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很想你,希望你早点回家!”10日晚,15岁的小斯(化名)提笔给正在监狱中服刑的妈妈写信。志愿者把这一家人的影像拍摄下来,准备送给小斯的妈妈看。而这一次拍摄行动,则是缘于一次特殊的“偶遇”……
狱中女犯人挂念孩子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妇联等部门组织一支探望团队,前往位于南宁市的广西女子监狱,探望在当地服刑改造的柳州籍女犯人,对她们展开社会帮教。同行的还有柳州民间公益组织“自新会”的志愿者。
在女子监狱里,探望团队与柳州籍服刑人员谈心,了解她们的思想近况。聊到一个名叫阿惠(化名)的服刑人员时,狱友们都说她表现很好,不仅守纪律,还主动向管教人员提出,愿意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大家提供理发服务。
阿惠告诉探视者,她有一个15岁大的孩子,还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很差,让她十分挂念。孩子他爸也是一名刑释解教人员,如今在柳州市内打工,十分辛苦。这时,“自新会”会员忽然插话问,阿惠的孩子是不是正在柳南区某小学就读的小斯?双方核对了细节后,阿惠感到很惊讶:“他就是我的孩子!他现在过得怎样?”
于是志愿者告知了小斯的近况。原来,自2011年年底开始,“自新会”成员对柳南区康华、竹鹅片区的村民或外来务工者家庭进行抽样走访,调研城乡结合部家庭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小斯年龄偏大、成绩较差,其班主任为此很头疼,校方和“自新会”都对小斯一家予以重点关注,展开了多次走访。
志愿者们随即决定,帮助阿惠摄制一段其家人的生活影像,之后再通过法院工作人员转交给阿惠,以促进其更好地服刑改造。
志愿者拍摄家人影像
10日晚,记者与带着拍摄器材的志愿者、小斯的班主任罗老师一起,来到康华小区小斯家的门前。
据了解,小斯一家是本地人,其父曾有过服刑经历。其母阿惠经营着一家小发廊,有时碰上一些客人有吸毒的需求,阿惠便琢磨着帮客人带货,这样可以多挣点钱,于是她做起了“马仔”。其家人曾劝说阿惠不要做违法犯罪之事,但阿惠以为带货数量少问题不大,结果东窗事发。去年年初,阿惠以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由于父母亲的特殊经历,加上自己又多次转学,所以小斯虽然年满15周岁了却仍在读小学六年级。
小斯的爷爷到外面网吧找小斯。听说罗老师来家访,小斯更不愿跟爷爷回家了。罗老师赶紧去找了一名家住附近的学生,让他去帮忙叫小斯回家,并告知一行人的来意。听说要把自己拍摄给妈妈看,小斯这才回了家。
面对镜头,小斯显得很腼腆。虽然有很多想念妈妈的话,却不知该如何表达。他说,希望妈妈能早日回家,以后不要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在志愿者和罗老师的提议下,小斯决定给妈妈写一封简短的信,通过自己的笔迹,让妈妈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但他却不怎么会写字,在罗老师的帮助下,他最后写成了一封只有十多个字的短信。看着自己写的歪歪扭扭的文字,小斯显得很开心,“妈妈看到信后也会高兴的”。
过了许久,小斯的父亲才做完工作,匆匆从市区赶回来。其父是一名普通装修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表示,今后会尽力教育妻子、孩子遵纪守法,并且配合好校方的工作。
服刑者家庭需要社会关注
罗老师告诉记者,小斯经过多次转学,去年才进入她的班级。因为基础没打好,小斯无法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连简单书写都成问题。近两年来,他们这类公办学校接收了大量原本在私立学校就读的孩子,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像小斯这样的学生,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给予更多的关注。
“自新会”志愿者则认为,对狱中服刑人员开展社会帮教,亲情温暖是最“给力”的。而小斯这样的孩子,暂时缺失了母亲的关爱,更需要社会爱心人士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消除社会歧视。(记者 陈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