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用团体咨询、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社会适应辅导、网络视频咨询等一系列心理干预方法,对广西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强制隔离戒毒的30名学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干预,而后采用王登峰的《自我和谐》问卷进行自我和谐水平的前后测试,目的在于了解相关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戒毒人员自我和谐水平的影响,从而提高戒毒人员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提高戒毒人员的理性思维和自助能力,促进戒毒人员以一种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矫治活动。
关键词:心理干预;戒毒人员;自我
戒毒人员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从医学角度来看也是病人。心理矫治作为一种矫正手段,通过改变戒毒人员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真正关注戒毒人员内心状态的发展变化,以改变他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这样会让戒毒人员感到更温暖,让戒毒管理更趋于人性化、更和谐、更人本。
(一)研究对象
采用总体抽样法,抽取山西省广西强制隔离戒毒所中4个大队109名男性学员,年龄范围18-30岁,平均年龄25.83岁,入所时间跨度2-24个月,平均入所时间12.27个月,文化水平最低为小学程度。进行自我和谐水平的测量,得有效问卷73份,选取自我和谐总分高于103的30名学员进行后期的一系列心理干预活动。这30名学员均是因吸毒而被强制隔离戒毒的。
1.研究工具
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Congruence Scale,简称SCCS) 。采用王登峰根据Rogers有关自我和谐概念的阐述而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量表有由35个题目组成,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级评分,分量表的得分为其所包含题目的得分之和,量表总分是将“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向记分,再与另外两个因素得分相加得到。分数越高说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三个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5,0.81,0.64。
2.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应用统一的问卷,统一的指导语,分别于2010年3月26日、2010年4月30日对干预前后30名学员的自我和谐水平各进行一次测量。
3.心理干预方案
心理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这是人类活动的定律,对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多种途径,对戒毒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等帮助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可增强他们自控能力,改变错误认知,学会自我调节,矫正不良习惯,改善人际关系,完善人格结构,真正使他们摒弃吸毒违法行为,从而为社会提供新的稳定系数。
(1)团体咨询
由于吸毒人员的社会支持较正常人要缺乏许多,他们没有满意的社会关系,而使他们更缺乏治疗的动机与督促。所以提高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支持度,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这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此研究的团体咨询方案就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主线的,通过逐层递进的8次活动来达到这个主要目标的。主要从了解、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入手,学会接纳、信任他人,再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整个团体的合作。
(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为实施心理矫治提供了先决条件,是戒毒人员主动接受戒毒的心理基础,更是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消除吸毒行为及实现人格不断完善的前提。
(3)社会适应辅导
在回归社会前,彻底恢复其健全的人格和行为模式,在目前由于我国自身的国情和现存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难以落实的。为了巩固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心理矫治的效果,让学员们更好的适应所外自由的生活,回归社会,开展了一些针对回归社会前常见的心理冲突的自我调试方法等一系列社会适应辅导。
(4)网络视频咨询
网络视频咨询是利用教育科内接有连向各大队的网络实现的,通过语音和视频方式进行的一种一对一的个体咨询,主要给予戒毒人员支持、劝解、疏导、鼓励和安慰等支持性心理治疗。
二.心理干预的主要过程
1.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广西强制隔离戒毒所的109名学员进行测查,根据测验结果的数据统计选取自我和谐水平高于103的30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后期的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干预前的这次测验作为前测结果。
2.根据人本主义治疗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及前期的调查和对所内戒毒人员心理状态的了解设计出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团体活动方案。
3.实施团体咨询。自2010年3月29日至4月30日,共计五周时间。每周保持两次活动,共8次团体干预活动,每次时间至少60分钟,由于戒毒人员的特殊性活动的地点选择在室内,主要在教育科心理矫治中心的团体活动室、宣泄室。
下面是八次团体咨询方案及具体过程:
活动次数 | 主 题 | 目标 | 内容 |
