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孙莹
本报讯 近年来,为解决刑释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中一部分 “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 “三无”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就业问题,市司法局推进 “中途之家”建设,其中“新航驿站”成立至今已接纳45名“三无”人员就业。
昨天,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一行对本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进行视察,并对 “中途之家”的作用予以肯定。
监所内必访、出监所必接、户口必报、有困难必帮、基本情况必知、重点对象必控,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李和平介绍,目前本市的安置帮教工作仍遵循以上 “六必”。他透露,现阶段市司法局正在积极争取安置帮教的地方性立法,并将以 “六必”要求为核心内容,将安帮工作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他说: “《上海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条例》 (建议稿)已经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正在向市人大常委会申请列入2012年上海市地方性立法计划。”
视察中,刑释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问题是代表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根据市司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本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率为94.79%,同比上升了0.38个百分点。
“就业的问题还是最棘手的问题。”市人大代表方超伦提出:到底是什么让刑释人员的就业常常 “卡脖”?作为一名社区警察,他从自身的了解出发,认为就业单位要求刑释人员开具的 “无犯罪记录”是其中的主要症结。方超伦认为,对于单位要求开具的 “无犯罪记录”是否可以考虑作一些界定,对于一些表现较好的刑释人员,或者在几十年前因为小事曾被拘留的人员,不能仅仅因为缺一张 “无犯罪记录”而将刑释人员挡在门外。
对此,市人大代表张雅玉则介绍了一些值得学习的经验。张雅玉介绍,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在安置就业方面正在不断探索,过去5年内安置了8人,今年3月份至10月份期间就安置了35人,如此好的效果主要归结于街道正在试点的一项工作。张雅玉表示,由于无法开具 “无犯罪记录”,企业则很难接纳刑释人员,为此,天山路街道会向一些用工企业开具 “证明”,内容大致为该刑释人员在社区内表现良好等,从而帮助他们就业。她建议,这一做法可以广泛推广。
座谈中,不少市人大代表纷纷提出,目前一个社工往往要兼顾5―7个居委会,很难顾得过来,因此增加社工力量非常必要。而市人大代表徐晓青则提出,目前有关安置帮教的法律、法规也在积极制定中,建议相关的社区矫正官培训等可以提前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