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企献千岗”让矫正人员走上回家路

时间:2011-12-25信息来源:法制日报政法司法作者:

本报记者陈东升

本报实习生郁燕莉

 浙江省杭州市是社区矫正工作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截至12月16日,该市社区服刑人员帮教率达到100%,安置率达到98%,重新犯罪率低于0.098%,社区矫正呈现出“两高一低”的良好态势。
  杭州市司法局局长洪慧萍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杭州社区矫正工作做得好,关键是他们做到了“五化”:教育科学化、稳控信息化、执法规范化、衔接机制化、安置基地化。

教育手段不搞“一刀切”
  11月底,杭州文新街道司法所新接收了一名社区服刑人员:20岁的小华因为参与诈骗被判缓刑三年。
  入矫第一天,社区矫正专管员陈丹丹针对小华的家庭、经济、教育、就业和人格特征等各方面情况,通过“社区服刑人员再犯风险评估系统”软件,分析评估风险缺陷,制定矫正方案,并出具意见:慎交友、改变过杂的交际圈。
  “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不同,人身危险性大小、重新犯罪可能性都各不相同,因此入矫后的教育手段不能搞‘一刀切’。”洪慧萍说,今年,市司法局与浙江省警官职业学院联合开发再犯风险评估软件,力求对每个入矫对象一对一评估,做到对症下药。
  “矫正对象在入矫初期,危险系数高、心理防线弱。以前大家是凭经验判断,很可能会错过教育最佳时期。现在有了这套软件,确定社区监管等级、制定矫正方案就有了科学依据。”司法所所长李建英对此赞叹不已。
  有了科学的判断,推行实施社区矫正对象人性化“菜单式”管理模式便成为可能。杭州市司法局办公室主任倪毅举例说,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分为6大类、18个小项,制成“菜单”,因地制宜、因人施矫。
  因为受贿罪,医生张健在社区已服刑一年多,他说:“司法所安排我担任社区离退休干部看病的导引员,我既熟门熟路,又能和老前辈沟通。其间,我改变了很多,这成为我人生转折点。” 

建545个爱心帮教基地
  “刚回家的一段日子里,我真的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是司法所和厂领导帮助我找到了工作,开始了新生活。”见到老朱时,他在杭州某机械厂上班,一身蓝色制服,笑容可掬。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社区矫正对象这一特殊身份。
  老朱说:“现在厂里让我管仓库,每天的出货额在60万元左右,厂里领导信任我,我认真工作就是最好的报答。”在余杭,有很多老朱这样的归正、矫正人员通过“百企献千岗”再就业安置平台走在“回家的路上”。
  “要降低重新犯罪的可能,稳定的工作是一个基本条件,余杭区现有矫正对象585人,各自技能不同、素质不同、就业需求也不同,集中安置不可能。”余杭区司法局局长毛新利说。为此,余杭区开展了“百企献千岗”活动。
  现在,“百企献千岗”渐成企业回馈社会的一种风尚,目前全区已建立545个企业爱心帮教基地,形成长效献岗和安置机制,可为归正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及其家属预留就业岗位1296个,安置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等7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7%。
  据洪慧萍介绍,今年以来,杭州已累计建立41个安置基地,为78名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落实责任田354人,指导就业或就学1235人次。
本报杭州12月23日电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