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监狱持续深化罪犯“三分”工作,明确“巩固、深化、提高”工作基调,继全面实现对艾滋病犯、精神病犯分类集中关押后,紧紧抓住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落实良好契机,于2011年4月正式建成结核病犯康复监区,有效实施对全局新收结核病犯的管理教育。截至目前,康复监区累计收押新收结核病犯164人,122人成功康复治愈,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
一、调整关押结构,及时建立新收结核病犯康复监区
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罪犯关押结构,确保新收老病残犯顺利分流、有序管理和有效教育,上海监狱研究出台《男性老病残罪犯关押结构调整方案》,着力开展对病犯关押结构和布局调整。期间,整合集约利用医疗资源优势,在临近监狱总医院、南汇监狱(病残犯监狱)的周浦监狱专门设立新收结核病犯康复监区,设计关押规模300余人,明确全局所有新收结核病犯须经监狱总医院强化治疗后,移押至周浦监狱进行巩固康复治疗,待复查鉴定治愈,再实施新收分流。2011年初,上海监狱正式启动康复监区项目,建设管理注重“四个抓”:抓专业资源整合。处室、监狱紧密配合,上下联动,及时建立康复监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挖潜整合利用监狱总医院、上海市结核病定点医院、浦东新区疾控中心等专业资源,明确收押标准,落实建设方案。抓人力物力配置。挑选具有病犯管理经验和医学知识的民警充实到康复监区,积极引进多名传染病专科医生,提供人力基础保障。合理确定结核病犯独立关押区,实现病犯监区与常押监区物理隔离;配齐传染病防控等设施设备,设置病犯专用通道、衣被晾晒专区,落实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物力基础保障。抓制度建立完善。对照结核病巩固治疗阶段医护要求和标准,研究制定康复监区日常管理、看病就诊、消毒防疫、营养保健、生活作息、定置管理、应急预案、康复分流等制度。抓实务技能培训。分层分类开展对医护人员、责任民警关于医护防疫、心理健康、药品管理以及应急处置等业务培训和实务操练,确保民警能力素质适应结核病犯监管需求。
二、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建立新收结核病犯管理教育模式
新收结核病犯康复监区建立后,上海监狱务实探索,创新实践,确立形成了新收结核病犯“264”管理教育模式。“2”即健全完善两大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上,成立以周浦监狱分管领导为组长,改造业务科室、卫生所、康复监区负责人构成的结核病犯管理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康复监区日常管理工作;业务管理上,建立“病区保健医生―专职巡诊医生―监狱卫生所―监狱总医院”四级医疗管理网络,具体负责开展日常康复治疗。两大管理体系的确立,使监狱职能科室、康复监区民警及医务人员在具体开展对结核病犯的管理、教育和治疗中,找准了位置,明确了职责,便于更好地落实“治病育人、分类管理、教育引导、按体施劳”的工作原则。“6”即细化形成六大工作流程。针对康复监区日常管理专业性强、疾病传染概率高、管理教育难度大等现实考验,康复监区边实践、边总结、边提炼,将所涉及到的管理事务以项目设置及工作流程形式加以固定,分解细化并形成了结核病犯常规巡诊、外出就诊、药品管理、服药管理等六项工作流程图,并根据医学控制标准和监管标准,具体明确各项流程的操作标准和要求,切实提高了结核病犯管理的便捷性和实效性。“4”即推进落实四级考核机制。建立“病区日检查、科室月考核、监狱季督导和半年一评估”的考核工作机制。检查考核中突出抓重点、节点和要点:将病犯治疗记录卡、药品管理记录作为检查考核重点,将病犯遵循“全程用药、定期复查”作为检查考核节点,将病犯遵照服药管理工作流程情况作为检查要点。同时,监狱每月整理汇总检查考核结果,并以情况通报形式予以公布,督促康复监区落实整改措施,有效避免了“漏服药、漏记录、漏复查”等现象的发生。
三、充分履行职能,推进结核病犯管理教育实现“三个延伸”
针对结核病犯生理和心理上的“两差”、“四强”(身体健康状况差、劳动能力差,健康需求心理强、恐惧心理强、猜忌心理强、抵触心理强)的特点,上海监狱认真履行传染病防控及罪犯改造职能,着力化解医患纠纷,依法保障罪犯权益,努力推进结核病犯管理教育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向前延伸,服务病犯个体。关注结核病犯生理、心理需求,通过谈话教育、心理测试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罪犯入狱前生活状况、既往病史的摸底调查,关注康复动态,建立一人一案一册健康专档,为康复治疗提供基本依据;二是向后延伸,服务改造质量。关注结核病犯由改造初期向改造中期的过渡衔接,坚持科学施治与行为训导相结合、信心重建与心理矫治相结合、适度劳动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精心设计适应结核病犯的新收集训、心理辅导、保健指导等各类教育内容,适度组织康复性劳动,积极开展文娱活动,切实增强康复治疗效果。三是向外延伸,服务社会稳定。针对病犯康复巩固治疗期未到即面临刑满释放的现实问题,上海监狱主动承担起此部分病犯释放后的督导康复治疗任务,要求周浦监狱与临释病犯达成督导治疗协议,敦促罪犯定期来监接受复查、领取药物,努力减少结核病在社会上的传播,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