第一次 | 初次见面 | ①让学员们之间相互认识,减少紧张气氛帮助建立安全感,有利于后期活动的开展。 ②让学员们认识并进一步接受我们这个团体,建立对彼此的信任。 | ① 让大家先自我介绍一下,大声的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名字。 ② 快走5-10圈,期间想一句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话,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③ 作业:回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并写在本上。(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员们内心) |
第二次 | 喜相聚 | 了解一些彼此的基本性格特征,寻找到归属感建立契约,形成团体目标。 | ① 破冰热身:兔子舞 ② 同点的缘分(以相同的扑克牌点数为依据进行游戏,分享彼此的感受) ③ 你像哪种动物?(以一种动物来描述自己,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增加彼此的认识,并获得一个昵称) |
第三次 | 我就是我! | ①帮助学员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②帮助学员建立自信。 | ① 超级“眨一眨”(让大家在愉悦的气氛中放松) ② 撕纸游戏(将纸张撕成一个圈并能将自己套起来,让学员们独立思考以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 ③ 抬人游戏(四个人每个人只用四个手指抬起一个学员,相信自己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的) ④ 画树(反映每个人的自我形象) |
第四次 | 你好棒! | ①帮助学员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人。 ②让学员们学会以一种真诚的方式沟通。 | ① 喊数抱团 ② 魔术圆圈(在指导者的领导下把一个面向圆心的圈翻转为背向的) ③ 戴高帽(以一种真诚的语言来分享其他同伴学员的优点) |
第五次 | 我相信你! | 让学员们之间建立信任,学会相信他人。 | ① 盘根错节(彼此通过沟通与思考把交错的手臂翻转成很流畅的一圈) ② 携手同行(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带着蒙着眼睛的同伴跨过障碍) ③ 同舟共济(通过彼此的帮助,完成活动的任务) ④ 信任后倒(大家接住从高处自由倒落的学员,彼此体会到信任的力量) |
第六次 | 做情绪的主人 | ①帮助学员探索自我的情绪,并引导学生认识、面对其内心的感受、想法。 ②帮助学员控制自我情绪,让学员以一种适度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③使学员学会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 | ① 大树与松鼠(营造放松愉快的气氛) ② 情绪的演员(学员们通过表演相应的情绪来体验如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③ 情流感菌(通过自己的情感的感染力让周围的人也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 ④ 画出一个月的心情(一起分享) |
第七次 | 一个都不能少! | 让学员体验到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增强团体之间的合作。 | ① 穿衣服 ② 互背(彼此相互间的信任体现) ③ 同心协力(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 |
第八次 | 大团圆 | 让学员总结自己在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并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 ① 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活动给大家带来的感受) ② 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祝福》、《感恩的心》大连唱 ③ 合影留念 |
4.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主要依据由司法部劳动教养管理局编写的《放飞心灵―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进行教授。教授的地点在广西强制隔离戒毒所一、三、四、五、六各大队的教室。以班级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各大队学员在每天上午9:00-10:00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次课程为期一月。(2)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
首先通过让学员们了解心理与心理健康,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教学员积极正确的归因方式;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培养积极地情绪,最终学会如何理性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掌握一些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后,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介绍什么是心理咨询,让学员们清楚地明白心理咨询的意义,学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最终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在回归社会前的一段时间里,学员心情往往会喜忧参半,心理出现不安定期。这一阶段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较大,充满各种内心冲突。一方面对回归社会充满渴望,另一方面对将来生活又感到迷惘。所以针对那些即将出所回归社会的常见心理冲突进行相应的辅导,具体针对:一、放松与约束的冲突;二、欣喜与忧虑的冲突;三、自卑与自尊的冲突;四、重新做人与重操旧业的冲突。
课堂上主要以学员们为主体,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在教授过程中要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考虑到他们都是失去自由的人社会支持较少,课堂气氛相对要更加自由,更加友善,更加温暖。
5.网络视频的个体咨询
此项个体咨询是面向全所的,针对学员们在戒毒所内出现的有关生活事件,情绪变化,行为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所内有来自各地的艾滋病学员,对于这群高危群体的个体咨询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管理好二大队的艾滋病学员既可以保证他们自己正常接收矫治生活,同时对所内其他学员甚至民警的安全也是一种保障。
