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口公安局戒毒所 探访戒毒学员人性生活

时间:2012-04-06信息来源:海口网作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戒毒所就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那里人员是如何生活的呢? 3月14日,记者走进了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探访戒毒所里学员的生活。

该戒毒所位于琼山区铁桥居委会五岳管区内,占地面积203亩,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建有戒毒病室109间,戒毒床位1388张,2011年日均收戒人数为1365人,为特大型二级公安戒毒所。被公安部评为2010--2011年度全国一级戒毒所;被海南省公安厅评为2011年全省优秀戒毒所。

人性化管理 尊重戒毒人员权利

戒毒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戒毒所里的生活不用担心,戒毒所的管理比较人性化,从进戒毒所的那天起,教育、生活、劳动都和正常人一样,还有医生看病。每个民警都尊重戒毒人员,没有打骂,也没有侮辱人格,甚至是体罚。

据该戒毒所所长李健介绍,戒毒人员在社会上吸毒,就遭到人们的歧视,心理产生自卑感。在对学员的教育方式上,充分运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注重人性化教育,从关心尊重戒毒人员的角度出发,以真情感化、真心帮教,唤起戒毒人员的良知。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到文明管教,民警没有打骂、体罚、虐待、侮辱戒毒人员现象,保障戒毒学员的合法权利。

李健告诉记者,每个戒毒人员进入该戒毒所时,要采集相关信息,简历健康档案。严格实施戒毒人员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简历戒毒人员诊断评估手册。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时按有否传染病等实行分别收治、分类管理,避免混关混管,确保不发生交叉感染等问题。

在饮食方面,坚持供应熟、热饭菜给戒毒人员,满足戒毒人员一日三餐和开水供给,保证食物定量和足够营养。同时,尊重和照顾戒毒人员民族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的戒毒人员进行照顾。

据了解,在日常的工作中,戒毒所的民警要通过抓细节,了解戒毒学员的动态。在管教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必谈”和“四个不放过”,即:戒毒人员有思想问题时必谈、家庭发生变故时必谈、违规受罚时必谈、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必谈;违规受罚没有认知不放过、认识不彻底不放过、思想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对牢头狱霸现象不消除不放过。

学习锻炼工作不能少 康复活动形式多样

据了解,目前,该戒毒所建有强制脱毒康复区、康复活动区、康复生产区、康复治疗区、职业技能培训室、活动室、阅览室等外,还设有先进的隐蔽式闭路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电教系统等,安装了闭路电视、电风扇等戒毒人员生活娱乐设施,是一个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戒毒所。戒毒学员不仅可以从生理、心理戒掉毒瘾,而且能学会生存技能。戒毒期满后,可以凭着技能本领到相关的企业工作。

14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该戒毒所看到,学员有的清理草坪,有的种植树木。在康复生产区,学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学习生存技能,或是制作相关产品。

李健介绍,由于戒毒人员的身体比较弱,必要通过康复劳动和日常的康复活动,帮助恢复必要的身体技能,同时掌握生产技能,在回归社会后拥有一门生存的技术。

据介绍,戒毒所每月对戒毒人员进行集中教育,采取集中授课、个别谈话,亲友规劝、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戒毒人员进行毒品基础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可以在阅读室里阅读报刊。经常组织戒毒人员收看电视,每逢节假日还组织他们开展联欢活动和撰写心得体会评选比赛。

此外,戒毒人员每天上和下午都可以参加健身、篮球、拔河等有益活动,锻炼身体。进入康复治疗阶段的人员,可以在康复区的劳动车间进行工作,学习生产技能。

李健说,他们制定了管教目标和康复目标,从目前的康复情况来看,现在学员的身体技能和康复戒毒效果比较好。

走近戒毒人员:

公职人员2进戒毒所

43岁的吴某,已经是第二次进入戒毒所。1999年,身为公职人员的吴某刚参加工作,对社会的认识不够,经常被朋友邀请参加活动,在朋友的诱惑和鼓动下,他吸食了海洛因。“刚开始以为自己可以控制毒瘾,但是后来发现难以控制,经常还出现幻觉。”由于吸毒上瘾,吴某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引起了家人的注意,他被送到了琼山市(现为海口市琼山区)第一劳教所戒毒。

吴某出生在海口市大致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靠务农为生。两年后,王某从戒毒劳教所出来,在海口打工为生,后来还成了家,育有两个女儿。

2010年,曾经表态不再吸毒的吴某经不住诱惑,再次染上了毒瘾,吸干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家人对他灰心意冷,倍感失望。无奈,老母亲报警将他送到了海口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

“刚进所里的前几天心里挺难受。在戒毒所里,民警通过心理、生理的治疗,经过一年的康复治疗,身体也恢复了健康状态,还学会了一些技能。”吴某表示,他还有几个月就可以回家,现在特别想念家人。如今大女儿已6岁,小女儿2岁,现在跟妻子和老母亲生活在大致坡。每月,她们就到戒毒所看望他。这也成了吴某的精神支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