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开展合成毒品分类管理试点工作以来,浙江省强制隔离戒毒所通过对吸食合成毒品戒毒人员的分析,对戒毒人员外在表现、躯体伤害、心理变化三项特征进行分析研判,结合吸食合成毒品戒毒人员在行为变化、情绪波动、心理异常等方面特点,做好“三个结合”,稳步推进合成毒品分类管理试点工作。
一是门诊数据与心理监控相结合。全面细致掌控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做好工作衔接,避免因交接不清、责任不明而出现管理盲点。充分借助戒毒人员心桥晴雨表,做好信息员布控工作,进行“一对一”跟踪反馈,以中队小组监控倒查为手段,了解掌握强戒人员的思想波动情况。同时,积极配合戒毒诊疗门诊,有针对性地帮助戒毒人员进行心理测试、人格测试、脑部扫描等,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有计划、定期对戒毒人员进行身体检查、体能测试、生物反馈测试等,通过各项考核检测对其实施数据监控,为日常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动态研判与“心桥”沟通相结合。根据吸食合成毒品戒毒人员思维活跃、善于表达、争强好胜的特点,要求中队民警对分管小组戒毒人员开展普谈和针对性强的谈话,整合动态研判资源,及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对异常人员、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处理,防范意外事故。同时,借助“心桥”与戒毒人员进行沟通和跟踪交流,全面掌握其心理变化,表达对戒毒人员的关心和关注,双管齐下,消除隐患,确保场所持续安全稳定。
三是养成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由中队管教员和教研员分别担任分管民警,对刚入中队戒毒人员的初步定型教育,强化队列、内务卫生、行为养成等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同组戒毒人员之间的联系,帮助消除其寂寞孤独感。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采取书画、写作、歌曲等形式,深化“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观念。由管教副中队长负责戒毒人员法律法规、所规队纪的教育,由生产副中队长对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由中队长负责对即将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进行解戒前教育,使戒毒人员感受到中队的关心、社会的关注、家人的关爱,增强戒毒人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