化之力来改造那些文化缺省、文化迷惑的罪犯,进一步增强改造罪犯的科学性,显然成为了监狱明智的选择和一种创新方法的运用。
而同时,文化改造是对社会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呼应。监狱工作社会化的纽带是文化,是文化将监狱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地要反映到监狱里来,监狱只有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监狱对罪犯的改造才能顺时而动,监狱最终才能将罪犯改造成符合社会品性的“社会化”之公民。
二、从文化主体的文化意识来看,文化改造是必不可少
实施文化改造的主体是我们的监狱民警。监狱民警对文化意识的启蒙与觉醒,对文化改造的萌动乃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而监狱民警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来源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监狱民警才开始意识到文化在监狱改造工作中的作用,以拓展开的文化视野,以省思性的态度,开始对监狱原有的改造模式的文化因素进行质疑、批判、分析与思考,开始自觉地、自发地以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监狱、监狱文化等现代文化理念,来开始超越传统监狱文化模式的束缚,尝试对监狱文化模式进行自我的完善,自我的修复,自我的变革,尝试以新的文化改造机理重构起文化改造的模式。
监狱一向以“文化沙漠”自卑,文化在监狱里是一个被遗忘许久的符号。但是这种传统的观念与属性,在监狱民警文化主体觉醒的时代里,已经开始被革新,被颠覆。监狱民警已经逐步地意识与领悟到,监狱的改造工作其实也是一项文化之力的改造,是需要以文化来引领、来导向、来激励的改造,是需要以文化来培植、来培育、来蕴涵的改造。罪犯改造的底蕴需要文化的引导,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文化的洗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铸人在改造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清晰,不仅成为当下监狱改造罪犯的有力载体,而且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与其他监狱本质属性的深刻区别。
依法治监,是监狱文化建设的主流文化。依法治监,经过与人治的不断博弈,监狱民警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依法治监,不仅是一种制度变革和组织重构,而且也是一场文化、观念的革命。”⑴文化在监狱的环境里,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属性,更为体现出对罪犯改造的属性,拥有三大手段所不可替代的改造作用。这种文化改造罪犯的功能就是文化的认同。⑵改造罪犯的过程,就是文化认同的过程,就是对监狱主流文化认同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对罪犯的改造只有达到了文化的认同,罪犯才有被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可能。文化的认同既是罪犯改造的逻辑起点,也是罪犯改造的逻辑归宿。
同时,文化改造已成为提高监狱人文程度的载体,有学者认为:一个开放的社会不允许监狱脱离文明的谱系,监狱应当纳入社会公众的视线监督之内。而纳入这个视线之内的根本要素是监狱的文化,监狱文化不仅“视其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之文野。”而且“欲知其国文明之程度,视其监狱制之良否,可决也。”文化代表的不仅仅是监狱的表征,而代表的更是监狱发展的实证。
这种对文化的认识,经过文化的不断交融与互汇,已经开始超越传统,认识的视野已经开始在拓展,已经从狭义的文化概念里跳将出来,以广义的文化概念,不仅领悟到意识、精神,观念、行为、习俗等等文化的属性,而且开始向监狱信息化的文化领域延伸,认为“监狱信息化有其特定的文化目的与文化策略,它依据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倍增权力,扩大控制,提升规则,建构新的改造文化霸权。”⑶因此,文化改造罪犯的意识,不断地在监狱民警的意识里强化,并形成新的改造罪犯的思维模式而自觉地应用在了改造工作的实践中,成为了监狱必不可少的一种改造手段。
三、从文化改造的构成内容来看,文化改造是无所不及
当代文化理念里的文化改造,已不是狭义意义上的文化改造,文化改造具了多维度、多触角、多视野的文化表征,表征出多样性的文化内容,构成监狱文化改造内容丰富多彩的多维特色。
