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在《建立乔司劳改农场的回忆》一文指出:“乔司劳改农场,是全国办得最早,也是办得比较好的劳改农场之一。在创建初期就得到了公安部的肯定。”“是我省劳改单位的一个缩影”。乔司劳改农场之所以一直得到省部领导的关心,关键在于在党委的领导下,有一支听党的话、服从党的领导的干部队伍,有着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这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所形成的凝聚力、战斗力激励、鼓舞着广大干部始终向前、敢于争先、勇于创新,争当发展先锋的精神。这种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形成于初创时期,发展于60年代,光大于改革开放时代。在初创时,广大干部面对野鸭成群、芦苇丛生、坑坑洼洼、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雨天一片水汪汪,晴天盐碱白茫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和艰难;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退缩,没有怨声载道,而是以坚韧不拨的意志,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组织实施对罪犯的惩罚和改造,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创建工作。
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与天斗、与地斗”的革命精神
建国后,广大解放军战士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建设新中国、建设新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创建乔司监狱初期,就是以张启德、孙树德等8名解放军战士,带领40名犯人及牲畜、农具,从玉泉寺步行几十里来到乔司,进驻荒滩,开始开荒、围垦造田,拉开了建场的序幕,以“与天斗、与地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战胜了初建时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首先是战胜一场又一场的大暴雨,1951年7月,天降大雨,造成内涝,广大干部以天不怕、地不怕的无所畏惧的气概,组织排涝,战胜灾害。1952年6月中旬起,连日狂风暴雨,又发生严重的内涝,广大干部组织动员3000多名犯人日夜进行抗灾抢险工作,保住了全场安全。其次是战胜严重的干旱和台风的侵害,1953年6月遭受了严重的干旱,8月受到强台风的危害,农历18潮水大,潮位高,水势迅猛,防潮堤多处决口,组织500多名劳力,夜以继日奋战,保住了防潮堤,保住了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后是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内涝灾害,1954年又战胜了三次内涝,9月战胜了大坍江,保住了场的安全。广大干部发扬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天斗、与地斗”的革命精神,进驻这片前人不敢涉足、前人无法开垦的荒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为改造罪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在遇到各种困难面前,表现出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初创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完全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当时,农场只有国民党留下的旧机场9间破平房和十三堡“露香园”私人垦殖的16间平房。没有住房,干部带领导犯人割茅草、购稻草盖起简易的草棚;监区没有围墙,先是挖沟代墙,以后逐步筑上篱笆。没有生产工具,一面向当地群众借,一面发动犯人中的铁木工,自己打制生产工具,又派干部到江山贺村买了30头耕牛,提高了垦荒速度。为了解决资金缺乏问题,就自己动手发展手工业生产,在临平山砸石子、织麻袋、制元钉等。在南星桥建立木材厂,在盐桥和解放路18号建立碾米厂、豆腐作坊。到1952年底,手工业产值达20余万元。这对解决当时资金困难起到一定作用。为了减轻国家负担,除在新开垦土地上种植棉麻和平共处部分粮食外,从1952年开始试种西瓜、大白菜,搞畜牧业生产,以增加收入。
三、面对恶劣的条件,广大干部表现出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用“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二句话,来形容最初的乔司农场是最恰当不过的。初创时,由于地面缺少植被,地势空旷,夏天烈日曝晒,暑天蒸煮,干部几乎人人脱去一层皮;冬天,江风凛冽,寒风侵骨,手脚皲裂;喝的是带苦涩味的河塘水,肝、胃发病率高,后逐步改用大水缸接储雨水饮用;道路则是晴天泥灰没脚背,雨天路滑似溜冰。初创时,囿于条件,犯人睡地铺,干部睡竹床。干部白天带犯人出工,与犯人一起劳动;晚上进监舍掌握学习情况,休息时找犯人个别谈话教育,真是“两眼一睁,干到熄灯;双眼一闭,还得警惕”。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为了人民的安宁,政权的巩固,干部以苦为乐,积极工作,正如一首歌词所说:“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去安家。”
四、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注重学习、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广大干部不仅在工作、生活中特别能吃苦,而且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断学习、善于总结、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建场前,通过调研1950年1月提出了《建设新农场计划书》,为建设农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作为浙江第一个组建的省属大型农场监狱,在对罪犯依法执行刑罚过程中,针对不同时期在押犯的特点,积极探索监管改造方法,采取相应措施,使罪犯走上改恶从善、悔过自新之路,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发挥了应有的前导作用。1951年7月,根据《关于建议儿童犯的关押与看管事》函,对收容的未成年犯,单独成立儿童队,并按文化程度分编初、中、高三个班级,进行文化教育;1956年5月按犯罪性质实行分押分管,把刑事犯、反革命犯分别管押,率先实行分押分管分教。1951年7月针对罪犯中越狱脱逃事故多发,在犯人中建立联保联坐制度,率先在狱内侦查中发挥罪犯的积极力量,破获各类案件96起,确保安全;1953年10月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犯人实际食量和劳力强弱分一、二、三等,分别定为每人每天大米1.7、1.5、1.3斤供给,率先对罪犯伙食实行营养搭配和分等定量供应。这些创新举措,为全省监管改造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当年乔司农场的创业者们正是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在江�荒滩上建设,时进与干旱、内涝、台风、江潮、溃堤、坍�等作斗争,从而培育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正是由于全省第一座组建的大型监狱,无任何经验可借鉴,因而培育了一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后监狱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本文作者:郑辉建 浙江省乔司监狱副监狱长
转载请注明源自中国监狱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