每天10:00-11:00和16:00-17:00这两个时间段内在教育科心理矫治中心对提前预约的学员进行咨询。
个案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二大队的一名患有艾滋病的学员。以下是该学员个体咨询的具体情况(略)。
三.统计方法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输入、整理和分析。其中主要运用配对t检验对前后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0名被试学员心理干预前后自我和谐水平的差异
心理干预前后30名学员SCCS测验结果的比较
| 心理干预前 | 心理干预后 | t | p | ||
M±SD | ∑ | M±SD | ∑ | |||
自我和谐总分 | 109.4±6.04 | 3282 | 105.23±8.56 | 3157 | 2.621 | 0.014 |
自我灵活性 | 28.23±5.81 | 847 | 24.70±5.07 | 741 | 2.841 | 0.008 |
自我刻板性 | 24.63±3.57 | 739 | 24.00±3.76 | 720 | 0.715 | 0.480 |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 56.53±7.47 | 1696 | 56.53±6.20 | 1696 | 0.000 | 1.000 |
注:*:p<0.05,**:p<0.01
30名戒毒人员心理干预后的自我和谐总分(3157)低于干预前的总分(3282),在干预前后有了显著的差异(p=0.014<0.05),而自我和谐的三个分量表中自我灵活性在干预前后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8<0.05),自我刻板性较干预前总分降低了,可前后的差异并不显著(p=0.480>0.05),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却没有发生变化(p=1.000)。
1心理干预对自我和谐水平的影响结果的讨论
(1)从自我和谐量表前后测的统计结果所得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心理干预后自我和谐总分(3157)显著低于干预前(3282,p=0.01<0.054),说明心理干预的一系列措施对戒毒人员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这与施江玉(2002)对女戒毒人员团体心理干预的研究具有一致的效果,值得推广。
(2)自我和谐的三个分量表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包含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所产生的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干预前后之所以“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这个分量表无变化也许是和戒毒人员自身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没有应有的归属感有很大程度的关系;“自我的灵活性”与敌对和恐怖的相关显著,可能预示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后,戒毒人员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更理性了,他们能以一种合理的认知方式来感知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而不是单一刻板的思考问题,不再钻牛角尖;“自我的刻板性”不仅同质性信度较低,且仅与偏执有显著相关,说明这一分量表的含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应用时也应小心。戒毒人员心理干预的结果中自我和谐总分较干预前有了显著的差异,这种显著的差异主要是与自我灵活性的显著差异有关的,因为自我刻板性的差异不大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前后是没有差异的。
2.团体活动对自我和谐水平的影响效果的讨论
在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从对30名戒毒人员的效果反馈中可以看出,团体活动对戒毒人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和谐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1)团体的接纳性
这是所有干预效果的基础,这种接纳性来自人本主义指导理念,同时也源自组员们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力。由于团体的接纳,有一种尊重与温暖的氛围,组员们身在其中感受到的一种安全的人际氛围,就算感受焦虑也不觉得窘迫,敢于尝试新的行为、认知情绪表达方式。总之,团体的接纳性给予组员们一个安全、轻松的人际交往实验场所,这是个体干预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之一。
(2)团体中组员之间的互动
这也是社交焦虑效果达成的一个重要机制,这包括:(l)疏泄与自我暴露:情感的唤起与释放在心理干预中是一个很有效的因素,而社交焦虑的个体往往在感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时,又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窘态,处于一种自认为难以启齿的尴尬境地。通过组员间的互动,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各种困扰吐露出来,降低了他们交往时的防御,获得一个新的起点。(2)替代学习:团体中个体差异性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各异,每一个人都有别人可以仿效和希望分析与讨论的品质,组员之间的自居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机制。(3)共性促进:入组前,他们以为自己的社交焦虑是独一无二的,入组后的“同舟共济”感,让他们很快地轻松地进入状态,获得成功的人际体验。(4)利他感:这也是每一个组员的内在潜质,通过在团体中帮助别人,不仅可以使别人受益,而且可以改善他们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进而获得自我价值感,也可以减轻他们过度的自我关注。
(3)指导者与组之间的互动
指导者是团体互动系统中的核心,团体干预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由指导者来完成,且指导者担任指导者和参与者双重角色,那么指导者的轻松自如、真诚的社交风格都成为组员效仿的对象,而且他在把握团体目标不偏离的同时与每一个组员达成一种温暖信任的亲密关系。
3.对个案研究结果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