从文化的构成层面上来看,监狱文化改造的内容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文化的主流属性来看,监狱文化改造的内容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筑监狱改造的环境,表征为监狱浓烈的文化改造氛围,使之罪犯在文化监狱、书香监狱的文化氛围里,亲身感受到文化氛围的感染力和认同力。
文化与监狱不可或缺,罪犯与文化也是不可或缺。文化将改变罪犯的人生,文化将书写监狱的明天。监狱会因文化而更美丽,会因文化而更精彩。同样,罪犯会因文化而醒悟,会因文化而重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之功能,使得今天的监狱民警,会如此青睐于它,钟情于它,是因为文化已经选择了监狱,是因为文化已成为打造现代监狱的新标杆,彰显为一种监狱精神风貌的软实力。
五、从文化理论研究的趋向来看,文化改造是另辟蹊径
在监狱学的理论研究领域里,对文化及其文化改造的研究,与风风火火的监狱学等各专业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相比,一直以来很少被关注与光顾,处于一种许久的冷落与不相协调的境遇之中。几曾何时,这种与监狱学理论研究不相协调的格局,在世纪之交后的历史发展机遇期里,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忽然被打破,沉寂的氛围突然间被活跃了起来。关于监狱文化的研究,俨然成为了监狱学理论研究非常活跃的组成部分,作者或以构建性的见解,或以哲理性的解读,或以历史性的比较,或以省思性的思考,或以多学科的相融,对蕴含在监狱行刑与改造里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使得监狱文化及其文化之作用,渐成为打造现代监狱的有一新名词,监狱学的理论研究范畴被拓展了开来。
文化开始超越其自身的特定内涵,向着多维度的文化视角拓展开去,监狱的精神文化、监狱的建筑文化、监狱的警营文化、监狱的制度文化、监狱的传统文化、监狱的监管安全文化、监狱的信息化文化、监狱的亚文化等等一切与监狱的改造罪犯相关的文化元素,被纳入了监狱文化理论研究的范畴与对象,使得监狱文化从来没有像今日一般那么受到青睐,受到重视。在《中国监狱学刊》、《犯罪与改造研究》等监狱学理论研究的杂志上,众多的有关监狱及其监狱文化的论文被频频刊出,据粗步统计,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在《中国监狱学刊》刊发的以文化为研究主旨的论文就达30多篇,文化一词陡然活跃了杂志的版面,丰富了读者的视野。
与此同时,黎赵雄主编的《文化监狱》,于保忠主编的《2008文化与监狱论坛》,于爱荣主编的《监狱文化论》等诸多关于监狱文化的研究专著,更是集监狱文化研究之精华,频频亮相,显示着监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热情,在监狱学的理论研究园地里,努力构建起监狱文化独特的理论建构。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关于监狱文化的理论研讨会,也是异常活跃,纷纷登台,在近几年的时光里,“监狱文化与矫正论坛”、“2008文化与监狱论坛”、“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监狱文化建设与监管安全工作”等由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性专题监狱文化理论学术研讨会,相继在天津、佛山、大连、太原等地召开,更是助推了文化在改造工作中的作用,使得文化更显现出其对罪犯行刑的强有力的改造力与矫正力。
毫无疑问,现在的关于对监狱文化及其文化的研究,因监狱文化的博大性,因监狱文化的多维性,因监狱文化的发展性,在监狱学的理论领域里,还是初步的,还是刚刚在启蒙,还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尽管如此,当下监狱文化的理论研究,已经显现出为文化改造这一新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x;">期,第36―40页。
⑸江苏省江宁监狱课题组:“现代监狱建筑ze:10.5pt;">载《监狱评论》第ize:14px;">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⑹ 汪勇:“监狱功能的多元视角探析”,载《监狱评论》第3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⑺梁树??行性分析”,载《上海警苑》2011年第1期,第family:宋体;font-size:14px;">―21页。
单位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西凤路1500
邮ize:14px;">313000
作者:陈光明
职务:浙江省长湖监狱副调研员
电子邮件:chjycgm@163.com
研究方向:监狱学,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