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矫治技术在分类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12-06-01信息来源: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网作者:

来源:《南粤监狱》2007年第1期

分类教育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罪犯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系统矫治教育活动。由于对罪犯的分类教育和类中分层教育缺乏一套系统性、连贯性的教学体系,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难以科学衡量教育的真正效果。本文笔者拟从心理矫治技术如何在分类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一角度,探索如何运用心理矫治技术和方法,提高分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结合罪犯改造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综合分类
  结合罪犯的现实改造表现、《罪犯心理档案》资料及罪犯的恶性程度等因素,形成罪犯综合分类数据库。一是按照《罪犯心理档案》中收录的罪犯基本情况、罪犯生活史和评语、罪犯自我评价材料、罪犯心理测试诊断与结果分析、罪犯的心理变态及精神病史情况、心理矫治方案及疗效检测情况、心理咨询情况等信息,对罪犯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分良好、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进行量化分类。二是结合罪犯的犯罪类型、主观恶性程度、原判刑期、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对罪犯的危险程度和防控程度进行预见性的评估,按照特殊预防、重点预防、一般预防的原则进行分类。三是结合罪犯在狱内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的表现及监狱生活适应情况,按照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互补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方向进行倾向性分类。
  二、开展罪犯心理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确定分类教育总体目标
  (一)心理状况调查评估的具体方法
  1、观察法。通过管教警察、互监组成员,对罪犯在某段时间的言行进行观察,并且详尽地记录罪犯的言行表现。
  2、访谈法。有目的地对罪犯进行个别谈话教育,掌握罪犯各方面信息,如过去历史、当前问题的描述、对家庭成员的看法等,分非结构性访谈和结构性访谈两种方法。
  3、信息采集法。通过对罪犯本人、亲属、有关人员直接接触面谈,查阅历史形成的多种资料,如书信、日记、人事档案、法院判决书等,掌握罪犯各方面的信息,主要侧重犯罪史、受教育史、职业史等内容。
  4、心理测试。通过团体和个体方式对罪犯进行心理测试。目前以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为主要的测试量表。
  (二)开展心理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
  (1)确定心理状况调查目的和评估标准。
  (2)组织监区警察和参评者学习各个阶段的心理评估实施方案。
  (3)召开动员会,部署工作明确职责和任务。
  (4)各监区按照部署的要求成立评估小组,参与评估工作。
  2、实施运行阶段
  (1)各监区在心理矫治科的指导下,在分类数据库的基础上按照评估取样分布表,确定取样人数和名单。
  (2)收集服刑人员的资料,统计分析汇总信息。收集被评估服刑人员的全面资料,掌握罪犯心理现状和个性特征。
  (3)结合各种信息认真填好《结构性会谈记录情况表》、《结构性会谈后总体情况统计表》、《信息采集表和信息分析表》。
  (4)组织监区对取样的评估罪犯进行心理测试,开展心理调查。测试完毕后,由各监区辅导员整理、清点,进行心理测验资料汇总。
  3、评估论证阶段
  (1)由被评估罪犯的主管警察和监区心里辅导员根据量表的要求和分析方法,对测验的数据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讨论、评价,诊断出受测验者的心理特征、类型及存在的所有心理问题。
  (2)由取样罪犯的主管警察和监区心理辅导员在前一阶段讨论的基础上,推断和决定被评估罪犯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特性,以及产生特殊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评估的目的和要求做出评估结论,写出《罪犯心理评估报告》。
  (3)由心理矫治科根据各监区汇报的《罪犯心理评估报告》,进一步分析、取证、筛选,写出罪犯各个阶段的心理评估报告。
  (4)确定分类教育的内容和对象,制定分类教育的学习计划,开展针对性的分类教育。
  4、评估工作总结阶段
  完成罪犯改造中期心理评估工作后,总结工作经验,找出此次中期评估工作的优点和不足,指导下步工作。
  5、分类教育效果检验阶段
  完成分类矫治教育计划的内容后,对利用心理矫治的技术和方法来确定分类矫治教育的教育效果进行检验。
  三、应用心理矫治技术,提高分类教育的针对性
  分类教育对象确定后,从提高罪犯分析能力及反思能力方面,培养自信心方面,激发罪犯内省智能等三个方面入手,按照罪犯的改造阶段、婚姻状况、气质类型、余刑等因素进行编班,并按各阶段罪犯所表现的心理特点和现实改造表现,制定从浅到深的包括基础知识单元、心理素质训练单元、养成教育单元、合作反思单元及巩固提高单元等内容组成的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以突出分类教育当中的共性化和个性化教学。
