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评在个别化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12-05-27信息来源: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网作者:

 一、引言

服刑人员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犯罪行为背后,几乎都能够从心理健康方面找到原因。运用以心理学为背景的矫正技术可以为行刑个别化提供更多措施和方法。为适应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服刑人员的改造需要,制作出本土化的心理测评量表,将有助于科学、全面地认识服刑人员,开展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完善,增进其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评估目的及内容
服刑人员心理测评是一项综合性的收集信息和做出评定与估计的活动,目的是通过深入了解服刑人员个体心理结构,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改变或调整其扭曲的认知观念、非理性的情绪及反社会倾向等,并提供获得文化教育、就业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心理咨询等服务,使服刑人员释放时,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生产技能、适应社会、身心健康、遵守法律的公民。基于上述的目的,我们对服刑人员实施测评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引起犯罪行为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物因素及社会因素,如果能够识别出引起犯罪的这些因素,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活动。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不管看起来有多么偶然,我们都可以从犯罪人既有人格、存在的缺陷及某些消极面找到一致性和对应性原因。犯罪人的人格倾向,是一切犯罪心理结构存在的基础和演化的出发点。我们把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评估和诊断的重要内容,主要考察服刑人员:⑴行为。观察服刑人员的饮食起居是否反常?行为是否符合规范?⑵言语。注意服刑人员的言辞表达是否反常?是否具有逻辑性及伪装成份。⑶心境和感情。观察服刑人员的心境和感情现状?⑷思维。包括思维过程、思维内容和知觉障碍等。⑸认知功能。检查服刑人员的定向力、记忆、注意集中情况。⑹抽象能力。⑺智力。⑻自知力。
第二,危险性评估。危险性评估是对服刑人员造成有害后果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服刑人员被看成是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的人,一般来说,在常态下,他们可能也常人无异,但在特定的情形下,如发生争吵,或家庭变故,遭遇重大事件的打击等,其危险性是高于常人的,通常表现为攻击行为、破坏共公设施和财物,对其他服刑人员进行攻击等,也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尝试进行自我毁灭,如自伤自残等。因此,评价和测量服刑人员造成有害结果的倾向性和可能性,可以预先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防范,预防有害结果的发生。同时,通过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援助,缓解和消除其内心的矛盾,使之恢复理性,树立信心。
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对服刑人员的监禁适应性进行评估。服刑人员的监禁适应能力对于他们的监禁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一些监禁适应能力高的犯人,可以较好地在监禁条件下生存和生活,而一些监禁适应能力差的犯人,则难以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改造,甚至有可能进行自我毁灭性行为或者攻击破坏性行为,如:⑴破坏行为或者违规行为。包括暴乱、侵害行为、杀人行为、违纪行为、事故报告、不良行为、药物滥用、逃跑、自残行为和自杀。⑵疾病行为。包括疾病主诉、疾病门诊、医疗诊断、药物治疗、住院。⑶身心反应。包括血压、脑电图、频率、肾上腺皮质活动、睡眠障碍等异常情况。
第三,教育难度评估。监狱的工作重点已经逐步从过去的以监禁和惩罚为主的惩罚刑,转变为重视对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治,对服刑人员实施法律道德教育、文化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成为服刑人员重要服刑内容。我们将服刑人员的犯罪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观念、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同程度、对自己罪刑和危害性的认识等作为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难度的重要评估内容,对服刑人员实施教育难度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个别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案和措施。
第四,服刑人员需要状况评估。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其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同一个人不同条件下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服刑人员虽然处于监禁状况,但也像其他人一样,有着自己的需要。对服刑人员的需要评估(need assessment),就是指对服刑人员需要的内容和状况进行评估。
由于服刑人员个体情况的不同,个别化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实施,促进服刑人员自我完善和发展,如认同主流道德观念、养成守法、诚信、互助意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具备谋生的基本技能,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与其需要结构相关的。例如,一些服刑人员有接受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需要,一些服刑人员有家庭和其他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一些服刑人员有戒毒方面的需要,还有一些服刑人员可能有心理健康、监狱适应等方面的需要。在加拿大,对犯罪人进行需要评估主要是7类需要:⑴就业需要;⑵婚姻家庭需要;⑶交往和社会互动需要;⑷精神活性物质滥用;⑸社会功能方面的需要;⑹个人取向和情绪取向;⑺态度。这给了我们较好的借鉴.
