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光明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坚持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审前调查制度、矫正奖惩制度、整固系统工作机制等创新做法,在安徽省推广实行,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
安徽省马鞍山市是安徽省最早试点开展社区矫正的市,从试点到全面推行以来,该市在社区矫正工作上创新不断,亮点频出。该市制定出台了《马鞍山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等级管理分阶段教育办法》、《马鞍山市社区服刑人员等级管理测定办法》,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制度。该项制度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型、人身危险性、再犯罪可能性、改造表现、再社会化程度等差异,分为宽松、普通和严格管理三个等级,因人施矫,动态调整。并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行为特点和需求变化等,将教育矫正过程分为入矫、常规和解矫前教育三个阶段,分段施矫,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适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马鞍山市公、检、法、司联合出台的《马鞍山市刑事案件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则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审前调查制度,规定凡是法院判决、裁定可能适用社区矫正的,先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了解被告人的犯罪背景、日常表现、家庭生活等情况,提交评估报告,供法院裁量参考。审前调查制度实施以来,马鞍山市基层司法所现已完成1027例刑事案件被告人审前调查工作。建立整固系统工作机制是马鞍山市今年推出的一项新做法,就是全面梳理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程序,对社区矫正实行流程管理,以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此外,该市还推出矫正奖惩、科技定位监管等做法。
这些社区矫正工作基本制度的创新,有效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推动了该市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在马鞍山市,社区服刑人员入矫都要由司法所向其送达“社区矫正宣告书”,由其签押“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同时确定汇报时间和次数、公益劳动地点等;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向其送达“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并及时通告公安等部门。初始登记实行“双同时”,即: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时,社区服刑人员和专门法律文书同时见面、同时接收。对于重点社区服刑人员,由司法所组织签订《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组成矫正小组,制定并执行“矫正个案”。据了解,马鞍山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社区矫正人员解矫后重新犯罪的几近为零。
安徽省马鞍山市是安徽省最早试点开展社区矫正的市,从试点到全面推行以来,该市在社区矫正工作上创新不断,亮点频出。该市制定出台了《马鞍山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等级管理分阶段教育办法》、《马鞍山市社区服刑人员等级管理测定办法》,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制度。该项制度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型、人身危险性、再犯罪可能性、改造表现、再社会化程度等差异,分为宽松、普通和严格管理三个等级,因人施矫,动态调整。并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行为特点和需求变化等,将教育矫正过程分为入矫、常规和解矫前教育三个阶段,分段施矫,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适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马鞍山市公、检、法、司联合出台的《马鞍山市刑事案件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则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审前调查制度,规定凡是法院判决、裁定可能适用社区矫正的,先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了解被告人的犯罪背景、日常表现、家庭生活等情况,提交评估报告,供法院裁量参考。审前调查制度实施以来,马鞍山市基层司法所现已完成1027例刑事案件被告人审前调查工作。建立整固系统工作机制是马鞍山市今年推出的一项新做法,就是全面梳理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程序,对社区矫正实行流程管理,以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此外,该市还推出矫正奖惩、科技定位监管等做法。
这些社区矫正工作基本制度的创新,有效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推动了该市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在马鞍山市,社区服刑人员入矫都要由司法所向其送达“社区矫正宣告书”,由其签押“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同时确定汇报时间和次数、公益劳动地点等;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向其送达“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并及时通告公安等部门。初始登记实行“双同时”,即: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时,社区服刑人员和专门法律文书同时见面、同时接收。对于重点社区服刑人员,由司法所组织签订《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组成矫正小组,制定并执行“矫正个案”。据了解,马鞍山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社区矫正人员解矫后重新犯罪的几近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