  (一)共性化教育
  如我们针对参加分类教育的罪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共性化教育,先后对犯故意伤害、故意伤人、抢劫、抢夺罪的暴力类罪犯进行分类教育。针对这类罪犯存在外向乐群、活泼兴奋、冒险敢为等外在特点和敏感多疑、受挫能力低、高忧虑、低自律等内在特点及现实危险性较大的问题,对罪犯进行共性层面的教育。通过正面引导逐步分化和瓦解该类罪犯的防御心理和敌对心理;通过常规教育、辅助教育、共性教育的方法培养该类罪犯坚强、积极、乐观、稳定、向上的改造态度和人生信念。
  (二)个性化教育
  针对参加分类教育罪犯所处的改造阶段和呈现的不同特点,开展内容包括法律知识单元、心理素质训练单元、合作反思单元、行为养成教育单元、巩固提高单元等在内的个性化教育。
  1、改造初期。改造初期的罪犯由于角色的转换,原有社会地位的丧失,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心理落差加大,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上一时难以适应监狱生活。针对这一时期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现实改造表现以及婚姻状况,通过对罪犯进行包括“熟悉环境 认识自己”、“了解心理 了解健康”、“端正态度 参与矫治”、“分析问题 理智调控”、“婚姻家庭与女犯心理行为特点的关系”等内容的学习,让罪犯全面而真实地了解监狱,消除对监狱的恐惧心理。
  2、改造中期。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全面凸现的时期。大多数罪犯都已初步适应监狱生活,但受改造环境、外部环境、内在心理变化、气质类型、余刑长短等诸多要素的影响,罪犯的个性化特征逐渐暴露。在此改造阶段,应以罪犯气质类型互补与余刑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搭配来提供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如针对胆汁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等心理特点,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注意力转移的速度快、行为外向、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以及其集中分布的余刑时间,教育和引导罪犯学会缜密分析能力和持续注意力,以增强罪犯的自我调控能力;针对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行为极端内向、防御反应明显等特点,粘液质的人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注意力容易集中、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等心理特点,以及其集中分布的余刑时间,教育和引导罪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3、改造后期。本阶段罪犯心理活动十分复杂,面临回归社会这一新刺激所带来的矛盾复杂的回归心理。针对这一时期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现实改造表现,通过对罪犯进行正强化的鼓励,交给罪犯心理调适的方法,以减少仍至消除监禁生活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消除罪犯的消极回归心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四、分类教育运用心理矫治技术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分类教育科学体系。
  我们对罪犯开展的分类教育是根据押犯的情况或阶段性的特点,对罪犯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分类教育和类中矫治。但是,对如何分类才是科学分类,缺乏明确的指导,还存在分类粗放的现象。结合当前监狱分类关押的形式,建议运用心理矫治技术和方法,创建课堂教育与辅助活动相结合、教育内容与罪犯罪名刑期气质类型等因素相结合的具有女犯特色的类中分层的分类教育科学体系。
  (二)建立罪犯分类矫治网络系统。
  罪犯的分析报告和信息采集都需要人工亲自输入和采集才能完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而且很难避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分析不够客观,从而影响分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建议整合资源,开发罪犯分类矫治网络,科学建立内容包括“罪犯心理预测体系”、“罪犯个性化心理数据库”、“各类罪犯心理状态心理曲线图”等在内的功能板块,实现集“信息数据搜索――科学分析论证――针对性教育――教育效果质量评估”等内容为一体的罪犯分类教育矫治网络,切实提高分类教育的正对性和科学性。
  (三)拓宽教育渠道,坚持走分类教育专业化、特色化道路
  目前,我们的分类教育的教员是由各监区认真选派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和上进心的警察组成担任的。虽然对教员的性格和教学特长也作了相应的搭配和调整,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很难保证教育效果。建议在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更富时代感、更能打动罪犯心灵的内容来教育罪犯。同时,将专门的从事心理矫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投入运用到罪犯分类教育中,实现分类教育专业化、特色化,以便进一步凸显分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女子监狱)

 


返回原图
/