三、评估工具的制作
基于我们对服刑人员心理测评的理论构想,参考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的做法,自2003年起,我们着手开始服刑人员改造质量测评体系的编制工作。将上述四个方面有机地融入两个量表当中,作为对新收押服刑人员入监心理学测评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编制新收押服刑人员评估量表,重点就在于准确把握服刑人员人格特质、认知状况、恶习程度、思维观念、肇事倾向等因素,尤其是对其肇事倾向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科学的矫治。经过2年多的努力,课题组围绕监管和教育这两项重要监狱工作内容,采用经验归纳法,分别编制了《新收押服刑人员改造难度评估量表》和《新收押服刑人员危险性评估量表》,其中《新收押服刑人员改造难度评估量表》共设置法律认知、思维观念、刑罚认同感、劳动观念、监管法纪、入监适应、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度、偏执9个因子共105个项目;《新收押服刑人员危险性评估量表》设反社会性、犯罪思维、敌意、脱逃、自杀、攻击、冒险、报复、伪病性、自控性、监禁障碍、掩饰性12个因子134个项目。两个量表各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 82以上,两个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469和0.9642,两个量表半信度分别为0.89(P<0.01)和0.95(P<0.01),危险性量表对顽固犯和危险犯的预测命中率为59.02%以上,改造难度量表对顽固犯和危险犯的预测命中率为55.74%以上;从两个量表各个因子与危险和难度总分的相关来看,服刑人员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反社会性、犯罪思维、敌意、脱逃、自杀、攻击、报复、监禁障碍、冒险及伪病等方面;影响服刑人员改造难度的主要因素有法律认知、思维观念、监管法纪、劳动观念、偏执、刑罚认同、入监适应等,与狱内调查及相关部门的统计结果相符。2004年8月21日,经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学院等专家所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认定为“两个量表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可以有效评估不同类别服刑人员的危险程度和改造难易程度,能够有效检出高危和高危服刑人员群体,可以作为鉴别高危和高难服刑人员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有较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推广使用要求,可以推广使用。”
四、评估结果在个别化教育中的运用及效果
为了使这两个量表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发挥作用,防止可能发生的偏差,我们按照以下工作流程进行操作:
入监身体检查――入监动员――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心理健康标准及重要性、常见心理问题的危害、心理测试的基本原理及对自身积极意义)――进入施测程序――实施集体测评(两个量表及16PF等通用量表)――结果的筛查――结果(管教建议)送达监区――3个月的考察及反馈――数据的统计分析――量表的修订及完善。
几年多来,我们把《新收押服刑人员改造难度评估量表》和《新收押服刑人员危险性评估量表》作为对新收押服刑人员进行入监心理学检查必备工具和手段,对新收押服刑人员实施入监测评。具体来说在对服刑人员的矫治和教育中,取得了如下预期的效果:
㈠促进对新服刑人员的科学分类和安置。通过评估,了解服刑人员的认知结构,危险倾向,全面获取服刑人员的信息,为服刑人员的分类和安置提出参考建议,以恰当地对服刑人员进行分类,使服刑人员在监狱中得到恰当的安置。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判断新服刑人员是否具有现实或者潜在危险性、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心理障碍。有效地提高入监甄别工作的效率、降低甄别成本,提高甄别工作的准确性,及早发现和锁定危险犯和顽固犯,实施针对性教育。
㈡有效识别服刑人员的需要。通过实施两个量表的测试,同时辅以其他综合手段,我们对服刑人员的不同需要状况进行了评估,面满足服刑人员的需求,但发挥作用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
㈡促进服刑人员人格健康发展。依据心理测试的个别化原则和个体人格心理特征的特异性,监狱根据服刑人员的人格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对服刑人员的人格心理缺陷进行矫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服刑人员的监禁和改造实质上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服刑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需求结构、人格心理缺陷等实施矫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采取措施矫治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结构,又要注意帮助服刑人员不良的改造心理,克服监狱人格的消极影响。通过一定时期的改造,使服刑人员形成健康的格心理结构,这也是促进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㈢帮助服刑人员应对挫折。挫折是指人们通向目标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感受挫折之后,一般表现为攻击、倒退、病态、固执、妥协。在服刑人员当中,挫折感和失败感一般都比较普遍,需要从服刑人员意识层次、法制观念上进行认知方面的矫治。通过说理、感化、行为训练等方法,使服刑人员改变判断标准,增强适应性。对于服刑人员应付挫折的消极方式,应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改变情境气氛,或者适当地给予负性情绪宣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服刑人员正确对待挫折和学会采取容忍的态度。
㈣个别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个别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和影响,不但需要在监狱内部创造出不断满足服刑人员自我实现的良好条件,比如在服刑人员当中广泛开展读书求新知、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满足服刑人员对文化知识的需要和丰富精神生活,同时还要适应社会化是发展的要求,推进个别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启动义工帮教、亲情感化等机制,为服刑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广东省四会监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